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7個癌症預警信號,銅川人要記住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針灸微創腫瘤科副主任醫師 趙鵬程

腫瘤並不都表現為腫塊,它最初的跡象可能不那麼明顯。近日,美國“讀者文摘雜誌”網站總結了不能忽視的癌症症狀,建議大家予以重視。

這27個癌症預警信號,銅川人要記住

1.頸部有腫塊。可疑的頸部腫塊既可能是肺、喉、甲狀腺或乳腺癌的跡象,也可能是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和某些形式的皮膚癌。如果有吸菸、飲酒等風險因素,就要高度重視。

2.皮膚髮黃。黃疸是指皮膚和眼睛發黃,由膽汁積聚造成,表明身體無法分解膽汁。黃疸是胰腺癌最明顯的症狀之一,也是膽囊癌和肝癌的早期症狀。

3.疣或痣明顯變化。疣、痣或雀斑的顏色、形狀或大小發生變化,可能是黑色素瘤的表現。

4.持續性胃痛或腹痛。你可能會認為腹痛只是消化不良或月經痙攣造成的。然而,如果不適感位於右上腹,可能是膽囊癌的症狀。持續的胃痛也可能是白血病或食管、肝臟、胰腺、結直腸癌或睪丸癌的症狀。

5.嚴重腹脹。卵巢癌、胰腺癌、胃癌、結腸癌、肝癌、子宮癌和乳腺癌都可能導致嚴重腹脹。如卵巢癌,不僅會長得很大,還會造成腹水,導致腹脹。

6.持續性頭痛。癌症造成的頭痛常是突然出現、每天發作、症狀不隨治療而消失、越來越嚴重,且經常發生在早晨。腦癌、喉癌以及某些淋巴瘤、垂體腫瘤和其他擴散到大腦的癌症,都可導致頭痛。

7.說話困難。口腔和腦瘤會影響說話,特別是額葉或顳葉部位的癌症,患者會失去基本的運動、說話和語言理解功能,難以說出物品的名稱。

8.陰道異常出血。宮頸癌最常見的細微跡象是異常出血,包括兩次月經之間的出血、月經量增加或絕經後出血。其他導致陰道異常出血的還有子宮內膜癌、卵巢癌。

9.睪丸有無痛性腫塊。睪丸癌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就是睪丸內的無痛性腫塊。對男性來說,要意識到這種腫瘤往往不會引起任何明顯不適,因此,要定期對睪丸進行自檢。

10.疲勞、虛弱和嗜睡。白血病和腦瘤會引起疲勞。白血病患者的貧血會加重體力衰竭;腦瘤患者由於神經信號中斷,也會出現虛弱和嗜睡。

11.慢性咳嗽。如果持續咳嗽超過3個星期,沒有其他感冒或過敏症狀,可能是肺癌或喉癌的早期跡象。白血病也會引起類似支氣管炎或嚴重感冒的症狀。

12.尿液裡有血或血塊。白血病、膀胱癌、前列腺癌和腎癌都可能導致尿血。這種血(塊)不總是鮮紅的,有時像可樂的顏色。小便時有疼痛或燒灼感,要警惕膀胱癌。

13.排便習慣改變。這是結腸癌最明顯的症狀之一。如果長期便秘、腹瀉或大便形狀大小不一等,請及時就醫。這種症狀也可能是卵巢癌。

14.視力喪失。源於大腦或脊髓的癌症(或者已經擴散到那裡)可能導致視力模糊、複視或視力喪失。病人往往不會注意到這個問題,直到他們意識到身體一側總是被撞或受傷。

15.異常陰道分泌物。子宮癌或宮頸癌可導致陰道分泌物異常。不同顏色或氣味的持續性分泌物可能是壞死的組織。陰道分泌物的厚度、透明度週期性變化是生理性的,但蒼白、惡臭、棕色或血色的分泌物可能是腫瘤的跡象。

16.呼吸短促。呼吸短促可能意味著白血病、肺癌。隨著疾病的惡化,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現呼吸短促(還有疲勞和虛弱),這是由於貧血造成的。對於肺癌患者來說,呼吸短促可能是由於腫瘤阻塞了氣管或胸腔有積液。

17.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無法解釋的體重減輕5公斤或更多,可能是癌症,最常發生在胰腺癌、胃癌、食管癌、肺癌和肝癌。

18.食慾下降。如果沒吃多少就飽了,飯量下降很快,要警惕癌症。大部分癌症會影響食慾,胃、胰腺、結腸和卵巢癌會擠壓胃部,讓你感覺吃不下食物。

19.持續喉嚨疼痛。沒生病但喉嚨始終疼痛,這可能是喉癌的早期表現。

20.聲音改變。聲音嘶啞可能是淋巴瘤、喉癌、肺癌、乳腺癌或甲狀腺癌的症狀,癌症擴散並壓迫靠近喉嚨的神經。

21.背痛。這種症狀很常見,大多數不是癌症造成的,而由癌症引起的背痛意味著它已經生長、擴散,且很可能伴隨著其他症狀。

22.容易淤青。如果某個部位有過多的、無法解釋的淤青,可能是白血病。

23.乳頭有分泌物。除了哺乳或懷孕期,其他時候乳頭有任何異常的分泌物都應由醫生檢查。乳頭溢液是較為常見的乳腺癌症狀。

24.反覆發燒。體溫在任何時候升高,都表明免疫系統正在與某種入侵者作鬥爭,可能是病毒、細菌或潛在的腫瘤。在罕見的情況下,發燒是白血病、淋巴瘤以及腎癌的早期症狀。

25.潰瘍不癒合。長期不癒合的口瘡可能是口腔癌,應該立即治療,特別是對於經常抽菸喝酒的人。有些皮膚癌可能會流血,看上去就像無法癒合的傷口。

26.口腔或舌頭上有白色斑塊。這可能是黏膜白斑病,如果不治療可發展為口腔癌。吸菸或咀嚼檳榔等刺激口腔的習慣容易導致黏膜白斑病。

27.吞嚥困難。這是最常見的食管癌症狀之一,也可能出現在咽喉癌、胃癌或肺癌上。患者可能會感覺食物黏在喉嚨裡或噎住了。有這種症狀的人可能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減少進食,或者改變飲食習慣,使吞嚥更容易。

來源:生命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