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普惠資金支持企業復工復產 利好銀行長期盈利

本報記者 閆立良

5月7日,德勤發佈的《砥礪前行,智啟新章:2019-2020中國銀行業發展回顧與展望》報告認為,低成本普惠資金支持企業復工復產,而企業資產質量穩定利好銀行長期盈利。

報告指出,境內大型銀行在過去三年的平均盈利增速維持在8%左右,營收能力穩健。隨著內外部宏觀環境變化,包括全球降息潮、監管趨嚴等影響,未來營業收入或將持續承壓。2019年,境內外銀行的撥備前利潤增速均有下滑,主要是因為成本費用上升所致,加上近年部分銀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以及員工成本上升等原因,也導致業務及管理費上升。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相對平滑,2017-2019年增速維持在5%左右,2019年增速與撥備前利潤增速差收窄,表明存量不良貸款風險逐步出清,不良貸款率下行,撥備覆蓋率逐年夯實,撥備消耗利潤影響程度下降。

德勤中國審計及鑑證合夥人施仲輝表示:“截至2019年末,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逾180%,貸款撥備率超過3%,可見銀行撥備充足並具備較強的風險承受能力。新冠病毒疫情無可避免地會對金融機構業務和業績表現造成一定影響,但是總體來看還在可控範疇,惟復工復產後的疫情管控措施對國內中小企業的影響較大,疫情在全球範圍蔓延也導致全球供應鏈暫時性停滯以及外貿訂單後繼不振等。”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進一步好轉,為持續支持實體經濟,企業信貸需求增速上行,銀行信貸增長也預期加快(一季度銀行業各項貸款新增近7.1萬億元)。政策貼息以及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和展期進一步緩解企業財務壓力,防疫專項再貸款3,000億元使小微企業利息成本低於1.3%,再貸款再貼現5,000億元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降至2.5%以下。

施仲輝補充道:“金融科技具備共享、便捷、低成本和低門檻的特徵,與普惠金融天然契合,也為商業銀行開展普惠金融業務奠定了技術前提,從而可惠及更多‘長尾客戶’,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金融產品創新將成為重要的業務增長點。”

報告認為,2019年境內大型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明顯發力,並開始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通過設立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研究院等,快速推動金融科技的轉型,部分銀行也發佈了金融科技成果,利用金融科技的投入進一步助推其盈利能力,獲得更多投資者的認可。銀行結合自身優勢制定差異化的發展路徑,或將成為獲取更高市場估值的出路。

德勤中國審計及鑑證合夥人曾浩表示:“今年一季度以來,人民銀行通過調整貨幣政策,精準釋放流動性,支持普惠金融和三農小微。各商業銀行充分利用靈活的信貸政策及低成本普惠資金,精準實施信貸投放,促進銀行資產質量保持穩定。總之,經濟穩則金融穩,基於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韌性,中國銀行業有能力繼續穿越週期,穩健經營,與實體經濟和普惠金融服務相互促進,形成新的良性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