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寫到:“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和地會心一笑”。

蘇軾在中國文學歷史上地位有多高?

書法在宋朝“蘇黃米蔡”中位列第一,他寫的《寒食帖》行書公認為天下第三,第一王羲之,第二顏真卿。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蘇軾的詞和辛棄疾並稱“蘇辛”,是豪放詞派的開創者和代表者。蘇軾的詩歌和黃庭堅並列為“蘇黃”,蘇軾的散文和他的老師歐陽修並列被稱“歐蘇”。

本文將近7000字,從蘇軾的宦海沉浮和詩句美文中,帶領大家完整的認識蘇軾,那個遭遇挫折困境無數卻依然能夠生性豁達我行我素的蘇軾,那個無論去到哪裡都能不畏坎坷泰然面對一切的蘇東坡。

一、家庭環境——父母對蘇軾一生的影響。

說蘇軾那就不得不提及蘇軾的父母,蘇軾的父親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洵27歲時,才發奮圖強用功讀書以求考取功名,而蘇軾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從小就生活在父親用功讀書的環境中。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在蘇軾60多歲時,他晚上夢到自己又回到了兒時,醒後寫了一首詩《夜夢·夜夢嬉遊童子如》。

夜夢嬉遊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

計功當坒春秋餘,今乃初及桓莊初。

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釣魚。

什麼意思呢?說晚上夢見自己小時候太貪玩兒了,而父親對學習監督得非常嚴格,按照學習計劃當天本應該讀完《春秋》這部史書,但是結果父親快回來了才讀到桓公莊公部分,不及全書的三分之一。心裡擔心父親來檢查家庭作業,所以感到提心吊膽總是不踏實,好像嘴裡掛了魚鉤的小魚一樣焦慮不安。

60多歲了還能夢到小時候父親對自己的嚴厲監督教導讀書的場景,這是刻在骨子裡不會忘記的嚴厲,所以說蘇洵以身作則以及嚴厲教導的家庭教育,對蘇軾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其次就是蘇軾的母親程夫人,有這麼一個故事,蘇軾十幾歲時,程夫人教蘇軾讀《後漢書·範滂傳》。

範滂是東漢時期的官員,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江夏八駿”之一的劉表大家都熟悉,範滂也是“江夏八駿”之一。

範滂不畏奸佞不懼強權鐵面無私,直言上書彈劾宦官,最後被誣陷指控“黨人”結黨從而獲罪被殺頭。

範滂在刑場上含淚和母親告別說:兒子不孝不能侍奉母親終老,要去追隨黃泉下的父親了,希望母親大人割捨不能忍受的情感不要悲傷。他母親說:人不可能追求青史留名的同時,又奢望獲得長壽富貴,這是不可能的,你今天能與李杜齊名,雖死何憾?

讀完《後漢書·範滂轉》後,蘇軾就問自己的母親:母親,我長大後想做範滂這樣的人,您願不願意?

大家想想,這該怎麼回答?

蘇軾的母親說:你若能做範滂,我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

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一代直言敢諫愛憎分明的大文豪雛形就這樣養成了。

二、少年得志——制科甲等百年第一的蘇賢良。

蘇軾20歲時,父親帶他和弟弟蘇轍前往開封參加科舉考試,宋朝科舉考試有三個門檻,第一個門檻過了是舉人,才華出眾的蘇軾蘇轍輕鬆過關。

第二個門檻過了是進士,類似於現在的高考,當時的科舉是禮部出一個論述題《刑賞忠厚之至論》,這一次蘇軾因為文章寫的太好,被當時的主考官翰林學士歐陽修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寫的,為了避嫌不能給第一給個第二吧,就這樣蘇軾寫出了第一名的文章然後獲得了第二名的成績。

他們的父親蘇洵知道後百感交集寫下了一首打油詩。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介。

第三個門檻是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蘇軾和蘇轍都輕鬆過關獲得了進士及第的稱號。

有一句俗語大家都應該聽說過“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就是50歲考上了進士都是很年輕的。可是這一年獲得進士及第稱號的蘇軾和蘇轍一個22歲一個19歲。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而且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逢人便誇蘇軾有大才,並說:“讀蘇軾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又與家人提及:“你記住我的話,30年後將沒人再會提及老夫,蘇軾的名字將會在文壇大放異彩”!

