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面御史》:用歷史鑄就小說,用氣節成就小說

“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句對於高陽先生的評價。高陽,本名許晏駢,中國當代歷史小說巨匠,當代最出名的歷史小說家,一生著作作品90餘部,熟知歷史史實、典章制度,同時也通曉野史、雜談,將所積累的素材融匯到小說之中,成就了作品的豐富性與奇特性。他善於用小說重塑歷史人物,用小說闡述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用小說去註解史實,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基於這些而完成的,《鐵面御史》也不例外。

《鐵面御史》講述了,明朝弘治、正德年間,巡按御史劉天鳴來到宿遷縣“代天子巡狩”發生的事件。宿遷縣令與捕頭衛虎惡事做盡,壓榨民脂,奈何衛虎能量巨大,四海之內皆是他的耳目,百姓敢怒不敢言。劉天鳴“巡狩”期間,碰巧趕上衛虎強佔民女,大婚當日,發生了一場離奇的命案,隨即牽扯出一場金錢、權力與正義的角力。劉天鳴遂以此為契機,將宿遷縣的一眾毒瘤連根剷除。

在這本小說裡,先生呈現了一個精彩絕倫的權謀故事,小說讀來一氣呵成,讓人大呼過癮,但這並非這本小說最精彩的地方,它的精彩之處在於它在是情節之間穿插滲透的明朝年間的三大“特色”。

《鐵面御史》:用歷史鑄就小說,用氣節成就小說

一、巡按

《鐵面御史》中,劉天鳴之所以能夠匡扶正義,為百姓申冤,懲治貪官惡吏,最主要的一項原因就在於他的身份——巡按。

巡按並不是明朝的特產,早在唐天寶五年,就已經有天子派官巡按天下的風俗。但巡按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卻是在明朝。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為了加強對國家的統治和管理,監察百官,肅清整治地方貪官汙吏,建立了一套極其完備的監察制度,在歷朝歷代監察體制的基礎上新增了六科給事中,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再從他們中選派巡按御史,以一省為一道,下派御史考察吏治。可以說,在明朝,御史巡按制度得以正式確立併發揚光大。巡按御史的官職雖然不高,但是權限極大,手持尚方寶劍,大事奏稟,小事裁決,可先斬後奏,也就是書中所說的,“代天子巡狩”。

巡按御史的權力如此之大,不免會對中央集權造成一定的威脅,而朱元璋天性縝密慎重,他十分清楚,不能讓這些巡按御史過得太舒服,太囂張,因此給他們施加了很多其他方面的限制,比如官級設置較低,只能騎驢隨後,不能吃鵝等等。

但可惜,王朝的貪腐之氣積重難返,非一朝一夕就能夠肅清,巡按制度並未能完全落地,部分按臺與當地官員蛇鼠一窩,吃拿卡要,走走形式,而巡按“拿完”,地方官員就會加倍搜刮民脂,補償自己的損失,從而使百姓民不聊生。

即便如此,在眾多影視文學作品裡,百姓還是會因為巡按這樣的特權,將其視為“救星”,對其寄予希望。而也正是如此,巡按御史在歷史小說以及影視劇中,大多數情況下仍被定義為“正義的化身”。

《鐵面御史》中劉天鳴就是這樣一個角色,身上被寄予了厚望。為人剛正不阿,體察民情,在宿遷縣得知衛虎等人作惡多端之後,立志為百姓除害,使自己多次陷入危難的境地,卻也最終還給了百姓一個青天。而這也正是劉天鳴能夠成為這部書的主角的原因之一,就像高陽先生所說,“值得入小說的歷史人物,大抵不外聖君、賢相、良將、高僧、名士、美人六者。”劉天鳴大抵是符合高陽先生對於人物塑造的期望的。

《鐵面御史》:用歷史鑄就小說,用氣節成就小說

二、廷仗

說起廷仗,許多人都不陌生,在影視劇裡堂上懲罰官員嫌犯時最常見的手段,仗打50、100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罰量了,劇中受刑的人大多不過是屁股爛了,趴在床上養個個把月,卻很少見被當廷打死的。所以《鐵面御史》中有這樣一段,讓人覺得略略有點不可思議。劉天鳴為了震懾衛虎一號人,下令仗打王狗子,賞廷仗一百,卻不成想剛剛幾十下下去,王狗子慘叫了數聲,就一命嗚呼了。廷仗真的能仗死人嗎?

