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娛樂圈中,女演員被稱作女神已經不是稀罕事了,甚至女王也遍地都是。


但是,被觀眾集體叫做“大魔王”的女明星,可只有她一個——


凱特·布蘭切特。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澳大利亞女演員。


她五官大氣硬朗,攻氣十足,少了些女人的嬌媚,但卻多了幾分由內而外散發的魅力與氣場。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而且,凱特演技那是一頂一的,從來就沒有她hold不住的角色。


她是《魔戒》中一出場便驚豔四方的精靈女王——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是《灰姑娘》裡的邪惡後媽——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雷神3》裡錘哥的超級大反派姐姐海拉——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飛行家》裡的魅力動人的凱瑟琳·赫本——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現在,橫掃過電影圈的魔王凱特,也來席捲電視劇圈啦——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美國夫人

Mrs. America


本劇是FX出品的,只有9集的迷你劇集。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籌備伊始,因為題材敏感,一時間居然沒有演員應下邀約。

原因是因為,在女權運動如此繁盛的今天,這部劇居然“反女權”。

對於任何人來說,這都是一個三緘其口的話題,更別說去出演這樣一部劇。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這時,凱特·布蘭切特挺身而出,接下了角色。


但隨之帶來的,卻是潮水般的質疑聲。


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神劇?


這一切,還要從女主本人講起——


菲莉絲·施拉夫利。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施拉夫利在很多女性主義者眼裡,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反派人物。


不是因為她違法亂紀、道德淪喪、人性扭曲,而是她的政治主張——


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反對墮胎合法化,最重要的,她領導了反對《平等權利法案》的社會活動,讓本來板上釘釘的平等法案胎死腹中。


(《平等權利法案》是一個關於不得以性別為理由否認或剝奪法律規定的平等權利的法案)


作為一名保守派活動家,她改變了美國平等權利的進程。


現在的好萊塢,幾乎全員自由派。


對於施拉夫利,幾乎沒人待見,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在決定接這部戲的時候,還遭到了母親嚴厲的詰問:你怎麼能去演這樣的人呢?


不過這也成為凱特·布蘭切特接演這部戲的理由。


凱特也想知道,為什麼作為一個女性,施拉夫利會走上一條如此反女性的道路?


劇集第一集,花了幾分鐘給我們展示了主角的生活。


美國中部的伊利諾伊州是保守主義的大本營,生活在這裡的施拉夫利,是一名典型的傳統保守派女性。


衣服,她喜歡傳統的女士套裝。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頭髮,梳著精緻簡單的髮髻。


鞋子,是端莊又不失女性色彩的中跟皮鞋。


人們只要看她一眼,就知道她是一個來自殷實家庭的傳統婦女。


施拉夫利身邊,有一群和她一模一樣的保守派女士。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她們平時最愛一起做頭髮,討論食譜——


相夫教子,重視家庭是保守派的核心價值之一。


施拉夫利一家是是堅定的共和黨支持者,在共和黨的地方競選活動上,總能看到這一家的身影。


他們不僅出錢,還為活動出力。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施拉夫利身著泳衣為競選活動助陣


施拉夫利和傳統家庭主婦有一點不一樣,她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強悍的實踐能力。


她不僅在口才、學識上遠超她的同輩,在操縱人心這一點上更是無人匹敵。


要了解她的政治意圖,我們先要了解一下她所處的時代——70年代。


一個平權運動逐漸式微的時代。


在此十年前,平權運動曾風起雲湧,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是我們最熟悉的平權事件,它曾經作為課文出現在我們高中課本上。


運動最早始於肯尼迪總統的一個反對歧視的行政命令。


後來幾經發展,平權運動延伸到各個領域,少數族裔要求在教育和經濟上受平等待遇、同性戀要求婚姻合法化......


其中,女性平等權利的爭取,是這場平權運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典型代表人物有第二次浪潮的發起人之一,貝蒂·弗萊頓。


另外還有葛洛莉亞·斯泰納姆雪莉·奇澤姆這類女性先鋒。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雪莉·奇澤姆


她們勇於為女性在社會上受到的不公待遇發聲,這些聲音,代表了第二次女權運動傳遞的核心理念:消除性別歧視,要求一視同仁。


但是,作為當時被壓迫的其中一份子,施拉夫利的私生活,並不像她所捍衛的價值觀那麼光鮮靚麗。


儘管有六個孩子,但施拉夫利的目光並不侷限在照顧家庭的層面。


她曾試圖進入政壇,結果連年失利,只能被迫退居幕後扮演家庭主婦的角色。


雖然和丈夫的關係和諧,但一些細節在暗示觀眾,丈夫才是主導這段關係的人。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隱形的男權優勢不單單體現在家庭裡,社會上各個角落都在傳遞“這裡不歡迎女人”的訊息。


