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業副業都不頂用,世界的問題在於激情的枯竭

現代技術追求效率的傾向,讓每個人的可替代性都變強了,效率換來的是勞動力的同質化。世界愈發為資本服務,個人價值似乎只有在期權兌現那一刻才能被證明,而未來的普通人該怎麼養活自己?

全世界最富有的26個人擁有世界一半人口的財富總和,而普通人奮鬥的動力則是“不至落入底層”,但這個動力有兩個弊端:1.容易枯竭;2.缺乏創新力。文明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是熵增法則決定的,而現在,我們已愈發趨於停滯。

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是手機公司,可手機只是世界改變的結果,而非原因。某種程度上,手機就像塑料袋,是一個“偉大又該死的發明”。

現代商業模式,以奪取消費者注意力為基礎,以手機為主的電子屏幕就充當了這個注意力入口,一切主業副業都圍繞手機展開。農業社會,並沒有副業的概念,最多隻是愛好。工業社會,工資尚能應付房價、物價,人們沒有“副業剛需”,而到了信息社會,吸引人們注意力的信息資源空前豐富,同時資本的力量又被互聯網呈幾何級數放大,間接抬高了生活成本。


主業副業都不頂用,世界的問題在於激情的枯竭

此時的主業,無論從工資水平、舒適度,還是對精神世界的安撫程度,都開始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分工的極度細化,乃至對年齡的要求,都讓人有一種隨時可以被替換掉的無歸屬感。資本只注重效率,而裁員通常是提高資本回報的慣用操作,分工越細化,替換成本就越低。

大部分人不是某大廠的“前100號員工”,“期權”對他們而言和湯臣一品的房子一樣遙遠,工作無非是給銀行打工,這時候人們想起副業,就是想給人生開拓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天地,是對資本壓榨的心理反抗。如果說只有主業的人是為銀行而活,那麼有副業的人就是在爭取為自己而活的機會,這當中有少數人做得很成功,真的為自己而活了,但這不具備普適性,因為社會的運行規則未變。

“副業剛需”是一個階段性現象,它是“注意力經濟”的延伸,主要是為引流,副業從業者本質上都是“廣告從業者”,是從不同角度投入精力的文案策劃,滿足的則是商家提升目標群體消費的需求。那麼問題來了,“消費主義”還能維持多久?

當人們消費逐步趨於理性,“流量帶貨”的紅利是否還能維持?“小視頻帶貨”和改善民生的關係又有多大?當人們從主業中不能獲得理想生活的時候,看短視頻並因此而消費的動力又還剩多少?真正的有錢人又有多少功夫看這些東西呢。消費的需要源於生活的需要,消費的激情源於生活的激情,如果中國未來也進入“低慾望社會”,

“流量=消費”這個公式也就愈發只適用在一些頭部商家的範圍內,如今這種“全民帶貨”的副業模式也就不再火爆,如同多數事物的發展規律:經歷“慢—快—慢”的S型增長曲線。


主業副業都不頂用,世界的問題在於激情的枯竭

如今的人缺乏的是一種生命的激情,這種激情是基於“創造”,只有創造能對抗枯竭。有史以來,我們只經歷過一次全球意義上的“激情時代”,就是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資本主義萌芽誕生的“三期疊加”時代。這期間經歷了大規模的屠殺、劫掠,但也奠定了現代文明的基石。雖然從根兒上說,西方文明的發家史有“沒眼看”的成分,但同時,其中的創造性元素也誕生於那個充滿對未知世界探索激情的年代。

當然這種激情是被經濟和政治動機驅使的,但它至少帶來了生產力的革命,再看看如今的西方政治和經濟動機都催生了什麼?甩鍋。

生產力的進步落在普通人身上,體現的應該是“日子有奔頭”,有追求人生目標的清晰路線,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價值和財富——不是給銀行打工,雖然如今的消費主義就是從資本主義中產生的,但今非昔比,資本主義也應對不了疫情,消費主義的根基也動搖了,有更多的人在問“活著是為什麼”。很明顯,我們並沒有為自己創造價值,我們只是在被資本利用。

主業副業都不頂用,世界的問題在於激情的枯竭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對主業不滿?因為“主業”大多不是給自己乾的,“副業”也不過是給資本家當個自由文案,收割的是更多人的注意力,我們自己的價值又在哪?如果科技進步是以“割韭菜”為前提,那文明也不會延續很久,當消費主義的類固醇退去,社會的發展就會萎縮。這已經不是“誰在裸泳”的問題,而是整個體系的崩潰。

在一個無激情,壓力又無法化解的社會,個人當然也就不容易活得有動力,更多是被逼無奈,又怎麼可能有創造力?激情源於對新世界的開拓,然而正是因為普通人沒機會開拓屬於自己的價值,才會把注意力放在時間的消磨上,讓資本家大賺特賺。

文明內卷的標誌就是,資本不再向未知世界進軍,轉而收割下層群體,而此次疫情的最大正面效應是讓更多人覺悟,開始有意識地對抗這種收割,這就出現了一個“資本死結”——韭菜不買賬了。說得更直接一點,當更多國人把注意力放在國內產品的理性消費時,西方世界的動亂局面就才剛剛開始,資本主義的那一套吃中國的發展紅利已經太久了,該是讓他們連本帶利吐出來的時候了。


主業副業都不頂用,世界的問題在於激情的枯竭

奮鬥如果不能帶來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前景必然暗淡,我們不能像吸毒一樣只追求短暫快感,科技的進步要用在為人類開拓生存空間,支持可持續發展,解放思想上——而不是收割人的注意力,摧毀人的頭腦,弱化個體價值,讓人們在醉生夢死中榨乾他們的錢包。資本如果路徑依賴於“割韭菜”,無疑是在自掘墳墓,因為真正的財富只源於最廣大群眾追求幸福的動力,而殺雞取卵的結果最終是文明的倒退。

能讓大眾重新對這個世界產生創造激情的途徑有三個,人類已經經歷過兩個:一是地理大發現,二是戰後“嬰兒潮”,三是我們即將進入的,對於家庭和個人價值的“理性迴歸時代”。第一種途徑,可能在未來的太空時代,人類還能借著技術在新平臺的爆發再經歷一次;第二種途徑,則取決於中美之間正面交鋒的結果,即世界的新秩序,當局勢明朗之時,就是“中國時代”正式到來之日。這意味著個人價值的“嬰兒潮”將從最廣大人民群眾中生髮出來,不走資本主義老路才是人類的新希望。

而第三種途徑,就是我們現在能把握的,理性消費,一切為了家。讓家人更健康,生活更舒心勝過一切虛榮性消費,量入為出不月光就是最好的理財,這不是被動接受,而是對未來的蓄勢待發。世界終將鉅變,此時的蟄伏恰是為自己準備一個強健的身心和通達的智慧,迎接屬於一個新世界的激情,機會總留給有準備的人。今後,無論主業副業,我們只專注於這四個字:

剩者為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