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倫的《蘭溪棹歌》是如何塑造江南山水風景的?

久居廈門


戴叔倫這首《蘭溪棹歌》首先為讀者勾勒出了一幅清新澄澈的春江夜月圖,樸實無華,動靜相宜。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春雨過後,微涼的空氣,抬頭看彎彎的娥眉月穿過樹梢,掛在柳灣上面的夜空。越中靜謐的山色影影綽綽,不甚明朗,不妨低頭去看那溪中的倒影,在水平如鏡裡搖曳生姿,縹緲朦朧。蘭溪接連下了三天的雨,桃花流水引得那些鯉魚半夜爭相湧到了溪頭的淺灘,蹦蹦跳跳,調皮玩耍!

淺析:《蘭溪棹歌》的創作背景和新意

毫無疑問,這是一首民歌。蘭溪,古時又稱東陽江,在富春江的上游,棹,是船槳,棹歌也就是船家搖槳時唱的歌,所以寫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於傳唱。

戴叔倫寫這首詩約莫在德宗建中元年,他任職東陽令的時候,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遊覽本地風光之後的創作。

詩人創作民歌,歌頌美好的自然風光,一般選擇的是白天鮮豔明媚的景色,諸如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楊維楨的“三箬春深草色齊,花間盪漾勝耶溪”緊接展現生機勃勃的春日蓬勃。而戴叔倫的這一首民歌恰恰選擇了夜間背景,別出心裁地描繪一幅常人很少注意到的江南山水夜景,這便是“新意”

詳析:江南山水在朦朧月色中,激發出讀者無限的想象力

“涼月如眉掛柳灣”首句寫月色,模糊了地點位置,是在岸邊還是江中,我們不得而知。唯一能感受到的是月色的清輝,揮灑在天地間,落在河邊的柳梢上,朦朧的夜色清新寂靜。

“越中山色鏡中看”古代黑夜可沒有什麼照明物,黑夜裡看不到什麼景色很正常。“鏡中看”是一種方式,說明溪水非常清澈,月光甚是皎潔,星空、眉月、群山盡皆倒映其中,水色山影,宛若夢中仙境,跟晚清詩人何紹基筆下的“坐看倒影浸天河,風過欄杆水不波”有異曲同工之妙。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春雨綿綿下了三日,些許桃花瓣零落飄蕩,上下回旋,溪水猛漲,鯉魚逆流而上。愛極了新鮮的雨水,他們互相爭搶、活躍調皮的景象躍然於眼前,給這個靜謐山色裡帶來了勃勃生機,讓人不由得從心底歡快起來!夜色暗淡朦朧,即便看不見,鯉魚戲水的聲音也早已越過了這片朦朧月色,直達人心。

戴叔倫的詩歌主張“詩貴朦朧”,詩人與詩同理

藍田在陝西省,以盛產美玉聞名。但美玉在尚未開採出山以及未加工前,其實與一塊破石頭無異,與其拿到眼前來看一塊破石頭,真不如去看它在山中被烈日照耀時所生髮出的朦朧光芒。

“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

只有藍田那個地方才能出產好玉,換而言之只有好詩人才能寫出好作品,而好詩人未必能夠跟你成為好朋友,有句話說得好“距離產生美”。靠的太近時,也許你會發現對方的各種陋習,因而生厭,從而在讀詩的過程中產生不好的聯想,從此遠離。

晴空總結

全詩上下,從頭至尾都沒有提過“人”的存在,也沒有“情”,可是細細品味卻感覺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漁民收穫甚豐、歡快喜悅之情。江南山水月色貴在朦朧之間,恍若仙境,不忍碰觸,怕淪為鏡花水月。

假如有一天我們泛舟蘭溪賞月,倒不一定能夠有此愉快的心情了,因為身臨其境,沒準就遇上蚊子擾人安詳、鯉魚太過鬧騰、夜色太深沉、流連忘返迷路了、假若經歷苦不堪言,便再也不會掛念這片山水…