再度抓到進入政壇良機的施拉夫利,好不容易有了和政客交流的機會。


即便如她這樣獨立有見解的女性,對方二話不說,照樣拿她當秘書使喚。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上一秒才支開了秘書,下一秒就讓她找秘書要紙和筆,潛在的羞辱意味不言自明。


儘管,給出的理由足夠冠冕堂皇。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悲哀的是,施拉夫利並沒有承認社會上這種隱性的歧視,而是選擇曲線救國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反ERA組織(《平權修正案》簡稱)的成立,就是她達成野心的舞臺。


前面三集看下來,給小編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這部劇略帶反高潮的寫實性和滿滿的歷史感。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通過一些章節可以看到,即便在兩個陣營的內部,大家仍舊對一些問題存在分歧。


無形之中,這已經給後期的獲勝/失利埋下伏筆。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有關ERA是否通過進而展開的拉鋸戰中。


觀念上的衝突,導演以兩撥人相互對望的戲劇姿態呈現。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讓人看到了歷史上的女性,為自身權益奮鬥過程中存在的某種割裂。


不過就像部分觀眾看後所言,將這種對立絕對化也不完全正確。


因為歸根結底,她們的初衷,都是在為自己的權利吶喊。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從頭三集來看,這種“不一棍子打死”的中立態度,其實一直保持得很好。


《美國夫人》不像套路化的商業劇作,會給你立一個明顯的正反派。


相反,它從不同角度,為觀眾呈現了一副歷史背景下的女性群像。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劇中女權領袖的原型們


在這幅群像中,觀眾看到的不是一個個非黑即白的角色。


而是如《十三邀》新一期中,金宇澄(《繁花》)所講的那樣,擁有複雜的多面性。


比如主角施拉夫利這個角色,雖然其針對女權運動的一些觀點有待商榷。


但關於女權運動和具體到個體的判斷,你又不能完全否認其觀點的合理性。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看看當下有些變味的me too運動,一些打著性別幌子就亂扣帽子的人,不正是她口中的那些投機份子嗎?


更何況,當時以女權主義之名販賣私貨,從而背離運動方針的人也不在少數。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第二次女權運動失敗的根源,並不完全出自施拉夫利,女權團體內部的政見不合也是一個誘因。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一個男權主導的社會下,任你能力再強。


只要身為女性,被區別對待,乃至被歧視,就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


關於這方面,支線中參與總統競選的奇澤姆,其遭遇就格外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套用現在流行的“要改變就加入”的邏輯來看,她曾經懷揣遠大的政治抱負想以身作則,改變美國婦女,乃至種族的不平等地位。


在一個全是白人男性主導行政方向的政府,這樣的選擇註定崎嶇不堪。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既然是講政治的地方,利益面前,性別不對等永遠算不上頭等大事。


被背叛,自然就變得不足為奇。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奇澤姆曾經說過:“權力不對任何事讓步,如果不追求真正的平等,就只能永遠乞求男人,拾其牙慧。”


可諷刺的是,幫她實現命運突破口的機制,正是由男權社會打造。


她的參選,與其說對抗的是男性,倒不如說對抗的是一種機制的失衡。


儘管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奇澤姆的一小步,為這個國家的後繼者開創了一種可能。


但別忘了,希拉里最終並沒有重複奧巴馬的神話。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而這,大概也是《美國夫人》選在這個時間點播出的原因。


2020美國大選之際,它告訴我們,革命尚未成功,女人仍需努力。


看看那些曾經發生過的,以及當下正在發生的。


你實在很難同意,她們已經獲得了真正的解放。


往深了說,這部劇的本質其實並不是在探討女權是否合理。


而是在呼籲我們關注一個長期被選擇性無視的群體。


豆瓣9.2的“反女權”劇,沒被下架是奇蹟!


“看不見的女人”之所以成為常態,某種程度上,和一個制度的失責不無相關。


也正是制度催化出的這種不對等,才在今天這個時代,依然製造著一個個韋恩斯坦和鮑疏明。


鼓勵更多女性加入到為自己吶喊的潮流中,或許是這部以保守派視角出發的美劇想要實現的其中一個目標。


她們也許曾經“弱小”過,但她們一定不會甘於平庸。


當聚光燈給到她們的那一刻,歷史,已經悄然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