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婦人》:婚姻是一種人生選擇,但不是唯一的選擇

趁著五一放假的少許閒暇時間,看完了《小婦人》這本小說。小說雖短,但卻在很多方面都耐人尋味。

這本小說首次出版於1868年,作者是路易莎·梅·奧爾科特。這本小說,在某種程度上,是帶有奧爾科特自傳色彩的。這本書在出版之後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一百多年來翻譯成了不同的文字,風靡世界。

美國圖書協會和美國教育協會精選出的鄉村小學推薦閱讀書目中,《小婦人》位居榜首。

這部小說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描寫了並不富裕的馬奇一家性格各異的四姐妹的成長故事。這些故事中,有千千萬萬普通人的身影,包括你和我。


1. 小婦人,Little Women

說來慚愧,只是因為亞馬遜UK會員免費,我才選擇了它。雖然在這之前有很多根據小說改編成的電影,我卻從未看過和聽說過。

《小婦人》的書名讓人奇怪,既然“小”,又為何說是“婦人”?

英文中的“women”,指的是“女子”,泛指成年女子。而小說中的主人公四姐妹,最大的姐姐也不過是16歲,還未成年。作者為什麼要稱她們為“women”?

帶著這個疑問,我看完了全書才有所瞭解。


《小婦人》:婚姻是一種人生選擇,但不是唯一的選擇

《小婦人》 [美]路易莎·梅·奧爾科特


小說以馬奇太太和四姐妹——美格、喬、貝絲、艾美為主要人物展開敘述。馬奇先生遠赴戰場做隨軍牧師,馬奇太太帶著四姐妹在家制作軍需用品,自力更生。姐妹們之間只差一到兩歲,儘管生活清貧,但是姐妹們都能夠承擔起自己的職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補貼家用。

馬奇太太雖然出現的情節不多,卻是整個家庭的主心骨,她勤勞、善良,樂於助人,能用智慧、溫柔的教導,給予女兒們最大的支持。

美格是大姐,青春期的少女也喜歡奢華的生活、好看的服飾、熱鬧的舞會,可她的家庭沒辦法給她提供這一切。她受朋友邀請去參加有錢人家的舞會,卻無意中聽到了那些所謂“朋友”的背後議論。她們只不過把她當做“玩具娃娃”。

她由此明白了富裕人家雖然生活優渥,卻不一定有善良的心,最後她選擇與鄰居家清貧的家庭教師相戀並結婚,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

喬是二姐,是作者自身的投射。男孩子一樣的性格,性格直爽,也會照顧妹妹們。她熱愛寫作,敢於嘗試,自立自強。她與鄰居家的少爺交好,但發現他們只適合做朋友而不適合當戀人後,主動離開,後結識了一位有學識的德國教授並與之相戀。

貝絲是三妹,最安靜靦腆的她對任何弱小者都抱有同情心,別人丟棄的破舊娃娃,她用自己的巧手進行修補,並把它們當做人一樣對待。她熱愛音樂,但因為去看望窮人家的孩子而被感染猩紅熱,最終早逝。

艾美是最小的妹妹,也最好看,喜歡繪畫藝術。雖然嬌氣,但是會為自己的熱愛而堅持。她在婚後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善良的她最後投身於慈善事業。


《小婦人》:婚姻是一種人生選擇,但不是唯一的選擇


四姐妹性格各異,但都有自己微小的夢想和執著的追求。

在一百多年前,這樣獨立而清醒的自我意識覺醒的女性,無疑是令人振奮的,也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對於今天的女性,也依然有所啟發。


2. 母親的溫柔目光,是女兒們追求自我價值最有力的支持

主角四姐妹身上的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是小說的主旨,但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她們背後的智慧又溫柔的母親——馬奇太太。

雖然在整部小說中,馬奇太太出現的次數屈指可數,但她的每一次出現,都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說,是馬奇太太成就了四姐妹敢於追求自我的人生。

馬奇太太只是一位家庭主婦,每天為生活忙碌,但她對女兒們的教育既嚴格又溫柔,尊重她們的想法,也會適時引導。

她在喬和艾美鬧矛盾時,幫助艾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幫她出主意獲得喬的原諒,教育女兒敢於承認錯誤,並承擔自己所做事情的後果;

她在艾美帶酸橙子到學校觸犯老師的規定時,能夠不偏不倚,既聽取了她的意見,也能夠中肯地分析並指出艾美的問題所在,教育女兒不驕不躁;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美格為戀愛問題煩惱時,她的清醒的認識。美格受到別人的言論影響,內心糾結,不知道應該選擇家境條件好的但她內心不認可他們價值觀的男士,還是選擇清貧卻內心善良的鄰居家庭教師時,她的母親馬奇太太是這樣對她說的:

