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又爭搶著向中國出口糧食了!是什麼讓它們這麼快變臉?

有一句歌詞好像是這樣的,“不是我不明白,只是這世界變化太快!”

就在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引發各國的高度關注時,就在人類對糧食供應危機的爆發心懷憂慮時,就在一些國家繼續限制糧食等農產品出口時,就在個別恐慌的人忙於囤米、囤面、囤油時……

一些微妙的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據相關媒體的新近報道,前不久還嚴格限制大米、小麥等農產品出口的越南、哈薩克斯坦等國,近期都在搶著向中國出口糧食,以確保自己出口市場不被別人搶佔。

從限制出口到搶著出口,這麼短的時間內快速變臉,背後的真相又是什麼?

外國又爭搶著向中國出口糧食了!是什麼讓它們這麼快變臉?

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它們看重的是中國巨大的市場,還有中國潛在的消費能力。說白了,就是想從中國獲取最大的利益。

有些國家,原以為中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會缺糧,原以為限制糧食出口就會扼住中國的經濟命脈,扼住中國人的咽喉,沒想到中國的糧食儲備十分充足,口糧絕對安全。

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與其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如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更讓個別國家憂心忡忡的是,如果自己停止對中國的糧食出口,不僅本國農業、農民的利益會受損,還會將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市場拱手於人,一旦失去再想擁有,無疑會比登天還難。


近期,俄羅斯和美國向中國出口了幾百萬噸的大豆,中國則全部接收,這讓那些前期對中國變臉的國家如坐針氈、如芒在背。

於是,一些國家不得不急於變臉,放開向中國出口糧食的限制,力圖保住自己的市場不被取代。

中國能於世界糧食危機的風雲中穩如泰山,安若磐石,歸根結底是源於自身的底氣充足。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說到底還是一句話:打鐵還靠自身硬。

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敞開,永不關閉。

外國又爭搶著向中國出口糧食了!是什麼讓它們這麼快變臉?

但中國的糧食安全,只能掌握在中國人的手中,中國人要始終端牢自己的飯碗。

這次蔓延全球的疫情,以及由此而引發的世界糧食供應危機,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保障糧食安全的至關重要,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糧食生產。

令人欣喜的是,保障糧食安全、抓好糧食生產的政策和措施陸續密集出臺。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2020年度認真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通知》。強調突出抓好五個方面年度重點任務落實:一是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二是保持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基本穩定。三是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四是做好糧食市場和流通的文章。五是加強糧食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守住管好“天下糧倉”)

外國又爭搶著向中國出口糧食了!是什麼讓它們這麼快變臉?

糧食由農民來種,糧食安全怎樣才能有保證?必須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對於農民普遍關心的糧價過低、種糧收益低等問題,國家也明確釋放出積極信號。

“深化收儲制度改革,搞活糧食市場和流通。認真落實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釋放鮮明有力信號,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同時,以確保口糧絕對安全、防止“穀賤傷農”為底線,統籌謀劃推動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完善價格形成機制,讓價格更好反映市場供求。”種糧有保底收益,還要讓糧價能反映市場供求,農民種糧的收益,有望逐步得到提升。

近期的小麥、玉米等糧食價格上漲,讓很多農民感受欣喜,東北玉米價格難得又即將回到每斤1元的時代。而玉米臨儲拍賣的消息姍姍來遲,這或許另外有著一種特別的積極信號。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還要藏糧於民,這裡的民,指的不是城市裡的市民,而是種糧的農民。

中國有的是良田,有的是農民,發揮出農民的巨大潛力,中國的糧食安全才更有保障。來源:三農大喇叭頭條號

外國又爭搶著向中國出口糧食了!是什麼讓它們這麼快變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