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继位,兄弟改名,除清雍正外,还有宋朝

概要:清朝雍正继位后,将兄弟名字由“胤”字改为“允”字,乾隆又规定以后只改皇位继承人的名字,如“永琰”改为“颙琰”、“绵宁”改为“旻宁”。其实这一制度在宋朝已见端倪,宋初曾改皇子,名字,如悲催赵廷美,因为两个哥哥先后继位,名字由赵匡美变成赵光美再变成赵廷美,赵光义之后,多更改皇位继承人的名字,而其余不变。

正文:

避讳是中国古代相对重要的一项制度。宋朝规定,无论是皇帝的旧名、御名还是庙讳,都要避讳。宋朝开国君主赵匡胤,父名赵弘殷。赵弘殷五子,老大赵匡济和老五赵匡赞在宋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去世,另有老二赵匡胤、老三赵匡济、老四赵匡美。

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如果遵循先秦的避讳制度,“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赵匡胤的兄弟们也就不需要改名字,但是宋朝并不遵循这一规定,这样以来,赵匡胤的兄弟们就不能再使用“匡”字了,所以都将“匡”改成了“光”老三就叫赵光义、老四就叫赵光美,包括已经去世的老大和老五也都将“匡”改为“光”。

皇帝继位,兄弟改名,除清雍正外,还有宋朝

赵匡胤

赵匡胤去世之后,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赵光义成了皇帝,那么“光”字也一样需要避讳, 悲催的老三赵光美又要改名了,这次又把“光”字换成“廷”字了,成了赵廷美。

赵氏长成的三兄弟赵匡胤、赵匡义、赵匡美,在老二赵匡胤当皇帝时,老三、老四分别改名成赵光义、赵光美,老三赵光美当皇帝时,老四又不得改名为赵廷美。

赵光义有九子,长子被废、次子早逝,故赵光义去世后三子赵恒继位,是为真宗。

这里也有几个小插曲,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为自己、三弟、四弟的后代拟定了十三个字辈,其中赵光义儿子辈为“元”字辈、赵匡胤和赵廷美儿子辈为“德”字辈,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赵光义的五个儿子都是按照“德”字辈来起名的,如赵恒最初名赵德昌,后来改为“元”字辈,名赵元休、赵元侃,其余儿子也均以“元”字辈命名。为了以后避讳方便,赵恒在册立为太子当年,就改名为赵恒,这样,他的兄弟就不需要再改名了。

皇帝继位,兄弟改名,除清雍正外,还有宋朝

真宗赵恒

真宗以后,大多沿用这种方式,为了便于避讳,将未来的皇帝改名,如真宗第六子赵受益(“允”字辈),虽然是事实上的独子,册封皇太子时改名祯,是为仁宗;

仁宗无子,以濮王赵允让之子承嗣,赐名赵宗实(“宗”字辈),仁宗子嗣均夭折,后被册立为皇子,改名赵曙,随后继位,是为英宗;

神宗赵顼,有十四子,皆单名,前五子早夭,六子赵佣(“士”字辈)继位,遂改名赵煦,是为哲宗。

也即宋朝避讳,最初由改皇帝兄弟辈的字辈,然后转变成改皇位继承人的名字宋朝这一制度在清代得到继承。

康熙皇帝以“胤”为字辈给他的儿子命名,雍正继位之后,就将兄弟的名字中“胤”字改为“允”字。如同赵匡胤继位将“匡”改为“光”、赵光义继位将“光”改为“廷”类似。

皇帝继位,兄弟改名,除清雍正外,还有宋朝

雍正皇帝

乾隆继位之后,对这种避讳并不重视,认为“朕以避名之典,虽历代相沿,实乃文字末节,无关大义”。乾隆之后,以“永”、“绵”为字辈,为了避讳方便,乾隆认为“朕以为与其改众人之名,以避一人之名,莫若改一人之名,使众无可避,较为妥善”,规定以后继承皇位的人,要将“永”改为“颙”、“绵”改为“旻”,如嘉庆皇帝名字由“永琰”改为“颙琰”、道光皇帝“绵宁”改为“旻宁”,其他宗室仍用原字辈。

不过,无论宋朝还是清朝,类似的避讳措施在后来都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这与不同朝代的避讳是否要求严格相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