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民國風塵的天津五大道

徜徉在民國風塵的天津五大道

天津歷史文化保護區五大道

不止一次來到天津,卻從沒有一次這麼認真看看五大道。初春的寒風,無聲的劃過寂靜的小街。斜陽透過疏密有致的樹葉,在古樸的牆上映出斑駁的印象。我徜徉在這繁華都市中的一隅,心靈已將浮躁拋棄,而隨著這裡的寂靜而神怡。

徜徉在民國風塵的天津五大道


天津洋樓區是萬國建築博覽館

毛澤東曾經讚歎“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樓”,小洋樓是天津一景,五大道又是天津小洋樓最密集的區域。走在五大道上,彷彿進入了萬國建築博物館,各個歷史時期、各個風格流派,幾乎都能在這裡找到它們的完美體現,中西合璧的,多種建築風格的傑作比比皆是。一座座小洋樓,便是一頁頁近代民國的歷史畫卷,獨立於世,絕無僅有。


徜徉在民國風塵的天津五大道

我在天津朋友陪同下,端著單反大步流星在春風中徜徉五大道,急急走,匆匆看,快快照。隱秘在樹叢中的一座座紅頂黃牆的西式洋樓,記憶著曾經承載的厚重歷史。民國時期的此處,達官貴人乘著華車從這裡粼粼而過。看那小樓中的燈紅酒綠,似乎也在回想著各色洋人買辦曾經的盛宴和喧囂。

海河,是天津的母親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天津市區,陽光照射在河面上,河水波光粼粼,像一位穿著美麗衣裙的少女,舞動著身姿;兩岸楊柳依依,花草鬱鬱蔥蔥,風景旖旎清逸,漫步河邊,到處可見面帶微笑的市民和遊客。

徜徉在民國風塵的天津五大道


橋樑,在天津永遠是一道特殊的風景。在海河上游,不到一公里便有一座橋樑,這些飛臥在碎金銀波之上的大橋,猶如一條條彩虹飛架在深邃的星空,讓整座城市染上了濃厚的“橋文化”色彩。 一座城市有水就有活力,有橋就有詩意。

我漫步流連,忘卻了身處都市,恍若置身於一座遺棄的小城。偶爾身邊經過的汽車,才使我驚醒於現代。昔日名門望族的住所,如今被或豪華或小巧的別墅食府所取代,而街角更加隱蔽之處,那幽靜而精巧的咖啡屋,慵懶的等候著聞香而至的顧客。

民國影視劇絕佳外景地

在一處四圍的洋樓天井裡,電視劇中的主角穿著民國服裝表演,先生帶著禮帽拄著文明棍,小姐身著旗袍款款走來,軌道上的攝影師忙著拍攝,抬頭望去四面洋樓上每一面都有大大的方磚篆刻著一個字,環顧看完才知是“國泰民安”。

五大道,這裡記載的歷史是如此厚重,也是如此令人感嘆。歐式的洋樓,既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也是一段段中華民族曾經被洋人掠奪奴役屈辱的殖民史。這裡曾是中國最早的租借地,歐洲的政客和商人們從海路在津沽登陸,在瘋狂掠奪我們財富的同時,也在這裡建起了歐洲各時期藝術風格的洋樓,教堂和公園。如今這裡,除了一些較大規模或者重點保護的洋樓被闢做機關,賓館外,其他很多已經被地產商開發為高檔住所。

徜徉在民國風塵的天津五大道


偶爾從洋樓的頂端望去,會發現被夕陽映的金黃的現代化高樓的身影。低頭是過去,抬頭見繁華,這就是五大道,一座深處繁華都市最鬧市區的寂靜所在。這裡是令人流連的,因著她那典雅的氣質;這裡是令人沉思的,因著她那厚重的歷史。這裡是令人寧靜的,因著她端莊的容顏。

五大道並不僅指五條街而是一個街區的統稱。它南起馬場道,北至成都道,其中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慶道依次並行,東西延伸,形成了一片縱橫交錯的馬路。


