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猛的少数族裔”——“部族”级巡礼

“凶猛的少数族裔”——“部族”级巡礼

1941年12月13日凌晨,突尼斯邦角附近洋面,由斯托克斯中校率领的英国海军第四驱逐舰分队与托斯卡诺海军中将指挥的意大利海军第四巡洋舰分队狭路相逢,英军方面拥有4艘驱逐舰,与之相对的意大利舰队则以2艘轻巡洋舰为主力。3时23分,海战正式打响,双方互相炮击并释放鱼雷攻击对方。约5分钟后,这场激烈但短促的海战宣告结束,结果则是让人吃惊的2:0,意第四巡洋舰分队下辖的2艘轻巡洋舰全灭,英军则无一损失。英军发起的这场闪电般的海上突袭史称“邦角海战”。

海战中第一个发起炮雷突袭并带领英军舰队完成全歼敌方主力壮举的“锡克人”号驱逐舰正是本文要介绍的“部族”级驱逐舰的第十二号舰。

一、时代的需求

自1893年10月,英国海军的第一艘鱼雷艇驱逐舰“哈沃克”号完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海军在驱逐舰的发展道路上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当一战结束时,英国皇家海军拥有的驱逐舰数量超过200艘,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驱逐舰力量。此后,为了防止各国因为持续的军备扩张导致经济崩溃,五大海上列强于1922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了裁军会议并通过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世界由此进入了条约时代。在条约时代,新型舰队驱逐舰成为了各海上强国竞争的新焦点。但由于受到国力衰退的影响,英国海军在两次大战之间的驱逐舰发展上选择了“稳中求进”的策略来逐步实现舰队驱逐舰的更新换代。自1928年起,英国海军以每年开工一个驱逐舰支队的规模批量建造了9级标准型驱逐舰(即新A级至新I级)。这些标准排水量在1300吨左右,装备有4门120毫米舰炮,2座三联装或四联装鱼雷发射管的军舰构成了英国海军驱逐舰部队的主力。

“凶猛的少数族裔”——“部族”级巡礼

属于标准型驱逐舰的“G”级“萤火虫”号,标准排水量1370吨,该舰因撞击“希佩尔海军上将“号而一战成名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转动到20世纪30年代时,世界海上军备力量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先后新建了排水量超过1500吨的大型化驱逐舰,这些军舰配置有更大口径的舰炮和更强的鱼雷武备,英国海军的标准型驱逐舰已经明显缺乏与之对抗的能力,必须建造新式的强力驱逐舰。加之受到条约的限制,英国海军无法实现拥有70艘巡洋舰的既定目标(根据英国人的测算,要想维护对其至关重要的海外殖民地,至少需要70艘巡洋舰),由于条约对巡洋舰总保有规模和单舰吨位(不超过10000吨)有着严格的规定,坚持建造大型化巡洋舰对总保有量将形成巨大冲击,因此,英国海军转而思考建造小型化舰艇的可能性。1934年8月,皇家海军造舰局提出了二份针对性的计划案:一份是排水量4500吨,航速30.75节,装备有6门152毫米舰炮及4门102毫米高射炮的P方案;一份是排水量排水量3500吨,航速38节,装备有5门152毫米舰炮的U方案。但是,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吨位较小的U方案所要求的性能指标完全可以通过建造强力驱逐舰来实现,这在经济上也更加实惠。因此,1934年10月基于U方案修正而来的V方案被提出并获得了通过,此方案规划的新式驱逐舰就是后来的“部族”级。

“凶猛的少数族裔”——“部族”级巡礼

来自现实的威胁,左为日本海军装备的”吹雪“级,右为意大利海军装备的”航海家“级

依据V方案,新式强力驱逐舰的主要任务是:巡逻、追击和包抄,能够对驱逐舰支队实施近距离支援并具备有与巡洋舰协同执行侦察和护航任务的能力。具体的性能要求则包括:航速达到36.25节以上,15节航速时续航力超过5500海里。主炮为5座双联装120毫米舰炮,同时要求装备适当的鱼雷武器。共有8个设计方案参与了新式强力驱逐舰计划的竞标,最终,由英国著名舰船设计师A·P·科尔设计的1800吨级方案中标,该设计方案选择了艏楼船型,沿用了标准型驱逐舰的动力设计,配备有4座双联装120毫米舰炮(出于舰艇稳定性和防空能力方面的考虑,取消1座主炮增设1座高射机关炮),1座四联装2磅“砰砰”炮和1座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同时强化了军舰的通讯能力。