“貧窮不能嚇倒真誠的戀人。我認識的優秀、高貴的夫人都是窮人家的姑娘,可這些可愛的姑娘都獲得了美滿的婚姻。耐心地等待吧。讓這個家充滿歡樂,這樣當你們自己成家的時候才能承擔起應有的責任;萬一沒有成家,也可對這個家感到知足。

我的寶貝們,有一點要記住,媽媽永遠是你們的知己,爸爸也是你們的朋友;不管我們的女兒結婚還是獨身,我們倆都希望也都相信,她們永遠都是我們的驕傲和安慰。”


《小婦人》:婚姻是一種人生選擇,但不是唯一的選擇


拳拳母愛之心在字裡行間流露。不管是書中的女兒,還是在看小說的我,看到這段話,內心都會對這樣智慧溫柔的母親充滿感激之情。

這一百多年前的話,放在今天依然值得很多人學習和反省。

我們在婚姻中是選擇一個物質條件好但是三觀不合的配偶,還是選擇一個家庭條件不太好但卻三觀契合、勤勞善良的對象?

我們只能選擇婚姻,還是還會有別的選擇?


3. 婚姻是人生中的一種選擇,但不是唯一的選擇

馬奇太太對大女兒說的那段話,讓我深受震撼,腦海裡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網絡上隨處可見的“催婚父母”。

最大的90後已經滿30歲了,很多人眼裡,滿了30歲還不結婚,那就是“剩男剩女”,尤其是女性,遭受到的壓力更大。

各大城市都有“相親公園”,焦急的長輩們把自己孩子的個人信息用白紙一一列舉,為孩子尋找門當戶對的對象。看到合適的,長輩們攀談幾句,互留聯繫方式,改日再安排孩子見面。


《小婦人》:婚姻是一種人生選擇,但不是唯一的選擇


更有長輩“曲線催婚”的方法推陳出新,比如趁著兒女下班回家,打開電視播放葫蘆娃動畫片,葫蘆娃們叫“爺爺”,長輩就對著電視大聲應道“誒”,讓人哭笑不得。

由此催生了一系列婚戀產業,“租男友”、“租女友”回家過年,屢見不鮮。

長輩一頭熱,可孩子們卻不著急,有時也頗為父母的心急而苦惱。家長們簡單粗暴的催婚行為,歸根結底是在他們的認知裡,認為人總是要結婚生小孩,人生才算圓滿。他們認為婚姻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年齡到了就應該結婚。


《小婦人》:婚姻是一種人生選擇,但不是唯一的選擇


他們把婚姻當做是孩子的人生頭等大事,但卻忽視了對孩子幸福感受的關心。

這一點,我跟先生曾有過討論。

我的先生是一位思想比較傳統的人,他也認為人一定要結婚生小孩,不結婚就是不完整的。

雖然我們女兒那時才一歲左右,我們聊天,也會說到女兒長大以後結婚的事。

先生說:女孩子過了30歲不結婚就晚了。

我問:那以後女兒30歲了還不結婚,你會催她嗎?

他說:當然會。

我說:你不要考慮一下她的想法嗎?如果她認為單身挺好的,你還會催她嗎?

他說:不可能單身一輩子,總是要結婚的。

我說:我不這樣認為。我會尊重女兒的想法。她是成年人了,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她願意結婚,我會祝福她,如果她不願意結婚,覺得單身比較幸福,我也沒有意見。

他說:她不結婚老了以後怎麼辦?

我說:那時候我和你都不知道在哪裡了,還擔心那麼多幹什麼?如果她被催結婚了,但是過得不幸福,那又何苦?之前新聞有報道過一個女人重病被送到ICU,她的丈夫為了省錢,衝進ICU裡想要拔掉妻子的氧氣管。如果是結婚嫁給這樣的人,我寧願她一輩子不結婚,開開心心地過完自己的人生。

先生沉默了。後面再跟他交流,發現他也能接受我關於幸福和婚姻的觀點了。

我認為那些擔心孩子婚姻的父母們,都應該看看《小婦人》。不管孩子是選擇婚姻還是選擇不婚,這都只是人生中的一種選擇,這些不應該凌駕於我們對孩子的愛。

愛才是所有的根本。


《小婦人》:婚姻是一種人生選擇,但不是唯一的選擇


從這個角度出發,父母應該首先考慮的是孩子是否真正感到幸福,而不是用考上名校、年薪百萬、結婚與否等這些外在的東西來衡量孩子的人生。

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一樣,如果愛孩子,那就請理解和接受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別催促,他們有自己的節奏。

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是孩子勇敢追尋幸福最大的底氣。

如果你還在被催婚,轉發這篇文章給你的父母看看吧。

願你始終心裡有海,眼裡有光,不被世俗定義,做自己!

本文作者:羊羊。好讀書不求甚解,喜歡有趣的人和事。能與你在這個世間相遇,就是最美好的事。

今日頭條賬號:海鹽檸檬蘇打。歡迎關注,談天說地,閒話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