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知行合一,為什麼“知”和“行”是一件事?

知與行分作兩件事是人們對待事情時大部分時候的常態,比如學習完某項理論之後然後才會考慮如何實踐。這在把事情做成的過程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不通過學習理論便沒有指導,實踐時便沒有方向。可這種模式有一個普遍的弊端甚至治病的弱點,就是人們往往很長時間內都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學習理論上,而忽視、甚至不敢於去實際踐行。

這種時候,所謂的“學習理論”,即“知”,就變成了拖延去“行”、去“實踐”的藉口和擋箭牌。

王陽明:知行合一,為什麼“知”和“行”是一件事?

其實不只是當今時代是這樣,早在陽明先生所處之明朝,士林中的學風已然如此,只不過那時士林中關注的當然是如何實現期身聖賢和修齊治平的問題。

有鑑於此,陽明先生針對時弊提出了“知行合一”四字,這四個字提出來之後,一向篤信“先知後行”的儒林士子們當然大不理解,紛紛對先生提出問難或請教。

有一位朋友就向陽明先生問道:

“自來先儒皆以學問思辨屬知,而以篤行屬行,分明是兩截事。今先生獨謂知行合一,不能無疑。”

學問思辨和篤行,出自《中庸》,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之精簡,歷來為士人們認為是進學的次第和過程,學問思辨是屬於“知”的階段,“篤行”則顧名思義就是去實踐的階段,所以人們都認為這是兩段事情。

王陽明:知行合一,為什麼“知”和“行”是一件事?

可陽明先生告訴這位朋友說:

“凡謂之行者,只是著實去做這件事。若著實做學問思辨的工夫,則學問思辨亦便是行矣。”

我們通常理解的“行”,就是去實踐、真正操刀去做某件事,可陽明先生告訴我們,所謂的“行”,其要點其實重在是“篤實”二字。只要是篤實去做一件事了,哪怕是在學,是在問、思、辨,那麼,這也是在“行”!

“學是學做這件事,問是問做這件事,思辨是思辨做這件事。”

不論學、問,還是思辨,都是一系列的動作,如果真切篤實地去做了,那麼這的確是在進行一項項紮紮實實的行動。

所以陽明先生說:

“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

要點,在於是否篤實而已,能篤實去做,便是行,不能篤實去做,不能謂之“行”,那是在敷衍。

王陽明:知行合一,為什麼“知”和“行”是一件事?

而到了具體實踐階段,如果沒有時刻清明的理論指導,即“知”的指引,顯然也是不行的,那會讓整個行動的實施沒有方向,陷入一片迷茫,這種狀態,便是“冥行”。

冥行即昏聵,昏聵地去做一件事,如何能做成呢?

所以在具體實踐中,也要時刻提起一種“明覺精察”的“知”,來時刻指導、監督自己的行動。

這便是陽明先生所說的:

“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

要點,在於是否明覺精察而已,能時刻明覺精察地去做,便是知,不能明覺精察的去做,便是茫然。

王陽明:知行合一,為什麼“知”和“行”是一件事?

可見,在“知”的過程中隨時都滲透著篤實真切,裡面便飽含著“行”的成分;

而在行動時,因時刻提起著“明覺精察”的主意,裡面便時刻都涵蓋著“知”的工夫!

能如此行事,大本不失、含混為一,盡人力之極,則容易成事。

所以,知和行是一回事,兩者時刻在融合,根本無法分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