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後浪”,我們是在談什麼

又一個五四青年節,朋友圈被B站獻給年輕一代的演講《後浪》刷屏,演員何冰向年輕人講到:“君子美美與共,和而不同”“和B站年輕人一起,表達自我,擁抱世界”“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很長一段時間,總有人像魯迅筆下的“九斤老太”一樣抱怨:世風日下,一代不如一代。“現在的年輕人啊,比我們當年差遠了……”

但到了今天,這樣的說法早就不習以為常,甚至不攻自破。

他們有幸遇見這樣一個時代

每代人的精神氣質,都跟時代息息相關。這屆年輕人面臨重重挑戰:高房價帶來的高壓力,移動互聯網催生的快節奏生活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但同時,他們也享受著大國崛起、全球化、互聯網的複合紅利。

沒有哪一代中國人,比他們更加理解全球化和包容開放——他們小時候,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稍長後,中國又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從小耳濡目染的他們是“地球村”的村民,有的年紀輕輕就出過幾次國。

也沒有哪一代中國人,能像他們那樣點點鼠標,就能輕而易舉地享受到前人留下來的知識、智慧和藝術——他們是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思維被各種認知迭代不斷衝擊和刷新。他們的世界大小,不像上一代人取決於行走半徑,而是由獲取信息的廣度來決定。

在如此背景下長大的年輕人,從小就開始自由地探索自己的興趣,對自我認識之清晰,已經甩了上一代人一條街。他們有底氣像電影《哪吒》裡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我是誰只有我自己說了算。”之後按照自己選的熱愛的方向走下去。

當我們談論“後浪”,我們是在談什麼


是“偵探”又是“文藝女青年”的何襪皮就是這樣一個人。她在畢業五年後,離職赴美攻讀人類學博士。人類學被一些人稱作“屠龍之術”,要讀許多枯燥難懂的書籍,短則八年,長則十年。但何襪皮堅定這就是她的興趣所在。

如今,她是公號“沒藥花園”的博主,依靠對一個個著名罪案的抽絲剝繭,已經積累起百萬級讀者。在人類學研究的訓練下,她像一位捕手一樣,爬梳資料,採訪追蹤,一步步還原“黑色大麗花慘案”“吳謝宇案”……她理性又深入到犯罪者內心世界的分析,被很多人痴迷。

這也是一個小人物亦有機會的時代。多元的價值觀,催生了一批如B站這樣的現象級平臺,它們包容、開放,打破人與人之間的壁壘,讓個體的獨異性得到彰顯,人人都有可能光速上升,走到聚光燈下。

如果不是在短視頻時代成為網紅,“手工耿”耿帥可能就是那個在河北保定的一個小村莊裡,接受家裡安排、沒有自由選擇的農村青年。但憑藉自己無厘頭的發明才華,他在B站成為UP主,有了幾百萬的粉絲後,終於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些事情了。

如今他每發明一樣東西,都會產生一批快笑斷氣的觀眾——他發明過一臺鐵籠一樣的跑步機,不跑到規定時間,鐵籠的門就不能打開;還發明過一款洗頭機,洗頭之前先倒立,把整個頭淹進水桶裡,更像是一臺刑具……原本母親抱怨他:又整些沒用的。現在母親感嘆:做夢都沒想過兒子會有今天。

但做自己、把熱愛變成事業的背後,我們也看到每一代青年人都有專屬於他們時代的迷惘和不安。只是生活於這個時代的好處是,信息的便捷、平臺的多元,讓年輕人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尋找更好更高效的解決困惑的方法。

時代有幸遇見這樣的年輕人

年輕人有幸遇見這樣一個時代,反過來說,時代也有幸遇見這樣一群年輕人。

他們不做時代的“觀眾和看客”,而是用行勝於言的熱情和幹勁為自己代言、為時代定義。他們不是一代人,而是一種價值觀。

他們認真求真,專注專業。疫情期間,許多由90後創作的視頻火爆全網。B站UP主林晨同學對武漢的街道、物價、普通人的生活進行拍攝,製作了一支經過構思和剪輯的高質量視頻,讓更多人看到了真實的封城後的武漢現狀。清華博士畢導出品的《簡單算算,你宅在家裡究竟能為抗擊肺炎疫情做出多大貢獻?》利用數學建模的知識,告訴大家每天宅在家、出門戴好口罩的重要意義。彈幕中很多人表示“懂了,乖乖宅在家”。

這些年輕人創作的專業視頻,成為新冠肺炎疫情科普中的“一股清流”。他們不滿足於“知其然”,更希望“知其所以然”,帶領公眾洞悉其中的規律。

除了專業的態度,這屆年輕人也熱愛生活,樂於分享。在他們的努力下,傳統變現代,小眾變大眾。

90後女生李子柒從2016年開始拍攝她田園牧歌式的視頻:穿著古風的衣服,在自家院子裡,自耕自食,順應時令:桃花開了,她採來釀酒;櫻桃熟了,她採來做醬;豌豆黃了,再結結實實整上一頓豌豆涼粉……

當我們談論“後浪”,我們是在談什麼

這種中國傳統歸園田居的恬靜淡然,不僅被國人所熱捧,還被全球人無數人喜愛,如今李子柒海外粉絲數已超過千萬。

還有諸多如李子柒這樣的青年創作者,將古風、華服、民樂、中國舞,與現代流行文化相碰撞融合,通過精心製作的視頻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他們無限的創造力下,以華服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在國內重新煥發生機,更讓全球各國的小夥伴認識到中國文化的魅力。

當我們談論“後浪”,我們是在談什麼

說到這裡,與其說是“羨慕”年輕人,不如說是對專業、自信、有著無窮好奇心和創造力的年輕人“滿滿的敬意”。以“垮掉的一代”為標誌的刻板印象和代際歧視,可以休矣。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年輕一代的路依舊任重道遠,但如今越來越多人堅定地給予年輕人支持與聲援,讓我們更加堅信,未來,且看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