這時候的蘇軾可以稱的上是少年成名天下皆知。

但是不幸的是蘇軾的母親程夫人在這個時候去世了,父親蘇洵帶著蘇軾蘇轍回到了家鄉眉山奔喪。

三年守孝後,24歲的蘇軾再次來到開封,北宋朝廷最高級別的科舉制科考試即將舉行。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制科考試和進士科考試有什麼區別呢?宋朝分北宋和南宋總共三百多年,進士科考試是3年一次,總共錄取了四萬多名進士。而制科考試總共只舉行了22次,總共只錄取了41個。

制科考試的第一步是要由朝中大臣舉薦,第二步是參加由六位朝中大臣組成的預試,第三步才是皇帝親自出題親自主持然後挑選人才,所以在制科考試中通過選拔是非常困難。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宋朝的制科考試中的第一等和第二等是虛設,相當於沒有,總共就是第三等、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還有個第五等是不及格。

北宋建國到蘇軾參加制科考試的一百年裡,只有吳育獲得過第三次等,而蘇軾在這次考試中獲得第三等也就是甲等,蘇轍第四等,蘇軾是百年內第一個獲得第三等的成績,百年第一。

當時的皇帝宋仁宗讀完蘇氏兄弟的文章高興的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由於制科考試分很多科,而蘇軾參加的制科名字是“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科”,所以蘇軾又被稱為“蘇賢良”。

三、初出茅廬——年輕氣盛怒形於色的蘇軾。

制科第一的蘇軾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籤書陝西鳳翔府判官(協助太守處理公務),前一年,蘇軾和鳳翔府太守宋選相處融洽,一年後宋選罷任,蘇軾的同鄉陳希亮(字公弼)接任。

陳太守雖然和蘇軾是同鄉,但是為人鐵面無私性格剛直,不許官員稱呼蘇軾為“蘇賢良”,認為蘇軾太小還配不上“賢良”的稱號,並將稱呼蘇軾為“蘇賢良”的官員拖出去打板子。

然後陳太守在中元節舉行慶典時(官員必須參加),蘇軾就藉故不去,接著就被罰了俸祿。而且蘇軾寫的公文陳太守總喜歡改來改去,蘇軾則認為我寫的文章皇上都覺得好,你竟然改來改去。諸多事件累加起來,蘇軾對頂頭上司就非常不滿。

機會來了,陳太守建造了一座亭臺叫做凌虛臺,讓蘇軾寫篇文章刻碑紀念,蘇軾不但沒有誇讚歌頌太守的功績,反而在這篇文章中反諷這位陳太守。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陳太守看過後卻笑著說原文不動刻上去,我是擔心蘇軾少年得志,聲名遠播,容易招到嫉妒所以現在讓他遭受一點挫折,免得太順利以後跌大跟頭,沒想到他竟然對我有這麼大意見。

多年以後蘇軾專門為陳公弼寫了一篇傳記,傳記中寫道自己少不更事在鳳翔府任職時,怒形於色多次和大人有爭議,現在非常後悔才明白大人您當初的良苦用心。

傳記有多麼珍貴呢?蘇軾的一生只寫了十一篇傳記,其中《陳公弼傳》篇幅最長,字數最多也最為詳盡,而且十一篇之中只有兩篇涉及到當代的人物,另外一位則是陳公弼的兒子陳慥。

四、遠離京師——擔任地方官的蘇軾開拓了眼界心胸和格局。

蘇軾在鳳翔府任職期滿後,調回汴京擔任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負責給官員頒發任職憑證的官職),同年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病逝(育有一子蘇邁),王弗在16歲時就嫁給了18歲的蘇軾。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蘇軾在《亡妻王氏墓誌銘》中這樣評價妻子:“其始,未嘗自言其知書也。見軾讀書,則終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後軾有所忘,君輒能記之。問其他書,則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靜。

“敏而靜”聰慧敏捷而低調不張揚,這是蘇軾給第一任妻子的評價,可惜的是王弗在26歲時就病逝了,王弗去世十年後,蘇軾在密州任職時,寫下了傳頌千古的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可以說第一任妻子給蘇軾帶來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次年,其父蘇洵在汴京病故,蘇軾蘇轍護送亡父返川,丁憂期滿後蘇軾在眉山老家娶了第二任妻子,比蘇軾小11歲的王閏之(育有兩子蘇迨、蘇過),是王弗的表妹。

此時宋神宗已經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開始變法,而蘇軾因反對新法官職遲遲不得晉身,老師朋友貶的貶,流放的流放,蘇軾心灰意冷之下上書自請外放去擔任地方官牧養老百姓。

宋神宗雖然欣賞蘇軾也知道蘇軾是個人才,但是不能為改革新法所用,那就安排到地方上去任職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自此蘇軾就被調去杭州擔任通判(副市長),杭州任期3年後調任密州、徐州、湖州,總共八年在外擔任父母官。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杭州任職期間寫過很多詩詞,其中百世流芳的是《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密州任職期間寫下了豪放派代表詞的《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中秋佳節想念多年未見的弟弟蘇轍寫下了家喻戶曉的《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徐州擔任知州時,碰上了澶州黃河決堤,淹沒了很多州縣危及徐州,城內富戶紛紛拖家帶口想要逃難,蘇軾站在城門阻攔以免城內百姓民心惶惶。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洪水圍困幾十天保住徐州城後,蘇軾提出“築堤防水,利在百世”並帶領民眾疏通河水築堤,功成之後建了一座十丈高的樓臺稱為“黃樓”,寓意黃土鎮水之意,這樣的功績還獲得了宋神宗的誇讚。

