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熱血澆築中國製造業科技強國之路

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共同頒授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表彰青年中的優秀典型和模範代表。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榮獲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這也是山東省唯一一支獲此殊榮的常規類青年團隊。

20多年來,濰柴“心無旁騖攻主業”,始終堅持改革創新發展,在中國乃至世界內燃機行業中佔據了重要席位。特別是在發動機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質量獎”等重大獎項,為我國重型商用車自主創新發展、推動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作出了重要貢獻。

其中,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作為一支文化價值觀一致、中高端梯次科學、“招之即來、來之即戰、戰之必勝”的國際化青年科研隊伍,將科技報國作為畢生信念,在“三高”試驗、電控研發、高端液壓等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用青春和熱血詮釋了當代中國青年的價值追求和崇高使命。

不畏“三高”

為中國動力攀登世界高峰甘灑青春熱血

為了讓發動機能夠在不同環境下自動調整性能,2005年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在行業內率先開展“三高”試驗。“三高”試驗是指在高溫、高原和高寒區域的極端環境下進行發動機的各項性能測試。十幾年來,超過50℃的炙熱酷暑、海拔5200多米的巍巍高原以及零下41℃的冰天雪地,處處都有他們的足跡。

茫茫戈壁,巍巍崑崙,冰雪兩河。“三高”試驗不僅檢驗著發動機的性能,更檢驗著團隊的意志。為了縮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隊員們無懼惡劣環境,在氧氣稀薄的青藏高原,試驗一做就是十幾個小時,常常忙到凌晨一兩點鐘才休息。

他們主動將發動機高原試驗從海拔4100米提高到海拔5200米,一次次打破紀錄;為了測試發動機低溫冷啟動指標,驗證發動機性能,他們總是選擇在一天中最冷的時間來到零下45℃的黑河,爬冰臥雪、迎風戰寒;為了獲取熱區試驗數據,他們頭頂烈日,把車開到新疆火焰山,冒著82℃的地表溫度,反覆進行測試、彙總、分析和整理;為了能夠得到整車運行的一手數據,他們連夜跟車進行車輛路譜數據採集,分析總結髮動機常用工況,根據不同運行工況數據進行發動機系統優化,進一步提高動力性、經濟性和排放性的最佳結合點;有時為提高試驗效率,他們甚至在高溫、高原、高寒間連續作戰,遭遇過地震、冰雹、強沙塵暴等生與死的嚴酷考驗。他們立志要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研發出世界上最好的發動機。

2011年,正在青海格爾木進行高原試驗的豐東旭、於超和趙蒙生3位同志,本來已經完成了所有試驗任務,但晚上回來詳細分析數據時,發現廢氣再循環高原控制的某個工況點還有提升空間,於是他們決定再試一次,再爬高一點,一定要拿回更有價值的實地數據,把這款發動機的高原性能做到最優,但是在試驗途中遭遇意外事故,不幸全部遇難。遇難時,豐東旭、於超年僅28歲,趙蒙生年僅26歲。

自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開展“三高”試驗以來,共有1000多名青年科研人員參與,累計開展2100多天的特殊環境試驗,行駛里程達200多萬公里,先後完成260個發動機品種、幾十萬組數據的採集整理和標定工作,申報各項技術專利90多項,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涵蓋機型最多、試驗環境最苛刻的發動機運行數據庫,為中國內燃機行業打破國際壟斷、超越世界一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讓發動機擁有“中國芯”

ECU(電子控制單元)是柴油機的“大腦”,控制柴油機的一舉一動,該技術長期被國外技術巨頭壟斷,是國家亟須突破的一大難題。為打破受制於人的局面,2008年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受命自主研發ECU,蹚出了一條從無到有的創新之路。

沒有任何經驗,沒有任何外部技術支持,年輕的隊員們一切從零開始,爭分奪秒、大膽探索,從最基礎的代碼編寫,到軟硬件的集成,再到最終整車系統驗證,形成了完整的、世界一流的開發方法和工具流程。2012年,終於實現中國首款國五高壓共軌電控系統(ECU)批量上市,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擁有了名副其實的“中國芯”。

當團隊正欲再接再厲,發起更大一波技術攻關時,身為團隊帶頭人的趙中煜博士卻昏倒在了崗位上。重病期間,趙中煜仍然堅持工作、拼搏奉獻,在等待去北京手術的日子裡,他仍照常工作,團隊同事開會討論一個技術難題,他拖著虛弱的身體執意要參加討論,好像只有工作才能讓他忘記病痛。2017年4月18日,趙中煜不幸因病去世,年僅38歲。