所以還是遠觀即可,體會朦朧,足以回味。


晴空莽莽


戴叔倫的《蘭溪棹歌》,是唐代名篇。這是一首富於民歌風味的船歌,全詩以清新靈妙的筆觸,寫出了蘭溪的山水之美及漁家的歡樂之情。

此篇最大的特色是,作者獨出心裁,選取夜間做背景,歌詠江南山水勝地另一種美。在取材、構思上都顯得另類而獨樹一幟。

筆者現將原詩文抄錄,供大家欣賞如下: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這首詩前兩句寫月光下的月、樹、河灣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詩句纖麗、秀氣;後兩句敘述了一個事實,正是春日好時光,蘭溪渡口桃花冶豔,怎奈連下了三天雨,桃花順水漂流,嫣紅儂稠的胭脂水色,引來了沉睡江底的魚兒,魚兒多了起來,好一幅春江月夜圖,美不勝收!

這首詩意境清幽,文筆清麗,筆調清新,讀來如臨其境。

詩中物象豐富,動態物景活色生香,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和絕妙的心理體驗。

一彎眉月掛在柳灣上空,夜微涼,月華如水。越中山色倒映在波平如鏡的蘭溪水面,淅淅瀝瀝的春雨,下了三天,桃花瓣兒褪色,溪水猛漲,魚兒躍出了水面,夜靜之時紛紛湧上溪頭淺灘。

實際上,這裡所寫的“三月桃花雨”與“鯉魚來上灘”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灘水湧動而有此聯想,後者因游魚潑剌而有此猜測。詩人在暗夜裡的想象之景,使詩詞氣氛更加濃郁,場面更加富有層次感。

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卻給人一種場面開闊,層次豐富堆疊,物象景觀羅列分明的感觀印象,彷彿把人的整個身心都調動起來,感受整個畫面和過程,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處理手法。





拂硯


唐朝詩人戴叔倫的《蘭溪棹歌》是一首具有民歌情調的詩歌。題中“蘭溪”,即婺州蘭溪縣境內的蘭溪(又稱東陽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棹是船槳,棹歌即船家搖槳時唱的歌。

  “涼月如眉掛柳灣”,首句寫舟行所見岸邊景色:一彎如眉的新月,映射著清冷的光輝,正低掛在水灣的柳梢上。雨後的春夜,月色顯得更加清澄;時值三月,柳條已經垂縷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於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鏡中看”,次句轉寫水色山影。浙江一帶古為越國之地,故稱“越中”。“山色鏡中看”,描繪出越中一帶水清如鏡,兩岸秀色盡映水底的美麗圖景。句內“中”字復迭,既增添了民歌的詠歎風味,又傳遞出夜間行舟時於水中一邊觀賞景色,一邊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蘭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船繼續前行,不覺意間已從平緩如鏡的水面駛到灘頭。聽到灘聲嘩嘩,詩人才聯想到連日春雨,蘭溪水漲,灘聲聽起來也變得更加急驟了。在灘聲中,似乎時不時聽到魚兒逆水而行時發出的潑刺聲,詩人又不禁想到,這該是撒歡的鯉魚趁著春江漲水,在奔灘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間桃花開時,每有綿綿春雨。這種持續不斷的細雨,能使江水上漲,卻不會使水色變渾,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鏡的描寫,由此可見詩人觀察事物描寫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來比較黯淡朦朧,這裡特意選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覺印象中便增添了明豔的春天色彩;夜間本來比較寧靜,這裡特意寫到鯉魚上灘的聲響,遂使靜夜增添了活潑的生命躍動氣息。實際上,這裡所寫的“三月桃花雨”與“鯉魚來上灘”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灘聲喧譁而有此聯想,後者因游魚潑刺而有此猜測。

這首詩,從頭至尾沒有寫到“人”,也沒有寫到“情”,而讀來卻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含情。詩人將山水的秀麗動人,月色的神秘幻化,漁民的欣喜快歡快,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幽然清麗的畫卷中,讀後給人以如臨其境的美感。從詩的結構看,前二句是靜景,後二句是動景,結句尤為生動傳神,一筆勾勒,把整個畫面畫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蘭溪山水充滿蓬勃生機,是全詩最精彩的點睛之筆。

附錄原詩:

《蘭溪棹歌》

——唐•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

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鯉魚來上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