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最优秀战地摄影作品《攻克凉山》—背后的故事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最优秀战地摄影作品《攻克凉山》—背后的故事

攻克凉山(拍摄者李永安)照片上右边的持枪战士即是163师侦察连班长陈守全。

凡是对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有所了解人,对这一幅照片都不会感到陌生。这一幅就是被新华社评为"世界百年百幅优秀新闻作品"之一,编入了《历史的瞬间》一书。照片的拍摄者是陆军第163师政治部新闻干事李永安,拍摄时间是1979年3月4日上午10时许。李永安在拍下了这张著名的《攻克谅山》,当天授命连夜赶回国内, 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新闻单位记者都在前线指挥部等着他,照片通过传真机传回北京。邓小平也正是看到这张照片,于3月5日下令撤军。

下面是李永安在39年后对拍摄这一幅照片过程的描述:

3月4日上午十时许,我经过来回辗转后来到谅山省府大楼附近。一座厅堂式的大楼耸立着,十分显眼,大楼的地基达三米之高,楼面宽阔宏伟,古老的台阶护墙呈"八"字形分开,这无疑是我要摘取的皇冠了。我穿过停车场,沿着府院的高大围墙很快来到大楼正面。台阶上满是断枝、残叶和瓦砾,台阶前面两座铁铸古炮……俨然一派高级府邸的气势。但这里十分暴露,冷枪冷炮不时地袭来,子弹贴着头顶嗖嗖飞过,不时地剪理头顶的树冠。我清楚地意识到,这里于我于敌都十分重要,敌方当局正在关注它的存在,我国人民正在等待胜利的消息。如果说,整个反击战是对敌方当局写下一个惊叹号,那么,占领谅山省府大楼是惊叹号的最后的那个圆点了。我想起作战以来十六个日日夜夜,想起征战中先后不幸牺牲的数百个战友,心中腾起一股热流我思忖着,一定要把这个圆点画好,画得像太阳一样圆一样美。

我窥测好地形,预测好拍摄位置,举起相机。角度太好了,画面太美了!为了表现我边防战士的高大形象,我冲着正在把手大门的靠着护墙半蹲着的两个战士问:"你们能不能站起来,只一下就好,我拍张照片。"话一出口我又后悔了,他们站在高处,万一......谁知这两个经过战火洗礼的战士二话没说,就霍地一下站起来了,像两尊青铜雕像,竖立于谅山省府大楼门前的石阶上。台阶、护墙和古炮呈"之"字形,两战士正站在中间转折的地方,护墙上圆椎形的小洞孔呈现强烈而和谐的节奏,衬托着高大的战士。铁铸古炮在前景上十分引人注目,恰到好处......我迅速地按下快门,抓拍了《攻克谅山》这宝贵的典型的战地照片。

当晚我接到后方指挥所发来的要我立即回国的电报,次日我在中央新闻单位的帮助下,将这幅照片传真发往北京。当谅山之战最后的一声枪响结束后,敌方当局还正在声嘶力歇鼓噪:"中国军队是过不了奇穷河的……"以此蒙骗他们的国人和世界。西方一家电台也掩耳盗铃地为敌方打气,说什么"中国军队还在谅山北侧山地里蹒跚"。《攻克谅山》这幅照片和我的其他六幅记录谅山之战的摄影组照由新华社向世界发出后(发世界通稿),许多国家考证了照片所拍摄的位置,从而结束了中国军队是否拿下谅山的争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