隊員們將悲傷埋在心中,繼續扛起核心技術自主化的重任,砥礪前行。為確保新配套產品滿足客戶需求,他們在荒無人煙、粉塵瀰漫的礦區一待就是3個月,風餐露宿,每天戶外工作12小時以上。在茫茫大海、狹小船艙裡,克服密閉悶熱、風暴顛簸,不分晝夜解決問題。他們以“把自己逼瘋、讓客戶爽”為座右銘,加班加點、攻堅克難,不斷追趕最新的前沿技術。

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建成了世界一流的電控系統開發平臺,具備了世界一流的研發水平和試驗能力。陸續開發了發動機控制器、整車控制器、變速箱控制器、網關控制器等四大控制產品序列,形成全系列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控制器產品,主要性能指標優於國際同類產品,助推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國內市場佔有率達70%,產銷量世界第一。

同時,為了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要求,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率先在國內推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六發動機電控系統,打破關鍵零部件一直由國外企業壟斷的局面,大大降低了電控發動機的採購成本,為國家和企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助力國家打贏藍天保衛戰。

在發動機電控領域,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累計獲得授權發明專利200餘項、國際專利4項,參與制定國家標準7項、行業標準12項。目前,濰柴自主電控ECU市場配套量超過80萬臺,因自主ECU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團隊參與的“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推動高端液壓國產化

破解中國裝備製造業“鎖喉之痛”

高端液壓系統是裝備製造業的核心部件,長期以來被國外巨頭壟斷,嚴重製約我國裝備製造業發展。為突破“鎖喉之痛”,2012年濰柴併購全球高端液壓技術領軍者林德液壓,推動高端液壓技術在中國落地。

項目啟動伊始,濰柴就選拔了一批優秀的年輕工程師到德國學習、工作,初到德國便遇到各種難題。德方總認為濰柴團隊是為了套取技術,因此合作阻礙重重。為了消除偏見,以楊國璽為代表的項目團隊成員針對德方產品設計瓶頸,創造性建立了產品交付三維模型庫,經過100多天夜以繼日的努力,將產品配套方案的設計時間從原來的2個星期縮短為2小時之內,大大提高了客戶需求響應速度,讓德方刮目相看,徹底贏得了他們的尊重和信任。

在國產化過程中,濰柴科技工作者克服國產供應商能力不足、國外設備限售、同行惡意競爭等各種難題,越是難過的坎,越能激發鬥志。針對國內履帶式挖掘機市場的差異化需求,團隊成員在開發林德液壓系統時,對德國林德公司的傳統產品作了一些調整,特別在20噸級履帶式挖掘機主閥鑄造工藝上改動較大,受到了德方質疑。

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濰柴高端液壓團隊將自主鑄造生產的主閥樣件送到德國做耐久衝擊試驗。按照當前的行業國際標準,該類主閥耐久衝擊試驗的最高衝擊次數是280萬次,而濰柴生產的主閥樣件成功經受住了300萬次考驗,且沒有任何質量問題,德方吃驚地直接叫停了試驗。

為儘快實現產品配套應用,團隊成員上工地、下礦井,戰春耕、忙秋收,調試設備、收集數據,全力滿足中國市場產品需求。為了讓高端液壓在中國落地,他們拼盡全力,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項目帶頭人楊國璽,2019年突然開始持續發燒,但為了項目進展,他一拖再拖,最後因病情惡化不幸去世,年僅32歲。

高端液壓團隊敢於擔當、主動作為,從駐德溝通學習,到推動國產化落地,再到創新性開發液壓動力總成系統,走出了一條青年團隊勇於挑戰的創新之路,為全面突破關鍵技術“鎖喉之痛”、助力中國裝備高端化作出巨大貢獻。

高端液壓技術的國產化,改變了國內推土機行業的技術路線,引領了國內靜液壓推土機的技術方向,將工程機械、農機等高端裝備的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國人手中。其中,大馬力CVT動力總成的成功開發受到國務院領導高度關注,並勉勵濰柴“打造面向世界、競爭力強、屹立不倒的質量、品牌和信譽。”“讓濰柴動力、讓中國裝備的動力奔騰不息!”

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為了心中熱愛的科技事業,前赴後繼、孜孜以求,用奮鬥擦亮青春的底色,打造了科技創新的齊魯樣板,為中國裝備製造業注入了奔騰不息的青春力量。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新一代80後、90後青年科技工作者科研報國、奉獻事業的家國情懷。

2019年,山東省、濰坊市相繼下發《關於向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學習的決定》,掀起學習熱潮,並在濟南、濰坊等地多個企業舉行了事蹟報告會,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他們的先進事蹟激勵著社會各界青年科技工作者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為中國早日成為製造業強國不懈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