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校長羅家倫:校長的理想與大學的使命

民國時代,大師輩出,羅家倫便是其中之一。

羅家倫,字志希,浙江紹興人,“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和命名者,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

羅家倫早年求學於復旦公學和北京大學,是蔡元培的學生,1920年赴歐美留學,1926年回國。

民國校長羅家倫:校長的理想與大學的使命

羅家倫於1928年出任清華大學首任校長,任上治校有方,頗見成效;1932年出任中央大學校長,以明晰的教育理念提出“安定、充實、發展”的“六字”治校方針與“誠、樸、雄、偉”的“四字”學風,並把“創造有機體的民族文化”作為中央大學的使命,為學校的恢復與發展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民國校長羅家倫:校長的理想與大學的使命

羅家倫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1932年10月中旬,中央大學重新開學,羅家倫為了陳述他的抱負和治校方略,在全校大會上作了《中央大學之使命》的就職演說。

羅家倫指出,在此國難當頭的時候,中央大學要承擔起“為中國建立有機體的民族文化”的使命。他認為一個校長首先應該與大家共同認清大學的使命,這樣才能“創造一種新的精神,養成一種新的風氣”。現在,中華民族已經到了生死關頭,作為首都的國立大學,我們對國家民族負有特殊的責任和使命,否則辦這個大學就沒有意義。

民國校長羅家倫:校長的理想與大學的使命

羅家倫認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結晶,民族團結的基礎,一個民族要自立圖存,就不僅要在文化上有所創造,還必須使民族文化有所寄託,而國立大學就是民族文化的寄託之處。如果大學不能承擔這樣的使命,就不能塑造民族文化精神,領導民族文化活動。

民國校長羅家倫:校長的理想與大學的使命

為此,羅家倫提出要樹立“誠、樸、雄、偉”的新學風。所謂誠,就是對學問要有誠意,而不是把學問當作獲得文憑以及升官發財的途徑。他說,如果學者對學問都缺乏誠意,文化怎能不墮落,事業怎能不敗壞?所謂樸,就是以質樸的不計功利的態度埋頭學問,而不是把它拿來做門面、當擺設。所謂雄和偉,則是要改變中華民族柔弱的體質,萎靡不振的精神狀況,創造一種偉大的文化。他認為樹立並養成理想的學風,對於擔負起上述使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民國校長羅家倫:校長的理想與大學的使命

在演講中,羅家倫還以柏林大學為例,說明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努力創造新的民族文化,比政治改革和軍事改革還重要。基於這一認識,他指出“有機體民族文化”包括兩種含義:第一,大家要具有死裡逃生,復興中華民族的共同意識;第二,有了這種共同意識,才能“精神一貫,步驟整齊,向著建立民族文化的共同目標邁進。”因此他要求“無論學文的,學理的,學工的,學農的,學法的,學教育的,都應當配合得當” ,向這個方向努力。

民國校長羅家倫:校長的理想與大學的使命

這個演講表達了羅家倫的崇高理想和犧牲精神。他說:“我們主持教育行政的人,乃是犧牲了自己做學問的機會,來為大家準備下一個環境做學問的。這是大學校長的定義,這也可以說是大學校長的悲哀!”與此同時,他想把教育納入“精神一貫,步驟整齊”的“有機”框架中,卻又帶著明顯的政黨意識和時代印記,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自由主義教育理念。

民國校長羅家倫:校長的理想與大學的使命

鑑於中央大學面臨的問題及其特殊情況,羅家倫曾說:“欲謀中央大學之重造,必循‘安定’‘充實’‘發展’三時期以進。”他計劃各用三年時間來達到上述目標。他強調,安定中就要充實,充實時也要發展,因此這只是大致的劃分。遺憾的是抗日戰爭的爆發影響了他的計劃,使他的理想未能實現,使命也沒有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