五、烏臺詩案——蘇軾命運的轉折點差點丟了性命。

蘇軾調任湖州時,寫了一份《湖州謝上表》,此時新法改革派得勢,害怕反對派的中堅人物蘇軾返回京師,陷害就從這份《湖州謝上表》開始了。

文字獄這個東西,刻意去找問題肯定能找到,明朝有人寫詩誇讚朱元璋被朱元璋殺頭了,大臣問為什麼?朱元璋說詩中的“殊”字是在指桑罵槐說朱家人歹毒,該殺。

更何況蘇軾本身就是愛憎分明的大嘴巴,直言敢諫是他的標籤,他評擊新法弊端的詩詞數不勝數,於是被御史何正臣、舒亶、李定指出四大可殺之罪。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宋神宗舉棋不定時,已經罷官退居金陵(南京)的前任宰相王安石卻上書勸諫宋神宗說:“聖朝不宜誅名士”。

蘇轍不僅和哥哥通風報信,還上書說我願意放棄一切官職只為保哥哥蘇軾一命。

宰相吳充也說陛下你自比堯舜,看不起曹操,可是曹操猜忌如此都能夠容得下禰衡,陛下怎麼容不下蘇軾呢?

當朝皇太后也出面干涉說當年仁宗看過蘇軾蘇轍的文章高興之極的說我為子孫尋得了兩個宰相,你怎麼能殺蘇軾呢?

就這樣蘇軾免去死罪被貶黃州,擔任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這個官沒有任何決策權,只有一個虛名)。

六、被貶黃州——成為後世聞名深受大家喜愛的東坡居士。

烏臺詩案是蘇軾命運的轉折點,黃州雖然是蘇軾仕途不幸的開始,但是卻成為了蘇軾文學藝術創作的巔峰。行書書法天下第三的《寒食帖》就是寫於此地。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為什麼到了黃州(今湖北黃岡)的蘇軾才成為蘇東坡?

蘇軾是犯官,沒有俸祿而且不能離開黃州,幸好黃州通判是蘇軾的故交,從州府要來了50畝荒地給蘇軾耕種,荒地的位置就在黃州東門外的山坡上。

蘇軾在耕種之餘自號“東坡居士”,自此之後,蘇東坡這個名字才千古留名,深受後世人們的喜愛。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蘇東坡在黃州寫下了傳誦至今的散文前後《赤壁賦》和《記承天寺夜遊》。豪放派詞中極品流傳最廣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誕生於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同時蘇軾的侍妾朝雲為蘇軾生下了一個兒子(蘇軾任杭州通判時,王閏之買下了12歲的朝雲),蘇軾寫下了著名的《洗兒戲作》。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東坡肉”也是出於黃州,蘇軾在黃州發現豬肉很便宜,但是富人不吃豬肉,窮人也不知道怎麼煮豬肉,蘇軾便寫了一篇教大眾如何煮豬肉的《豬肉頌》。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蘇東坡謫居黃州期間,忽然得病在家臥床十多天未曾出門,消息傳到京師時變成了蘇軾死了,後來大家發現只是虛驚一場。但是經過這次事件,宋神宗覺得人才不能埋沒,便親書諭旨將蘇東坡調至開封附近的汝州還是擔任團練副使。

在離開黃州前往汝州時,陳慥等朋友一直送行至江西九江,蘇軾藉此機會遊玩了廬山,寫下了一首和李白平分秋色的詩《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了廬山後蘇軾前往金陵拜見不問政事退居於此的王安石,此時的王安石已不復當年銳勇,滿是疲憊頹廢之意,和蘇軾聊天過程中還說:“今天這番話出自我口,止於你耳”。可見王安石對政治鬥爭已經是非常害怕,而且還勸誡蘇軾就住在金陵養老吧。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侍妾朝雲所生不足一歲的兒子因病去世,蘇軾寫下了“我淚猶可拭,日遠當日忘。母哭不可聞,欲與汝俱亡。”

就這樣,50歲的蘇軾決定在常州太湖邊養老,於是上書朝廷,當蘇軾找到了退隱之地把房子買好之後,影響蘇軾一生的大事又發生了。

七、東山再起——兩年內從八品到距離宰相只有一步之遙。

宋神宗去世了,十歲的宋哲宗即位,由於皇帝年幼太后攝政,太后掌權第一件事便是廢除新法,並將罷官隱居在家寫《資治通鑑》已經65歲的司馬光邀請回朝擔任宰相,新法改革派失勢,反對派紛紛回朝重新被啟用,司馬光非常看好蘇軾,恰好太后也是如此。