廷仗,釋義為在朝廷上行仗打人,有一種說法稱,這種刑罰最早始於東漢明帝,但卻在明朝時期被用出了名。廷仗是一種相當殘酷的刑罰,並不是我們在影視劇裡看到的“打爛屁股”而已,其實真實的廷仗遠比我們看到的要殘忍。

廷杖一般是由慄木製成的,擊人的一端往往會削成槌狀,然後包上帶有倒勾的鐵皮,一棒擊下去,行刑人再順勢一扯,受刑人身上的皮肉就會被撕扯下來一大塊。如果手下留情,受刑人也許還有條活命,但如果行刑人“公報私仇”,手上沒個分寸,那受刑人多半會被扯個稀爛,活不成了。

《鐵面御史》中衛虎利用的正是這一點,衛虎詭計多端,而且深諳仗刑的套路,暗地裡使眼色給陳麻子,讓他在劉天鳴的眼皮子底下,將王狗子活活打死。在本案中衛虎一系列的強佔民女、偷屍毀滅罪證、盜取尚方寶劍等惡行,王狗子都是親身參與者,是最重要的證人。衛虎這一計策不僅滅了王狗子的口,清除了他最重要的“罪證”,還將黑鍋推給了劉天鳴,讓巡按背上了當廷打死人的罪名,使劉天鳴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也使案情破獲遲遲無法取得進展,將整部小說的情節推向了一個小高潮。

《鐵面御史》:用歷史鑄就小說,用氣節成就小說

三、八虎

在衛虎知道自己遇見了個硬茬,很有可能丟了小命的時候,他安排人偷了劉天鳴的尚方寶劍,並想以此為把柄,向上遊力量爭取支持,從而徹底扳倒劉天鳴,保住自己的性命,順便做一個飛黃騰達的美夢。他所爭取的這個“上游力量”,就是“八虎”。

“八虎”是弘治、正德年間的一大特色,明孝宗去世以後,太子武宗即位,明宗身邊的八位太監劉瑾、張永、谷大用、馬永成、丘聚、羅祥、魏彬、高鳳日夜陪準皇帝玩耍嬉戲,為了巴結日後的新皇帝,他們引進各式各樣新奇的玩具,開發各式各樣新奇的玩法,得到了武宗的寵愛。這八個人在當時就被稱為“八虎”。

“八虎”以劉瑾為首,在當時危害相當大,他們在宮中玩起了角色扮演,模仿市井搭建店鋪,讓武宗扮做富商,買賣交易取樂。後來更是為求過癮,模仿起了妓院,讓武宗聽曲、淫樂,搞得後宮一片烏煙瘴氣。他們用這些稀奇古怪的玩法誘惑武宗,使武宗沉溺其中,荒廢了政事學業。“八虎”的這些做法引起了宮中很多大臣的不滿,大臣群起上書,逼迫武宗處置“八虎”,不巧東窗事發,被劉瑾知道,劉瑾搶先一步利用自己多年陪伴武宗的情感在武宗面前挑撥離間,結果僅一夜之間,雙方的形式就發生了逆轉。劉瑾懲治了一群帶頭的大臣,最終權傾朝野,而後更是貪汙受賄,侵佔民田,大行其道,使百姓民不聊生。

在《鐵面御史》中,衛虎原本想巴結的,正是劉瑾這個上家,當時的人都知道,只要有劉瑾作為後盾,那麼不管犯了多大的事,都能保住腦袋,還能飛黃騰達,所以早在衛虎入獄收監之前,就已經派手下的親信,提著他搜刮民脂得來的重金,進京尋求與劉瑾對接的門路。只是可惜,衛虎命中該絕,劉瑾囂張的作風在宮中樹敵太多,而他又忽視了“八虎”之間的權勢平衡,於是起了“內鬥”,劉瑾被當時“八虎”之一的張永當著帝面彈劾,說其有謀反之意,最終被處決。而這不僅是歷史上有過記載的真實事件,更是“邪不勝正”的快意人心。

《鐵面御史》:用歷史鑄就小說,用氣節成就小說

可見,高陽先生的小說讀起來之所以讓人覺得暢快,不僅在於他在故事中間穿插的歷史見聞、百姓的生活狀態,營造出一種真切的“市井之氣”,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身處朝代的畫卷裡,做一番切身的體驗;更在於他選角的用心,“聖君、賢相、良將、高僧、名士、美人”,選的盡是值得一品的特色人物;在於他故事中的一波三折,權謀詭計、明爭暗鬥,釋放著天然的吸引力;在於他在故事情感上的快意人心,邪不勝正,鑄造了歷史小說的氣節。這樣一部小說的營養,遠高於現今火熱的宮鬥橋段,但好看的程度卻絲毫不遜於它,想必也是為什麼高陽先生的小說能獲得“巔峰”這樣的成就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