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童年得到的愛 是長大後的光!

今天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又稱“國際無巴掌日”。

它最早是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於1998年發起的活動。

該活動一經推出便得到世界各國響應,並被擴展為“國際無巴掌日”。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上百個國家參與。口號是:請來試試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將會發現,今天過後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童年得到的愛 是長大後的光!

原來,節日設定的初衷是為了反對體罰的教育方式,讓兒童在平和,愉悅的環境下健康成長。很長時間,家長打孩子會被認為“正常”,畢竟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古訓作為理論指導,

然而,一項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大學的研究發現令人乍舌,從來沒有捱過打或極少捱打的孩子,在智力測驗中的表現,要比常捱打的孩子好。

在5歲至9歲年齡組中,常捱打者的平均成績比不捱打的孩子低2.8分。另有研究結果顯示,長期生活在體罰環境中,兒童的情商會受到負面影響,還會遭受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學習焦慮、衝動傾向、恐怖傾向、對人焦慮和自責傾向是小學生中檢出率最高的五大心理問題。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童年得到的愛 是長大後的光!

實驗:母親冷若冰霜對嬰兒造成巨大影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波士頓分校的愛德華·羅尼克博士於1975年做了一項嬰兒情感發展研究——“Still Face Experiment”。從實驗中可以看到,當母親面無表情以及與孩子失去連接時會發生什麼。


實驗開始時,母親面帶微笑,積極地與嬰兒打招呼,並且及時回應嬰兒的需求,嬰兒很開心,母子之間的互動通暢且愉快。然後,母親秒變殭屍臉,對嬰兒發出的任何信號均置之不理。嬰兒發現哪裡不對勁,嘗試用各種辦法引起母親的注意,不斷努力與母親保持連接,母親依然冷若冰霜。嬰兒開始煩躁不安、沮喪,情緒處於隨時失控的邊緣。最後,嬰兒在巨大的壓力和絕望中崩潰大哭。


實驗還發現,在母親對嬰兒毫無反應時,嬰兒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嬰兒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可能會死亡。


在總共2分鐘左右的實驗中,母親對嬰兒的情感忽視,就讓嬰兒感受到如此巨大的痛苦。試想一下,如果孩子長期處於這種狀況下,最後會怎麼樣。

種種跡象都在表明,孩子的成長之路會經歷各式各樣的問題,單純的“棍棒”教育也許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將孩子推得更“遠”。

可對於孩子爸媽來說,熊孩子太氣人,有時候實在忍不了...那作為父母,究竟如何對待孩子?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童年得到的愛 是長大後的光!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我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把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對此,編者想說——每次想發脾氣就告訴自己:孩子一無所有的來到我們身邊,除了愛他我們別無所求。教育孩子我們慢慢來,就如牽著蝸牛散步,一步一步,用愛心呵護孩子成長。愛是用來享受, 而不是被打罵。陪孩子成長,也是父母的自我修煉!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童年得到的愛 是長大後的光!

接納孩子情緒的胸懷, 同理孩子感受的能力, 控制自我情緒的意識, 教育立場和態度堅定, 保持“溫和而堅定”境界, 才是為人父母最好的模樣。

嚴以律己,甜以待人,童年得到的愛是長大後的光!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子, 但編者希望:每一天都是不打小孩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