“凶猛的少数族裔”——“部族”级巡礼

”部族“级驱逐舰线图

英国海军于1935年及1936年将16艘“部族”级驱逐舰列入了建造计划,首舰“阿夫里迪人”号于1936年6月9日于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开工建造,1939年3月29日,于斯科特造船厂完工的“旁遮普人”号则成为了英国海军最后一艘完工的“部族”级驱逐舰。除了英国海军外,加拿大海军和澳大利亚海军也分别装备了8艘和3艘本级舰,这使得英联邦国家的“部族”级驱逐舰建造总数达到了27艘。

二、总体性能

建造完成时的“部族”级驱逐舰全长114.9米,宽11.13米,吃水2.8米,标准排水量1884吨,满载排水量2559吨。舰型则采用英国驱逐舰惯用的艏楼船型,另配有飞剪式舰艏,舰艏柱微微弯曲,耐波性能良好。出于经济角度的考虑,“部族”级依然采用横向骨架结构,全舰设14道防水隔壁,但通过追加布置特殊肋骨和纵向加强筋的方式提升了纵向结构强度,为了保证全舰的结构强度,本级舰依旧采取的是成熟的铆接技术。“部族”级在性能上的一大突出亮点便是采用了流线型的装甲舰桥,这种舰桥此前在部分老式驱逐舰上进行过测试,效果较好(通风性除外),此后便成为了二战期间英国驱逐舰的标准舰桥类型,单从外形上看非常具有现代感。值得一提的是,以往英国海军建造的驱逐舰,每一级都会建造一艘尺寸、排水量及武备都不同于本级其他舰的舰只作为驱逐领舰,而“部族”级则取消了这个做法,领舰与其余舰只在尺寸、排水量和武备上无任何差别,仅在舰员编制上有所不同(非领舰编制为190人,领舰为219人)。

“凶猛的少数族裔”——“部族”级巡礼

模型爱好者制作的”祖鲁人“号精密模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军舰整体的线型和舱面布局

三、动力系统

“部族”级驱逐舰的动力系统配置基本沿用已经成熟的标准型驱逐舰,非常可靠,能够长时间维持高速航行。3座海军部式水管锅炉(蒸汽温度326.7度,蒸汽压力21千克/平方厘米),分布于在三个锅炉舱中(一号烟囱负责排放前2个锅炉产生的废气,二号烟囱则专门负责后1个锅炉产生的废气)。锅炉舱后是轮机舱,2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能够为2具螺旋桨提供44000马力的出力,以便使军舰能够达到36节的最高航速(即使在恶劣海况下也能达到33节左右的航速)。全舰共搭载重油520吨,续航力为5700海里/15节。

“凶猛的少数族裔”——“部族”级巡礼

”部族“级装备的海军部式水管锅炉侧视图

四、武器装备

与20世纪30年代美日二国建造的一批重视鱼雷武器的驱逐舰不同,脱胎于小型巡洋舰计划的“部族”级驱逐舰更加重视炮战能力,鱼雷战能力则稍显不足。8门QF MkXII型120毫米45倍径舰炮(速射舰炮)被安装在4座双联装MkXIX型炮架上(火炮的俯仰及旋回实现了非人力化,速度均为10度/秒),以半开放式结构(后部开放式炮塔)沿中轴线按前二后二的方式配置于A、B、X、Y炮位上(前后均呈背负式配置)。本型炮(不含炮塔)重3.3吨,身管长5.4米,身管寿命1400发;膛压2150公斤/平方厘米,膛线38条;初速808米/秒,单炮战斗射速12发/分(每分钟弹药投射量达到了2179千克,压倒了装备有更大口径火炮的美系及日系驱逐舰),最大射程15545米。单炮设计携弹量300发,拥有较强的持续作战能力,配用的弹种有半穿甲弹(弹重22.7千克)、高爆弹(弹重22.7千克)、照明弹。虽然在设计时要求本型炮具有对空射击能力,但由于火炮的最大仰角只有40度,因而实战中基本无法应用。

“凶猛的少数族裔”——“部族”级巡礼

”部族“级装备的QF MkXII型120毫米45倍径舰炮,这是前部的A与B炮位上的火炮

对QF MkXII型舰炮进行射击控制的是1座设在舰桥顶部的标准型驱逐舰用指挥控制塔(DCT),该控制台仅用作对海/陆射击指挥。当军舰主炮进行对空射击时,射控任务则由另外配置的MkII型3.7米测距仪承担,同时该型测距仪也可以用于对海/陆射击测距,这种分体式的指挥装置配置模式一直持续到“L”级驱逐舰服役。

