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襄陽老師賈芸、飄逸、林海遊,關於“裴注”及《晉書》

眾所周知,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是生於東漢末年而歸於三國的歷史人物。對於諸葛亮“躬耕地”的研究,有兩部史著與其時代背景相對應,就是《後漢書》和《三國志》。陳壽(公元233年~297年)是生於三國而歸屬西晉的史學家,做過蜀漢舊吏,爾後於西晉時成為晉史官。陳壽瞭解三國現狀,又有充足的“晉國國家文獻及史料”資源為其所用,這一點毋容置疑。

關於“襄陽說”與“躬耕於南陽”的躬耕地爭議問題,其根源在於對“南陽”的認定問題,其根源在於對“南襄”兩地邊界的劃治是否清楚的問題,因為“南襄”兩地邊界清楚,作為三國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自當分辨“南陽和襄陽”,在這一點上,任何人都不能褻瀆或質疑諸葛孔明的智商。

《三國志》記載公元208年東漢丞相曹操立襄陽郡,跨過漢水割南陽郡鄧縣南部及樊城歸屬襄陽郡,漢水成為襄陽郡的內河,而南陽郡已經不至漢水。《三國志》關於襄陽立郡有詳細記載,不在此一一贅述。

公元220年三月,魏國立,東漢亡;221年蜀漢立,229年吳國立。是以諸葛武侯於227出師表奏章及228年出師表奏章,已經陳述十分清晰。“今天下三分”這是諸葛武侯本人對三國鼎立割治政權現狀及三國各自轄治郡縣現狀的認定。時荊州之北部襄陽郡及漢水以北的南陽郡、南鄉郡歸屬魏國。三國鼎立四十年版圖劃治現狀基本沒有改變,魏武王曹操所置“南襄”兩郡邊界也為魏國確認不曾變更。

時襄陽立郡20年後,諸葛武侯本人論述“躬耕於南陽” ,這是一種現狀認定。

如果有人對諸葛武侯所認定提出質疑,諸葛武侯已經明確告示“荊州北拒漢沔”,他是瞭解時襄陽北界漢水這個自秦置以來的歷史邊界劃定。“躬耕於南陽”“躬耕於南陽之畝”“操困於南陽”……出自諸葛武侯一人之口,故“南陽”只有一地,而非“兩處”,就是200年前王莽“宛故申伯國,莽曰南陽”,就是七八十年前張衡的“京之南,漢之北”,亦曰南都,宛縣(宛城宛邑)也。諸葛武侯本人說“遂蒙劉氏顧草廬”“草廬”“卑鄙”與“躬耕”相因應,這是一個底層耕夫農民的生活寫照,以至於諸葛認為劉備“猥自枉屈”“三顧”,“由是感激”,遂被“驅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報答其知遇之恩。

請問襄陽老師們?這是“故宅”“寓居”“諸葛井”“雲臺”“臥龍吟”嗎?

後人所云“故宅”與諸葛武侯之“草廬”真是“驢頭不對牛頭”,是諸葛武侯本人說錯了?這些後人說對了?顯然不是!

諸葛武侯“感淚涕零”由是書奏,神魂至誠,所言絲毫不虛。

而後人由斯妄猜,眾說紛紜,智障思維,擯棄當事人諸葛武侯本人所語,腦殘性視當事人於無存,這不是尊重,是侮辱先哲。

南陽郡和南郡交接邊界為漢水,其它地方互不交界 ,自無理由否定“漢水為界”之說。時南陽鄧縣沒有“跨出”南陽郡境而去轄治“襄陽古隆中”的特權,南郡也不會給“南陽鄧縣”跨過其郡境而來,轄治自己所屬地區的理由。這些在歷史記載的邊界上及《襄陽府志》和《襄陽縣誌》裡記載非常清楚。

“南襄”邊界清楚,是以諸葛武侯自當分得清楚南陽與襄陽。

關於《諸葛故宅銘》,這是一篇祭文,被王隱的《蜀記》收錄。該祭文:有緣由,有目的地及地理座標,有讚頌懷念。整篇祭文一氣呵成,其間沒有間隔、停滯。陳述了這一次祭拜活動過程及儀式。而王隱在錄存這一篇文章時,加述了自己的見解,把劉弘將軍祭祀的“諸葛之故鄉”“故宅”命名“隆中”,這是隆中於歷史記載的最早出現。下面我們深析這一篇祭文:

“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

我們先談劉弘將軍於晉永興中公元305年奉天子之命,祭拜孔明這一次活動的歷史背景。襄陽《大事記》:公元302年~303年,羊祜舉薦劉弘將軍鎮守襄陽。為什麼?宛城張昌起義,在宛城、方城、新野之地屢屢得手,羊公舉薦劉弘過來平叛。劉弘將軍平叛張昌後,居荊州,另舉薦他人駐守襄陽,這還是劉弘將軍“不任人唯親”的一段佳話。

公元305年,劉弘將軍奉天子之命,舉行了這一次祭拜孔明的祭祀活動。祭文的前四句,沒有間隔,緣由明確(天子命我),地理座標明確(於沔之陽),儀式明確(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祭文的“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諸葛故鄉地理座標明確。隆山,湖陽東二里隆山(《水經注》確認,今襄陽隆中山,被酈道元標註樂山),顯然隆山不是今日襄陽之隆中山。無論“襄陽說”劉弘將軍自南陽出發,或是“南陽說”劉弘將軍自荊州或襄陽出發,湖陽隆山是劉弘將軍祭拜活動的中途短暫性休息,這一點確定無疑。