就這樣蘇軾在十七個月內,從一個八品有名無實的犯官一躍而上成為三品大員,官居翰林學士知制誥(翰林學士就是替補宰相),所以說距離宰相只有一步之遙,並且擔任宋哲宗的老師,這是蘇軾仕途的巔峰。

為什麼蘇軾最後沒能當宰相呢?因為蘇軾其實是反對迅猛突擊的新法改革,他覺得需要循序漸進徐徐圖之,不宜下猛藥,所以新法改革派得勢時,蘇軾和程頤司馬光都反對。

司馬光當宰相的時候,全面廢除新法,蘇軾又反對,認為把新法中不好的部分廢除,好的可以留下。就這樣蘇軾天天給司馬光添堵,最後直到司馬光去世。

司馬光去世後,蘇軾因為口角之爭被洛黨程頤忌恨,又因反對司馬光遭到朔黨的指責,陷入了洛蜀朔黨爭之中。(蜀黨是蘇軾蘇轍兄弟代表的四川人、洛黨是程頤代表的河南洛陽人)、朔黨是司馬光代表的北方山西人)。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最後心疲力竭的蘇軾多次上書請求外放地方擔任地方官員,最後被批獲准以龍圖閣學士充兩浙西路兵馬鈐轄知杭州軍事(類似於兩浙行政長官兼杭州市長)。

八、重回杭州——留下了“西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和“三潭印月”。

時隔多年回到杭州的蘇東坡發現西湖淤積嚴重,已經不復十幾年之前擔任杭州通判時的美景。

蘇東坡上書奏請宋哲宗疏通西湖准許後,第一步蘇東坡將西湖的淤泥挖出來,建築了一條跨越西湖南北的長堤,並在長堤上建造了六座橋和九座亭臺,並在長堤上種植楊柳和芙蓉。最後這條長堤成為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蘇堤春曉”。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第二步蘇東坡將西湖邊上的水域劃分給老百姓種植菱角和茭白,這樣避免了水草繁殖和淤泥的積累,為了讓百姓明白種植區域,蘇東坡在湖上建造了三座小石塔,規定石塔形成的三角形區域內禁止種植。這成了“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九、太后去世——正三品大員五年之內,被貶至海南擔任從九品犯官。

宋哲宗元佑八年,陪著蘇東坡同甘共苦的第二任妻子王閏之去世,更大的打擊還在後面。

一個月後,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自處理政務,將“元佑”年號改為“紹聖”,任命章惇為宰相,全面啟用新法改革派繼續新法改革,元佑期間反對新法的蜀黨洛黨朔黨都紛紛被貶。

蘇東坡開始被外放定州,然後被貶至英州,還沒有到地方就被貶至惠州任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簽署公事(有名無實的八品官),但是蘇東坡卻非常的樂觀豁達,從他寫的詩《惠州一絕食荔枝》可以看出來。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詩傳到當朝宰相章惇的耳中,把你貶至嶺南惠州是想讓你過的不開心,這樣我才能開心,結果你竟然這麼安逸還想一直生活在嶺南?盛怒之下又把蘇軾貶至海南,想讓蘇軾永無出頭之路。

當時的海南有多苦呢?蘇東坡和朋友的信中這麼寫的:“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碳,夏無寒泉”。沒有肉,病了沒有藥,住的房子沒有,外面的人都不認識沒有朋友,冬天沒有碳很冷,夏天沒有寒泉洗澡很熱。

7000字詳略得當從詩詞官途概括了蘇軾的一生,值得珍藏


真的很苦,可是生性豁達的蘇東坡還是很樂觀,和兒子蘇邁的信中說這裡有生蠔只要放在火上烤一下就能吃,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十、蘇軾之死——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蘇東坡去海南之前,覺得自己已經再無離開海南的機會,因為當時宋哲宗非常的年輕,結果宋哲宗駕崩了,弟弟趙佶宋徽宗即位時由向太后攝政,太后和章惇不和將章惇罷相,並將元佑老臣一律赦免,因此蘇東坡得以離開海南北返。

渡海途中蘇東坡回顧自己的流放生涯寫下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蘇軾在北返京師的途中,接到了朝廷下達的旨意隨意安置,蘇軾想去潁川和弟弟一同居住時,向太后又去世了。

蘇軾不想再次陷入朝政鬥爭之中,遂選擇常州太湖邊做為安度晚年的地方,想遠離京師沒去潁川,去常州的船上,蘇軾得病,回到常州一病不起,隨後去世。

我很喜歡蘇軾,根據自己對蘇軾的理解簡單的整理概括了蘇軾的一生。

參考資料:

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

康振教授百家講壇《唐宋八大家》。

康振教授《康振講蘇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