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里,写的几乎全是“我”自己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1985年3月,《透明的红萝卜》在《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这是一部中篇小说,全书约32000字,莫言凭借他“一战成名”,人们记住了这位来自东北高密的作家,也记住了那个被侮辱、被损害、被遗忘的“小黑孩”。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里,写的几乎全是“我”自己

“小黑孩”是《透明的红萝卜》中的主人公,从小缺乏父亲的教导,而且总时会受到继母的虐待,后来“小黑孩”和同村的小石匠一起,被派到滞洪闸工地干活。

在哪里,他得到了小石匠和菊子姑娘的保护,但被继母虐待的阴影,以及对菊子姑娘隐隐的情慷,让他对外界充满敌意。在小石匠和小铁匠打架时,她选择了帮欺负他的小铁匠去打小石匠。

小铁匠动不动就让“小黑孩”去偷地瓜和红萝卜,小黑孩也因为饥饿,将红萝卜看成会发光的透明金色萝卜,最后当小铁匠把他的红萝卜扔进了水里后,再也找不到红萝卜的“小黑孩”,钻进了萝卜地, 把所有正在成长的红萝卜都拔了出来。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里,写的几乎全是“我”自己

小说情节一点也不复杂,而且没有特意交代故事的背景,只是,从文中公社、生产队、吃大锅饭等情景,我们大概知道,“小黑孩”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联系莫言的童年,有人就说,“小黑孩”写的就是莫言自己。

其实,莫言也这么说:“我以前的作品里都没有‘我’,这篇小说里写的几乎全是“我”。十二岁那年,家里的生活条件很差,小孩也要帮着爸妈挣钱。

当时,莫言在一个桥梁建筑工地,为铁匠师傅拉风箱,劳作之余,因为太饿,所以偷偷拔了生产队一根红萝卜,因此被押送到工地后,还专门召开了一场批斗会。回家后,莫言又遭到了父亲的毒打。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里,写的几乎全是“我”自己

1984年初冬,莫言还在上学。这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一片辽阔的萝卜地,萝卜地中间有一个草棚,草棚里有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手持鱼叉,从地里叉起一个红萝卜,高举着,向着莫言走过来。两周后,莫言就写成了《透明的红萝卜》。

故事有点传奇,但是“小黑孩”的身上,的确有着莫言童年的印记。很多人说《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最好的小说,对此莫言不反驳,但也不认同。

莫言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作品中最富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能力和超人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里,写的几乎全是“我”自己

莫言现身北京出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庆祝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

《透明的红萝卜》里,“小黑孩”枯瘦如柴,黝黑如碳,父亲闯关东之后再无音讯,继母残酷暴虐。小说里,“小黑孩”有两个特殊的设定,没有名字和始终有一言不发。

其实前者可以理解,因为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名字不过是代号,填饱肚子活下去,才是重要的。

但是,很多读者都不明白,“小黑孩”为什么会一言不发。“小黑孩”,住在水利工程的一处桥洞里,对周围的一切冷眼旁观,却始终不说一句话。事实上,这还是和莫言的经历有关。

小时候,莫言一度辍学,去了水利工程干活。这段时间,母亲得了严重的肺病。莫言害怕母亲会寻短见,每次从工地回家,未进家门就会大呼母亲,直到听到母亲的回应他才得以心安。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里,写的几乎全是“我”自己

但相对于莫言担心母亲的心情,母亲更担心的莫言的嘴巴。莫言原名管谟业,“谟业”的意思是:规划好自己的前程,可见母亲希望莫言做一个“少说话,多做事”,安稳大方的人,因为在那个时期,贫嘴的孩子最招人厌烦。

偏偏莫言小时候就不是个“少说话”的孩子。他每周都喜欢到集市上去听说书人讲故事,听完,他又会绘声绘色地,把那些故事讲给母亲、姐姐、奶奶以及其他人听。

莫言的故事很精彩,这让母亲既高兴又担忧。母亲并不希望莫言成为一个靠“嘴皮子”谋生的人,但莫言身上,却有着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想要说话的欲望。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里,写的几乎全是“我”自己

所以后来,莫言成了作家,需要不断地发声,但他的笔名是“莫言”,意思是:不说话。这也是为了完成母亲的愿望。而他会将“最贴近灵魂”的《透明的红萝卜》主人公,会设定成一个一言不发的孩子,也是为了完成母亲的愿望。莫言将“小黑孩”当成了自己,母亲希望自己有一言不发,那么就由“小黑孩”代替自己一言不发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