按“襄陽說”:劉弘將軍自宛城出發。襄陽古隆中在“沔之陰”漢水以南,與這一次“於沔之陽”的祭祀活動地理座標相悖。李興何許人也?劉弘將軍做過太傅,面對如此嚴肅的一篇祭文,不可能不覺察“書寫上”的一種錯誤。如果劉弘將軍自宛城出發,去襄陽古隆中祭祀,必是“天子命我,於沔之陰……”,把這一次祭祀活動的目的地及地理座標明確。這才符合自宛城去“襄陽古隆中”祭拜的文章書寫和情理。李興和劉弘將軍把祭文書寫錯了?顯然不是。把古人治文之嚴謹置於“錯誤”的胡亂解讀,是後人智障性思維產生的結論,也置於正常思維的情理之外。李興、劉弘將軍分不清楚“沔之陰”和“沔之陽”嗎?有這一種認為的人是不是智商缺陷?

按“南陽說”的劉弘將軍自荊州或襄陽出發,過漢水“於沔之陽”,登湖陽“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於湖陽隆山停頓休息,再去南陽臥龍崗祭拜。這符合祭文治文之嚴謹思路,也符合祭祀活動“於沔之陽”的地理座標,文通理達,祭祀活動過程清楚明瞭,合時、合地、合景符合正常思維邏輯判斷認定。也有“襄陽說”學者說了,“天子命我”不是“天子”,是劉弘自己作為,這一種“思維”是不是讓世人捧腹啊?劉弘將軍敢自稱“天子”嗎?沒有“天子命我”,劉弘將軍“敢”去祭祀諸葛亮嗎?顯然不能。

關於王隱《蜀記》之隆中,他錄存了這一篇祭文,自己加上了序,並把劉弘將軍“於沔之陽”“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之諸葛故宅命名隆中。何為“隆中”?置名於地貌生態也。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置地名從來不是天外“飛客”無緣無故。中國古辭集《爾雅》“隆”者,中高而周低,土丘也。襄陽古隆中是《爾雅》之辭“隆中”嗎?有“襄陽說”老師說:隆中者,隆起而中空。襄陽隆起的是隆中山,海拔最高,似乎稱“隆中山”有點道理 ,叫“隆山”也不為過,但該老師的“中空”在哪裡?

宛盆地之“宛”字取名古辭集《爾雅》“宛中,隆”,這是先人們置名的智慧,把宛盆地生態地形地貌特徵表述無遺。

宛者,周高而中平;隆者,中高而周低。宛盆地四周拱山而中平原丘陵地貌特徵,十座孤山互不相連,隆在其中。

“宛中,隆”通氣象之脈絡,觀地勢之美妙,集山河之大成,是“隆在其中”者也。故博學家王隱,史注其名“隆中”,結宛盆地“隆中”之命名傳古文化神髓。這是宛地隆中置名的最早來源。

一個牽強附會之“隆中空” ,一個結天地之造化之“宛中,隆”~隆中者,是“隆”在“宛中”耶。臥龍崗“此亦隆中”,是居隆中之地也。隆中,諸葛之故鄉。如果有人質疑博學家王隱分不清楚“沔之陰”與“沔之陽”,命名隆中之神韻,他們是不是該考慮一下自己智商與學識?

《爾雅》是古人成學、著書、詩篇文章之辭海,若登天之梯、渡河之船、行走之車、築房之門戶,被列入十三經之一,誠然古人必讀之作。

“南襄”兩地邊界清楚見於史載,亦見於《襄陽府志》《襄陽縣誌》《晉書》《漢晉春秋》等後來之陳述 。抹滅“邊界”,實賭“諸葛之無能”,斷古人之慧根,孰是孰非?智障性思維者誰?天下人明鑑。

為答謝襄陽老師交流,現將一些觀點及論據提供給老師們,以便共同探討。

致襄陽老師賈芸、飄逸、林海遊,關於“裴注”及《晉書》


致襄陽老師賈芸、飄逸、林海遊,關於“裴注”及《晉書》


致襄陽老師賈芸、飄逸、林海遊,關於“裴注”及《晉書》


致襄陽老師賈芸、飄逸、林海遊,關於“裴注”及《晉書》


致襄陽老師賈芸、飄逸、林海遊,關於“裴注”及《晉書》


致襄陽老師賈芸、飄逸、林海遊,關於“裴注”及《晉書》


致襄陽老師賈芸、飄逸、林海遊,關於“裴注”及《晉書》


致襄陽老師賈芸、飄逸、林海遊,關於“裴注”及《晉書》


致襄陽老師賈芸、飄逸、林海遊,關於“裴注”及《晉書》


致襄陽老師賈芸、飄逸、林海遊,關於“裴注”及《晉書》


致襄陽老師賈芸、飄逸、林海遊,關於“裴注”及《晉書》


致襄陽老師賈芸、飄逸、林海遊,關於“裴注”及《晉書》


致襄陽老師賈芸、飄逸、林海遊,關於“裴注”及《晉書》


致襄陽老師賈芸、飄逸、林海遊,關於“裴注”及《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