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2月18日,印度出動了一支近5萬人的軍隊,朝著由葡萄牙控制的果阿地區進攻。經過兩天的激戰,印度軍隊以犧牲22人為代價,成功將葡萄牙殖民者趕了出去。
要知道,印度在1950年就曾要求葡萄牙歸還果阿。但當時葡萄牙仗著有美國和北約撐腰,拒絕了印度的要求。那麼,為什麼在1961年印度進攻果阿的時候,北約卻沒有站出來發聲呢?
果阿地區位於印度的西海岸,其土地面積將近4000平方公里。作為歐洲殖民主義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葡萄牙早在1510年就率兵攻佔了果阿。
1565年,葡萄牙人將果阿設立為葡屬印度的首府。此後的幾百年中,果阿一直都是英、法、葡三國爭奪最激烈的地區。
到18世紀後,葡萄牙在同英國的作戰中失敗,被迫放棄了大片區域,卻唯獨保留了果阿。
在葡萄牙殖民力量減弱的同時,果阿人民為了爭取解放,同葡萄牙殖民者開始了長期的鬥爭。不過,由於果阿面積不大,人口較少,因此他們始終無法徹底推翻葡萄牙的殖民統治。
二戰之後,全球殖民地解放運動開始不斷興起。作為全球殖民地最多的國家,英國率先作出表率,放棄了絕大部分殖民地。
1947年,英國通過《蒙巴頓方案》,開始實施印巴分治,印度由此正式獨立了出來。
在印度獨立初期,國內有兩個殖民地問題仍未能解決。
第一個是法國的五個不設防城市。這是法國曾用來抵抗英國殖民侵略的重要橋頭堡。1954年印度收回五個城市後,法國在1958年予以承認。
第二個殖民問題就是果阿地區。1950年,印度與葡萄牙政府進行交涉,要求葡萄牙將果阿等地區移交給印度。但葡萄牙當局卻直接表示了拒絕。
葡萄牙之所以會果決地拒絕,有兩個相當重要的原因。
一是葡萄牙在1949年加入了北約。北約集團有一個規矩,那就是北約成員國遭受到非北約國家攻擊時,北約會行使保護成員國的義務,共同出兵禦敵。二是葡萄牙當時和美國走得非常近,美國將大量武器援助到果阿地區,幫助葡萄牙鎮壓果阿地區的解放運動。
有了這兩個保障,葡萄牙直接宣稱,果阿是北約範圍之內的土地,是受到北約保護的。而對於葡萄牙的無賴行為,印度一時間也沒有很好的辦法。
不過,在二戰之後的世界中,殖民解放的獨立運動,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在西方傳統強國不斷宣佈放棄殖民地時,全世界的殖民體系,也陷入了崩壞之中。
到60年代,非洲的葡屬殖民地爆發了民族解放運動,葡萄牙幾乎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鎮壓工作中。與此同時,蘇聯為了取得對印度洋的控制,開始公然在國際社會上拉攏印度。
赫魯曉夫在一次發言中宣稱,儘管果阿地區已經落入到葡萄牙人手中近400年,但賊仍然是賊,偷的東西也必須要物歸原主。
有了蘇聯的支持,印度便放開了手腳向果阿地區發起了進攻。印度派出了近5萬大軍,而葡萄牙的守軍卻僅僅只有5000多人。在兩天的戰鬥中,印葡雙方總共死亡不到50人,這甚至還不如一場遊行暴動中的死亡人數。
事實上,在印度出兵之後,葡萄牙就立即到聯合國告狀,要求印度必須馬上撤軍。當時的蘇聯作為常任理事國,使用了一票否決權,站在前方為印度抗住了壓力。
收復果阿地區後,印度在1962年3月修正憲法,將果阿、達曼等地區設立為了印度聯邦直轄領土。
對於印度的行為,葡萄牙單方面予以了否認。
在之後的幾年中,葡萄牙一直希望藉助美國和北約的力量,重新奪回果阿。但由於當時的美蘇爭霸格局,印度採取的不結盟政策,在國際社會中左右逢源。因此在蘇聯拉攏印度的同時,美國也開始了對印度的大力援助。所以葡萄牙指望美國站出來幫忙,顯然有些不現實。
至於北約,雖然的確有成員國遭受攻擊便一擁而上的規矩。但果阿地區僅僅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在殖民體系的崩潰的大潮中,沒有國家願意逆流而行。再者說,北約的規矩,也並不是只要成員國和非成員國發生戰爭,就一定要共同出兵。
最終,在美國和北約均無指望的情況下,葡萄牙在1974年,不得不正式被迫承認果阿為印度領土。
(參考資料:《印度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