“凶猛的少数族裔”——“部族”级巡礼

”哥萨克人“号前部上层建筑特写,黄框处为标准型驱逐舰用指挥控制塔,蓝框处为MkII型3.7米测距仪

相较于强化的炮战能力,受限于舰体空间,“部族”级驱逐舰仅配备了1座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用于发射1.7吨重的MkIX型鱼雷(雷长7.3米,战斗部装340千克TNT炸药,雷速30节时最大射程12350米)执行对舰攻击任务。虽然较以往的英系驱逐舰及同时代的美系及日系驱逐舰而言鱼雷兵装的数量要少,但对于需要长期在海况条件恶劣的大西洋海区作战的英国驱逐舰而言,如果在有限的吨位内(条约限制)强行追加过多的鱼雷兵装则会严重影响适航性能,反而是得不偿失之举。

“凶猛的少数族裔”——“部族”级巡礼

“部族”级驱逐舰配备的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为应对日益增大的空中威胁,“部族”级驱逐舰在设计时也充分考量了应对措施,原本预定的第5座双联装120毫米舰炮被一座2磅砰砰炮(40毫米39倍径)所取代(也有减重以防止舰体重心上升的考虑),这也是防空机关炮第一次出现在英国驱逐舰上.2磅砰砰炮是英国海军于大战中前期的标准近程防空武器,单炮(不含炮塔)重0.252吨,身管长1.575米,初速585米/秒,最大射速100发/分,最大射程3475米,最大射高3960米。俯仰角-10度到+80度,俯仰速度15度/秒。单看理论数据,性能尚可。但是在实战中,此炮配用的炮弹杀伤力不足且容易卡壳导致火力不连贯而被证明为不能够应对高强度的空袭。“部族”级驱逐舰上的2磅砰砰炮安装在四联装MkVII型炮座上,没有配备专门的射控装置,需要依靠人工进行瞄准射击。作为2磅砰砰炮的补充,“部族”级驱逐舰还在2座烟囱之间的舰体中部装备有四联装MkIII型12.7毫米高射机枪,尽管这款高射机枪的有效射程仅有730米,但每分钟高达700发的射速还是可以勉强撑起一张弹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舞舰上官兵的士气。此外,在舰桥二侧的信号平台上还各安装了一挺7.7毫米刘易斯式高射机枪,但这种略显落后的兵器实战性能并不突出。总体上看,“部族”级驱逐舰较同时代的驱逐舰在防空武器配备上并没有太大的差距,甚至优于部分级别的他国舰船。

“凶猛的少数族裔”——“部族”级巡礼

”部族“级装备的二种防空武器,左为2磅砰砰炮,右为12.7毫米高射机枪

反潜武器方面由1座位于军舰艉部的深弹投放滑轨(短滑轨,配有待发深弹3枚)和2座位于后桅二侧的MkIV型深弹抛射器组成,全舰可携带深弹20枚,搜索潜艇的深纳装置为124型。

“凶猛的少数族裔”——“部族”级巡礼

位于军舰艉部的深弹投放滑轨

五、服役期改装

由于“部族”级的构成较为复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均有装备,加之英国海军装备的16艘“部族”级在战争中前期即损失了12艘,因此,“部族”级各舰在服役期改装的情况有较大的差异。本文将按时间顺序着重对英国海军装备的“部族”级驱逐舰的改装情况做简要介绍。

“部族”级的服务期改装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空能力强化改装;二是雷达电子设备改装;三是反潜装备改装。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对空能力强化改装。

由于英国海军在战前认为其驱逐舰将主要担负战斗舰队的护航任务,基本不会单独行动,因为也就不会成为敌方发起空中攻击时的主要目标。因此,对于驱逐舰装备的主炮,一般不要求具备高仰角。但实战很快证明,驱逐舰通常需要独立行动,皇家海军于1940年损失的2艘“部族”级驱逐舰,均是被岸基飞机击沉的,因此,英国人痛定思痛,决定将本级舰X炮位上的120毫米舰炮拆除,改为安装1座双联装高射炮塔,火炮则使用最大仰角可达80度的QF MarkXVI型102毫米45倍径高射炮(本型炮发射16千克定装弹药,初速811米/秒,最大射高11890米,射速15-20发/分,是一款合格堪用的高射炮)。对空能力强化改装的其他方面还包括更换主桅及截短后烟囱以改善防空武器的射界并逐步换装20毫米厄利孔防空机关炮,起先安装的是用来替换12.7毫米高射机枪的单装型,后期又加装了性能更强的联装型,至1945年,仍然在役的皇家海军“部族”级驱逐舰上装备的20毫米厄利孔防空机关炮数量达到了8--10门。二战中同样著名的40毫米博福斯防空机关炮也被以单装的形式安装到了至1944年仍在役的“部族”级驱逐舰上。另外,有资料显示,部分本级舰在服役期间将舰桥二侧信号平台上的7.7毫米刘易斯式高射机枪替换成了单装砰砰炮。经过对空能力强化改装,“部族”级驱逐舰的防空能力,尤其是近程防空能力可谓上了一个台阶。

