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瞭解北京延慶火勺小吃,一定要去嚐嚐


讓你瞭解北京延慶火勺小吃,一定要去嚐嚐

延慶火勺

被譽為延慶區“十大特色文化遺產”的延慶火勺,是風味特色小吃。和燒餅、驢肉火燒不同,延慶的火勺是用天然的火爐烘烤而成,裡面有瓤,有一股椒鹽的香味。延慶火勺的製作叫做“打火勺”,一個“打”字簡潔、生動、內涵豐富。

歷史

明朝時期,永寧古城駐有軍隊,由於士兵來自不同地區,飲食習慣各有不同,逐漸地便誕生了一種類似於燒餅的乾糧,以適應各地士兵的飲食習慣,並且具有保存時間長,便於攜帶的特點,以符合駐軍飲食的需要。火勺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但並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

打延慶火勺有四手絕活:

面要滋潤,瓤要鮮嫩,棰子要清脆著聽,爐火要不暴不溫。麵粉和好發酵加鹼,和麵要肥、鹼適量,十斤面加二斤麵肥,一邊和麵一邊加鹼,直到那面和得不軟不硬,筋叨滋潤不沾手,呈現出淡杏黃色,用手一拍“啪啪”脆響有彈性才行。

面和好揪成小劑,每劑再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用特製火勺槌擀成小餅碗狀,用另一部分麵糰“火勺瓤”沾上花椒油鹽包在其中,再擀成碟狀後,放在餅鐺上再烙八成熟,下面烙好翻過來再烙上面,然後再放爐邊烘烤。

那講究點的火勺鋪,打火勺的白爐匠敲火燒棰子是拿手絕活。那棰子尺把長,硬木,中間若一個掐頭去尾的心裡美蘿蔔;兩端是比大拇指稍粗,頭尖尖的把兒。白爐匠每擀一個火勺都要用它在案子上敲一陣,棰子的聲音渾厚而沉實,棰把的聲音輕逸而脆生,比快板書的開場板還好聽,教人覺得那火勺的香味兒不是烤出來而是棰子敲出來似的。敲火勺棰是學做白爐匠第一課,不會敲火勺棰子的,火勺打得再好也沒人用。

最後是火候得當,那爐火要既不暴又不溫,每爐放10多個火勺,烤10多分鐘即可熟。過火或不及就會焦糊或塌癟,就沒了它該有的味道。烤好的火勺裡面充滿了熱氣,象個透香的圓荷包。

做好的火勺飽滿如鼓,皮焦脆,瓤鮮香,味美價廉,人人愛吃。好火勺扔上房,滾落到地上準會摔成三瓣,兩瓣是脆巴巴的皮兒,一瓣是鮮靈靈的瓤兒。火勺正面中間有一個圓圓的圈兒,如淡黃色的月暈環繞著一團圓月,如果圈兒不明顯或變黑,就是火勺火候沒掌握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