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裡巷 | 不負韶華 青年奮鬥正當時

津門裡巷 | 不負韶華 青年奮鬥正當時

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大學接見中國留蘇學生代表時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廣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塊玉,要時常用真善美來雕琢自己,不斷培養高潔的操行和純樸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為高尚的人。” 兩個經典的比喻令人感慨精妙之餘,也鞭辟入裡地為青年群體成長成才之路指明瞭方向。

時隔六十年,經濟發展的腳印大步向前,民生社會的改變翻天覆地,當初的青年人已然垂暮,在暖陽和樹影婆娑間回憶青蔥歲月。如今的青年人聆聽教誨,在奔跑和辛勤汗水中努力追逐夢想,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青年的關懷關愛和殷切希望始終沒有改變——八九點鐘的太陽,旭日東昇,光芒燦爛,便是朝氣蓬勃、充滿希望,鼓舞青年同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添磚加瓦;溫潤似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便是披荊斬棘、愈挫愈勇,勉勵廣大青年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接續奮鬥。

時代總是會給青年打上歷史的烙印,而不同階段時期又會有新的特徵。我們會在影視作品中流連忘返,每每看到在炮火紛飛的戰爭年代,青年戰士為國捐軀的情節而潸然淚下;我們會在書籍文章中自我陶醉,憧憬在革命友誼與懵懂愛情交織的歲月,青年男女內心保持的那份純真和質樸;我們也會在歷史博物館前駐足,望著櫥窗內收音機、喇叭褲等當時青年中時尚潮流的裝扮感到好奇……“青年”是民族精神最為直接的表達,“青年”是愛國主義最為熾熱的彰顯,“青年”是社會發展活力的風向標,“青年”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希望和未來。

縱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但我們也不難在駛過的痕跡中察覺規律:“青年”二字所代表的奮鬥和拼搏精神是代代相傳的,敢於嘗試、不甘服輸的性格似乎已深深根植在青年人的血脈中。現如今,互聯網、信息化、大數據、雲計算、5G……這些高科技高精尖的領域,已成為了青年人施展拳腳、創新競進新的“戰場”;社區基層、偏遠山區、貧困鄉村、邊疆國界……這些都是青年人奉獻自我、實現人生價值新的“起點”,傳道授業、救死扶傷、潛心科研、傳承文化……當代青年接過歷史的接力棒蓄力奔跑,讓傳統的職業領域煥發出新的光彩,這正是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與擔當。

時代在召喚青年,時間將檢驗青年。如同在汪洋中泛舟,如何確保行穩致遠?當代青年要練就一雙“去偽存真”的火眼金睛,既不能在多元化的思想理念中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也不能在冗雜的信息流中迷失自我、放任自流,讓正確價值觀成為自覺抵制不良思想觀念的“保護屏障”,使精準辨別能力形成自身遠離毒害雜音侵擾的“防護免疫”;當代青年要養成自身“勤於學習、善於學習、樂於學習”的良好習慣,始終保持謙虛好學和研究探索的態度,並跟隨時代的發展及時更新自身本領技能,讓知識的積累“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當代青年還要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如同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所言的那樣,“選擇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讓“職業”變成“事業”,讓奮鬥成為信仰。

遙想當年北大紅樓的那群熱血青年,也許他們當時無法預見可愛的中國,在今日具有的偉大模樣,但他們深知滿腔熱血的同齡人必將前赴後繼、百折不撓,威武的口號、堅定的眼神、有力的步伐劃破黑暗的夜空。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生於和平年代,科技強國和人才競爭是沒有硝煙的“戰場”,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的使命已扛在肩頭,不負先輩期望的錚錚誓言已然迴盪在耳邊,新時期的愛國篇章的等待譜寫。就讓當代青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奮勇搏擊,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作者:天津市委網信辦 王鑫)

來源:網事津評

審核:王韶雲

校對:陳 卓

編輯:施嬌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