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很多房山人就好這口!

​吃貨們,沒時間解釋了

快上車!!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很多房山人就好這口!


不過今天要說的這吃的,

可不是一般的吃的,

而是這老北京人最喜歡吃的幾種小吃,

並且它們被稱為“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第一絕 —豆麵糕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很多房山人就好這口!


豆麵糕又稱驢打滾,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以黃豆麵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麵糕。但為什麼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製得後放在黃豆麵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並廣為流傳。現在很多小店都有售賣,但大多數已不用黃米麵,改用江米麵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


第二絕 —糖火燒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很多房山人就好這口!


糖火燒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曆史,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出名。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缸爐燒餅原為河北省小吃,後傳入北京,成為北京小吃。其特點是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第三絕 —奶油炸糕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很多房山人就好這口!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據說奶油炸糕是1900年庚子年以後,學外國人的食物,後來進行改良的。用料為麵粉、奶油、雞蛋、白糖、香草等,吃起來稍有些嚼頭。這東西一問世,便很受老北京人的喜愛。


第四絕 —艾窩窩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很多房山人就好這口!


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艾窩窩歷史悠久,以前屬於宮廷食物,直到明代流入民間。


第五絕 —糖卷果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很多房山人就好這口!


糖卷果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糖卷果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這幾種食材不僅對身體非常滋補,也是一道名副其實的藥膳。


第六絕 —薑絲排叉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很多房山人就好這口!


薑絲排叉,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據《天橋小吃》作者張次溪先生說:“舊天橋有專門賣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紙包裝,加上紅商標,時過年送禮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對這種小炸食前人還有詩稱讚說:"全憑手藝制將來,具體面微哄小孩。錦匣蒲包裝飾好,玲瓏巧小見奇才。"過去天橋賣這類小炸食的還要吆喝:"買一包,饒一包,江西臘來,臘秦椒。大爺吃了會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腳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樣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聽到了,多喜歡去買。


第七絕 —糖耳朵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很多房山人就好這口!


糖耳朵又稱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蜜麻花棕黃油亮,質地綿潤鬆軟,甜蜜可口。南城的南來順飯莊的蜜麻花由於常年製作。質量穩定,主要是放鹼合適,沒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勻,達到了鬆軟綿潤的質量要求,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


第八絕 —麵茶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很多房山人就好這口!


麵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麵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麵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衝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麵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 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這是老北京人的特有吃法。


第九絕 —饊子麻花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很多房山人就好這口!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也有叫它散子、環餅的,是麻花類的花式品種。據說環餅遠在戰國時期就有了,秦、漢以後,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


第十絕 —焦圈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很多房山人就好這口!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種古老食品,製作比較麻煩,由於勞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願製作,故有一段時間常斷檔。


第十一絕 —蛤蟆吐蜜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很多房山人就好這口!


蛤蟆吐蜜又稱豆餡燒餅,豆餡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第十二絕 —豌豆黃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很多房山人就好這口!


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見於春季廟會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宮,"小棗糙豌豆黃兒"便是時令鮮品,小販們一聲"噯這小棗兒豌豆黃兒,大塊的來!"好象是給人們報出了春訊,帶來了暖意。


第十三絕 —炒肝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很多房山人就好這口!

根據記載,炒肝作為北京傳統早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問世百餘年了。炒肝是由開業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會仙居"發明的,是在原來售賣的"白湯雜碎"基礎上,去掉心和肺並且勾了芡,從而形成流傳至今的炒肝。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興居在會仙居對面開業,因為選料更精、採用味精、醬油等當時的新式調料代替原來的口蘑湯等,生意逐漸蓋過了會仙居,1956年兩店合併,就只剩下天興居的招牌了。


來源於吉祥滿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