“凶猛的少数族裔”——“部族”级巡礼

”部族“级进行对空能力强化改装涉及的三种装备,上为102毫米高射炮,左下为40毫米,右下为20高射

作为在实战中使用雷达的先驱,英国皇家海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并不拥有适合安装在小型舰艇上的雷达设备。不过很快转机出现了,皇家空军装备的一款机载雷达有被改装为舰载对空警戒雷达的潜力,这就是后来的286型雷达的起源。经过改进的286P型雷达于1940年6月开始被陆续安装到“部族”级驱逐舰上,尽管该型雷达的探测距离仅有45千米,性能并不出色,但有无的问题总算是解决了。由于四分之三的“部族”级在战争中前期已经沉没,因此,在1944年,只有4艘仍在役的本级舰接受了进一步的雷达电子设备改装,主要包括加装用于射击控制的285型雷达和用于对空警戒的291型雷达(最大探测距离增加到65千米)。另外,用于对海搜索的293型雷达(微波雷达,也可控制舰炮射击,最大探测距离31千米)也被安装上舰。为此,4艘“部族”级将三角前桅换成了更牢固的四角格子桅。

“凶猛的少数族裔”——“部族”级巡礼

"部族”级装备过的雷达,从左至右依次为286型、285型、291型及293型

最后是反潜装备改装,主要是增加了深弹搭载数量,先是增加到30枚,后又进一步增加到46枚,同时调整了MkIV型深弹抛射器的安装位置。

至于加拿大及澳大利亚海军装备的“部族”级,由于服役时间相对迟一些,因而在初始建造时就完善了对空和电子探测能力。

六、纵横大洋

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欧陆局势持续吃紧,因此,皇家海军装备的16艘“部族”级驱逐舰全部赶在二战爆发前竣工服役。它们被分别编入第一及第二特别驱逐舰分队(每队8艘,全部为“部族”级),前者配属于英地中海舰队后者则纳入本土舰队麾下。1939年5月,相关编制被取消,16艘舰艇又重新被编为第4及第6驱逐舰分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作为英国皇家海军最现代化、最强大的驱逐舰,“部族”级被部署至各个战区,它们也确实不辱使命,在几乎所有的战场上都有着卓越的表现,第二次纳尔维克海战、突袭“阿尔特马克”号、追歼“俾斯麦”号、马塔潘角夜战、邦角海战、北角海战、苏里高海峡夜战等著名战斗都可以看到“部族”级英勇奋战得身影。同样,它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整个二战期间,16艘隶属于皇家海军的“部族”级中有12艘战沉,另有1艘隶属于皇家加拿大海军的本级舰沉没。其中,1940年损失2艘,1941年损失3艘,1942年损失7艘,1944年损失1艘。历经战火磨砺得“部族”级最终于1945年8月迎来了和平的曙光。

“凶猛的少数族裔”——“部族”级巡礼

反映“部族”级奋战经历的图片,左为突袭“阿尔特马克”号,右为邦角海战后凯旋的“毛利人”号

大战结束后,英国海军剩余的4艘“部族”级很快退役并被拆解,但隶属于皇家澳大利亚及皇家加拿大海军的“部族”级则成为了二国战后第一代的主力驱逐舰,很多舰只都继续服役到20世纪60年代才退出现役。

七、结语——为战而生

作为英国海军弥补差距的驱逐舰设计,为战而生的“部族”级堪称经典,强大的炮战火力,可靠的动力系统,极强的适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英国与其他海上列强在新锐驱逐舰方面的差距。诚然,“部族”级的设计算不上尽善尽美,其依然存在着包括艏楼结构强度不足,居住性恶劣等问题,但具有极强战场适应性的“部族”级深得皇家海军官兵的信赖,舰上官兵的团结协作精神也远超其他级别的英国驱逐舰。“部族“级各舰就像一匹匹忠实的海上战马为大英帝国征战不止,描绘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辉航迹。

“凶猛的少数族裔”——“部族”级巡礼

今日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纪念舰”海达人“号,该舰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艘留存下来的”部族“级驱逐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