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詞的四階段

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閃亮的明珠之一,他的詞在題材內容、語言的運用、表現手法、以及風格等方面都頗有造詣,為中國的詩詞開闢了一片新的天地,給宋代詞壇上帶來了輝煌的成就。蘇軾的文學創作內容比較豐富,題材比較廣泛,其中具有最高藝術價值的作品是抒發個人情感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蘇軾的詞具有大氣磅礴之範,往往詩歌以及詞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反映現實社會,蘇軾就把詞的社會功能和詩結合的淋漓盡致,體現了一代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態。蘇軾的反映社會現實的、關心民生的、揭露政治弊端的詩歌都生動鮮明的表現出蘇軾對於社會問題的關注。

蘇軾的詞作一共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神宗熙寧四年到七年(1071–1074)​在杭州,這個階段主要是寫景愁增之作,潛情如此,他對於詞的把我還不是很成熟,但是他的詞作中已經能看到詩畫詞風的雛形。

第二階段,熙寧七年至元豐二年(1079)知密州,徐州,湖州。是蘇軾詞作的成熟期,這個階段中,蘇軾已經開始以詩為詞,自成一家。有豪放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獵》,又有婉約之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和傾況之作《水調歌頭》。《水調歌頭》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弟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蘇軾詞的四階段

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閃亮的明珠之一,他的詞在題材內容、語言的運用、表現手法、以及風格等方面都頗有造詣,為中國的詩詞開闢了一片新的天地,給宋代詞壇上帶來了輝煌的成就。蘇軾的文學創作內容比較豐富,題材比較廣泛,其中具有最高藝術價值的作品是抒發個人情感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蘇軾的詞具有大氣磅礴之範,往往詩歌以及詞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反映現實社會,蘇軾就把詞的社會功能和詩結合的淋漓盡致,體現了一代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態。蘇軾的反映社會現實的、關心民生的、揭露政治弊端的詩歌都生動鮮明的表現出蘇軾對於社會問題的關注。

蘇軾的詞作一共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神宗熙寧四年到七年(1071–1074)​在杭州,這個階段主要是寫景愁增之作,潛情如此,他對於詞的把我還不是很成熟,但是他的詞作中已經能看到詩畫詞風的雛形。

第二階段,熙寧七年至元豐二年(1079)知密州,徐州,湖州。是蘇軾詞作的成熟期,這個階段中,蘇軾已經開始以詩為詞,自成一家。有豪放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獵》,又有婉約之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和傾況之作《水調歌頭》。《水調歌頭》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弟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第三階段,元豐三年(1080)至元豐七年(1084),蘇軾被貶黃州,這段時期的創作可以稱作蘇軾詞的巔峰時期。此前發生了著名的烏臺詩案,初到黃州,作詞方面有所選擇,有所迴避。這個階段可以看出蘇軾的心境從心存餘悸到隨緣自事,從沉痛悲涼逐漸轉為清遠曠達,可以看出一位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這個階段中寫有《定風波》,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第四階段神宗元豐七年至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在這個階段詩作重新成為創作的主力而詞的創作逐漸呈現衰微之勢。

蘇軾作為宋詞豪放派創始人。他的詩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詩風清新豪健,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具有很大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