徜徉在民國風塵的天津五大道


五大道見證天津百年開埠史

一百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水窪葦蕩。1860年天津開埠之後,9國列強陸續設立租界。到了20世紀初,天津在中國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朝政更迭,軍閥混戰,天津租界成了他們的政治避風港;又由於天津得地理、交通與海關之利,充滿了海陸商機,一些清朝遺老遺少、下野政客、工商富賈和外國人紛紛擁入天津,爭相在五大道置地建房,這一帶就成了天津當時最高檔的住宅區。

徜徉在民國風塵的天津五大道


五大道是近代中國的一個縮影。記錄著起義將領高樹勳、革命烈士楊十三、抗日烈士張自忠憂國憂民的深思;施劍翹在這裡密謀刺殺孫傳芳;胡仲文、陳亦候在這裡策劃護藏國寶16只金編鐘。有許多影響了中國和世界的外國人也曾在這裡居住過,奧運會短跑冠軍英國人利迪爾、美國第三十一屆總統胡佛,都在這裡留下羈旅的足跡。

五大道在天津市中心的和平區,匯聚了英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多個國家的建築風格,二百多幢庭院樓閣各具特色,異域風情濃郁,優雅浪漫,復古精緻。

為城市歷史風貌區保護豎起成功樣板

今天,很多宅院的大門外,除了有簡單的文字介紹外,還懸掛有天津市文物保護的牌匾,是對院落的保護和尊重。政府接管,院子裡有值班的工作人員。這裡有清朝慶親王載振公館、曹錕、孫殿英、蔡成勳的舊宅,有張紹曾、顧維鈞、龔心湛、朱啟鈐、顏惠慶等民國內閣總理舊居,還有達文士、李叔福、張學良之弟張學酩的居所。每棟幽靜美麗的宅子,都上演過悲歡離合人間起落的故事,如今一切歸於平靜,煙消雲逝,它們只安詳靜矗,默默接受著無數人的觀瞻與猜測。

徜徉在民國風塵的天津五大道


現代化進程大踏步挺進,強調歷史風貌區生活方式的保護,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當津門著名作家馮驥才等有識之士提出歷史風貌區保護這一命題的時候,也就已經提出了雙重考問:不僅保護歷史建築,還要保護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一代代名人生生不息的人生故事,這才是歷史風貌區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我在這裡看到多起影視劇片組在小洋樓前拍外景,新人在這裡拍婚紗攝影,小學生在美術老師指導下專注地畫寫生。


徜徉在民國風塵的天津五大道


紅牆剝落,樹蔭掩埋,這些英、法、德、美等風格各異的小洋樓把中國近代史這一段複雜斑斕的過程一一記錄下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這裡被劃為英租界,馬場道上121號“達文士樓”,便是五大道上最早的建築;張勳復辟失敗後,隨溥儀來到天津的載振在重慶道55號的“慶王府”裡依舊過著愜意的貴族生活;北洋實業的創始人周學熙在位於澳門路7號的小樓客廳裡會見過各界要人;成都道60號的獨門獨院樓房曾是愛國將領張自忠將軍擔任民國政府天津市長時的家;座落於民主路23號的萬公館則賦予了戲劇大師曹禺最初的創作靈感……

徜徉在民國風塵的天津五大道


閒庭信步般走在那些承載著過往滄桑和歷史的五大道上,穿行於那些掩映在高牆和樹蔭裡的小洋樓建築群中,面對歷史一次次的刷卡留痕,五大道曾經的豪華已洗掉了世俗,曾經的平凡卻平添了高雅。在這裡,歷史與文化,時間與空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流淌在歲月的長河之中,遺韻無窮的美好,永遠無法從記憶的畫屏上抹去。

小洋樓的前世今生,正是天津獨特的魅力所在。當一片街區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融入一座城市,這座城市的靈魂就變得滋美豐潤;當你走進這片民國老洋樓,粗略考察她所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後,你才配說你來過津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