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學生思維”

在職場上,經常有人對那些新入職的菜鳥的某些觀念或者行為貼上“學生思維”的標籤。


其實,“學生思維”並非貶義詞,它只是特指年輕人剛剛踏出校門,還未融入社會之際,依然慣常於讓自己處在一個學習的狀態,這本身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暗示,也反映了一種迫切想盡快結束磨合狀態、轉變為社會人的心理特徵。


可惜它也有明顯的缺點。抱有學生思維的人,總是把自己放置在學習者的位置,心理上自然也處於低位,先天比較弱勢,同事之間的相互平等從何談起?再則,習慣了老師——學生的單一關係,很容易形成依賴權威,渴求他人認同的心理需求,放在職場中,卻不是健康的同事關係、上下級關係。


因此,職場菜鳥需要快速擺脫學生思維,儘快讓自己成長起來,把基於“應該”怎樣的思考,轉變成基於“事實”是怎樣的思考。


不囉嗦,不套路,不講故事,以下就是我認為最典型的學生思維。


1、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話說“學生思維”


其實這個世界是混沌的,有黑,有白,但絕大多數的卻是灰色區域。我們講這個社會是一個大染缸,跨出校門就要染上一水,就是說的這個。最終我們都會變成灰色的人物,不同的是,彼此之間存在著色差而已。沒有純粹,沒有絕對。


心存良知,恪守底線,那很好,保持初心很重要。但當我們還很弱勢的時候,不妨學會外圓內方的處事法則,保護好自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2、學生看重過程,但社會卻看重結果。


話說“學生思維”


很多職場菜鳥以學到東西為唯一目的,以為能獨立把任務完成就是能力強,便能獲得領導的賞識。但這個社會其實相當功利,評價你能力的唯一標準就是能不能成事,甚至不問手段。


我在這裡並非是要教唆大家在職場競爭中間不擇手段,而是在強調,請做一個結果導向的人。“抄別人的作業”,謀求同事之間的協作,這些都不是壞事。


“我不問過程,只要結果”,這句話不就成了很多老闆耍酷的口頭禪了麼?


KPI同樣是冷冰冰的,沒有絲毫溫度,不去看你從中付出了多少,只看你做到了什麼。


3、單維度思維。


話說“學生思維”


只會埋頭拉車,不會抬頭看路。很多人只想做事,不想去考慮亂七八糟的場外關係,甚至以之為恥。


殊不知你不把局內人的利益驅動,相互瓜葛分析清楚,根本就難以成事,或者功虧一簣。


“先做人後做事”這句話經常遭到唾棄,但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想要讓周圍的人成為助力而不是阻礙,必須這麼做。


4、過於鋒銳,缺乏韌性。


話說“學生思維”


或許是因為新生代經歷的挫折太少,他們往往做事勇猛激進,也捨得付出,但一旦不利,便輕言放棄,完美主義情結嚴重,寧可重新來過,而且太容易把失敗看得很重,患得患失。


工作就是工作,工作是在契約下的等價交換,它不是比賽,也不是戰鬥,你付出了勞動,得到了賴以生存的報酬,本質就是這樣簡單。然而很多人總是視而不見,非要把工作變成生活的全部,還要搭上自己的健康和未來的所有潛力。


工作永遠都幹不完,和我們的人生一樣,過剛易折,一張一弛,才是至道。


最後再說一句,踏上社會之後,沒有人會告訴你,這個選擇到底是對還是錯,不像考試,每道題目都有標準答案,可我們碰上的難題往往沒有標準答案。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碰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