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是不是癌症“前身”?體檢發現息肉,該怎麼辦?

息肉是指生長在人體黏膜表面的贅生物,它可能源於單純的增生,也可能是由於炎症所致。一般情況下,息肉的生長相對比較緩慢,也很隱蔽,通常會生長在胃腸、膽囊、子宮等處。

很多人一查出息肉就擔心自己患癌,其實沒必要,大多數息肉為良性,一般不會威脅生命。但對於某些息肉,可是癌前病變的徵兆啊!

這種說法到底是有據可循還是聳人聽聞呢?一起了解一下吧~

腸息肉

腸息肉往往症狀隱蔽,除了少數患者出現便血等異常,一般只有在體檢時才發現。通常來講,息肉數量越多,癌變的幾率越大。因此,一旦發現腸息肉,應儘早切除,以免癌變。

主要注意的是,腸息肉容易復發,切除後需要定期複查。此外,有家族史的人群,最好每1-3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建議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1.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

2.長期攝入高動物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素、油炸食物;

3.年齡大於50歲者;

4.有相關疾病,如肝硬化、乳腺癌、輸尿管和腸癌等。

胃息肉

與腸息肉相比,胃息肉發生的概率會小一些,多發於50歲以上人群,多數由於慢性炎症引起,或者是腺癌性息肉,生長時間越長,直徑越大,越容易癌變。但也不能掉以輕心。

所以,對於直徑超過2釐米、惡變率較高的息肉,及時切除是最好的辦法。

胃癌高危人群也應每年做一次胃鏡檢查:

1.年齡超過45歲以上人群;

2.有胃癌家族史的人;

3.有胃部慢性基礎疾病的人;

4.有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的人;

5.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膽囊息肉

大部分膽囊息肉都屬於良性息肉,但是如果息肉位置靠近膽囊管,長大後容易堵塞管道,可能導致膽囊積液和膽囊炎。長此以往,可能導致癌變。

發現膽囊息肉後,不必過於擔心,定期做B超複查,如果滿足以下條件,建議儘早手術:

· 患者年齡大於50歲

· 單發膽囊息肉直徑超過1cm

· 蒂粗大,尤其是基地寬,位於膽囊頸部

· 膽囊多發息肉合併膽囊結石,且有症狀

· 膽囊息肉直徑小於5mm,短時間內迅速增大或症狀明顯

易癌變的高危人群,建議每年定期複查:

1.有膽結石、膽囊炎等類症狀的患者;

2.存在膽囊癌家族史;

3.高脂血症人群。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信息整理於科普中國、安安科普。文章僅用於信息交流,有關疾病、治療或藥品的專業問題,請諮詢醫生或有關資質的醫療人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