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剩女》:镜头下的歧视,她们正努力的和世界和解

近日,笔者看了一部2019年上映的纪录片《Leftover Women》,中文名《中国剩女》。说实话,看完之后内心是极其压抑的。社会上关于“剩女”这个问题的确存在,它既复杂但也简单。但若想要单靠某一种力量去短时间地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可能,这关乎于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社会接纳度、个人承受能力等等因素。就好比有的人会抱有歧义;有的人谈“剩”色变;有的人则认为这只是个人的选择,尊重她就好。

而事实上,每一个适龄女性都会在婚姻市场上被明码标价,作为中国女性,结婚的压力无处不在。


纪录片《中国剩女》:镜头下的歧视,她们正努力的和世界和解

来源:豆瓣

01.“因为不结婚的问题,我过着逃亡的生活。”徐华梅(音译),律师,35岁

闺蜜聚餐上,徐华梅吐槽道:

“好像到了一定的年纪了你只要不结婚,任何人都可以来嘲笑你。包括我的姐姐,她会叫她的小孩叫我——光棍姨。”全场哄堂大笑。


纪录片《中国剩女》:镜头下的歧视,她们正努力的和世界和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出生在山东农村的徐华梅,她是家里5个姐妹中的老幺。农村人的想法还是普遍传统,也更在乎别人的眼光。对于徐华梅的父母来说,你虽大学毕业有个好工作,但是没有结婚,村里人说了闲话,我的脸上就是没有光。

父母已经是处在了忧虑的情况,而徐华梅则认为她必须去帮助父母解决这个忧虑。

于是,她穿梭在北京各色的相亲角,不停得看着那些老人们手中的标签:

男性、年龄、是否北京当地人、住房、工作状况……


纪录片《中国剩女》:镜头下的歧视,她们正努力的和世界和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当别人问起她的职业和年龄后,直接打了退堂鼓:

“年纪太大了,还是做律师的,不要吓唬我这个老婆子了。”

比起在相亲市场上吃的闭门羹,工作中的徐华梅,干练、自信、雷厉风行……但凡可以用在女强人身上的词汇都可以用来形容她。但是无论你有多优秀,在面对将女性物化的传统观念中,想要在婚恋市场上坚持特立独行,那也只能是自欺欺人。


纪录片《中国剩女》:镜头下的歧视,她们正努力的和世界和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我想要找到我妈妈满意的那种人。”徐敏(音译),电台播音,28岁,

“我妈太挑了,我才28岁并不大,也并不是找不到对象。所以,我就想找到她满意的,我从来都顺从她。”

徐敏出生在一个城市小康家庭里,父母给她包办了一切,买了车买了房,她过着一种无风无浪的生活,但唯一不足的是,母亲就是喜欢打击她。

在面对心理医生的提问,徐敏回想:“我好像记忆中只有2-3岁时,我忘了是要去干嘛,她说了一句话我没有听她的,她就把我扔在大街上,我也能找到回家的路,因为不远……而且不让我哭。对的,关键是,她还不让我哭”

在徐敏的婚姻观念中,和谁结婚,决定权是在她的母亲手中的。只要是让她母亲满意,她无所谓对方男性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潜意识里,徐敏认为只要不听话,就会被妈妈抛弃。

从言语中看出,因为妈妈的介入,她放弃了好几个男友。


纪录片《中国剩女》:镜头下的歧视,她们正努力的和世界和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好像我们并不是很门当户对的,但是婚姻关系总是需要妥协。” 盖奇(音译),电影学院助理教授,36 岁。

“我出生的家庭可能算作是书香门第吧,但是实际情况要比这个复杂。因为我父亲在47、8岁之后就得了帕金森症,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相信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自己选择时的感受。之后我父亲去世了,我们家里花了很多钱,所以我家里也没剩下什么钱。”


纪录片《中国剩女》:镜头下的歧视,她们正努力的和世界和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盖奇需要一个男性来帮助她一起走过眼下的困境。

盖奇已经不能称之为剩女了,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小的丈夫,火速得将恋爱、结婚、生子在一年内全部完成。

婚礼前夕,丈夫说:“我能接受,但未必别人能接受,未必我的父母、家人、朋友能接受。”言语中,有些耿耿于怀。

36岁的盖奇嫁给了小了自己那么多的丈夫,他们姐弟式的婚姻似乎成了不愿提起的困扰。婚礼时舞蹈队的锣鼓鞭炮,仪式结束后尴尬的沉默;她独自坐在大红色的被褥之间,窗外围着的,是一群窃窃私语的陌生乡亲。

离开了老家,为了更好的发展,盖奇和她的丈夫一起去了广州。


纪录片《中国剩女》:镜头下的歧视,她们正努力的和世界和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婚生子后,盖奇的想法明显得比婚前要成熟了许多,曾经的一些标准也开始发生了动摇。在她自己开创的沙龙课上,作为女权主义者的她,在专题课上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

“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出现,是要保持单身,还是向生活妥协?”

20多岁的时候,想着的是一定要找一个有房子的,这个似乎变成了一个婚姻的符号,有房子是必须的。那么有了房子,婚姻就一定是一个成功的结局吗?

从一次次的妥协中,盖奇得出结论:

“相比没有结婚前,我的生活只能说是有趣;结婚之后,没那么有趣了,但是更幸福了。”

用一段稳定的婚姻,消除对年纪和人言的恐惧;舍弃有趣的世界,换来世俗的幸福,是吗?

保持着女权主义的女性,不能仅仅是在谈论女性命运、女性成长道路上遇到的骚扰、不平等对待等这些已经存在的问题,而是要有一定的职业成就,用这些成就来支持自己获得一个更平等的生活。不能一边追求着女权,一边将买房子、买车、养家这样的责任全都推给男人。

04.剩女大多出现在城市中

据国家统计局的1月17日发布的一条数据,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突破14亿,其中,男性人口71527万人,女性人口6847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5(以女性为100)。按法定结婚年龄计算,当今中国的男性比女性多 3000 万。

虽然在事实上,“剩男”比“剩女”多,但是社会大众对“剩女”的关注度明显比剩男大,尤其更多关注在城市中的优质剩女。传统的择偶观念上,一般会存在门当户对择偶梯度的观念。门当户对,指男女双方的家庭各种条件相当,或是相差不多;择偶梯度,指男性一般会希望女性年龄比自己小,在学历或工作、收入等方面比自己低。

但是由于当代的女性受到了更高的教育,工作能力、收入水平也相应的提高了。因此,男性希望找比自己在某一方面弱的女性也没那么容易了。

当然,男性有择偶梯度的观念,女性也有,女性往往希望找到的配偶比自己强的。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女性,她们的择偶范围反而会缩小,因为

优秀的男性比例本来就不高


纪录片《中国剩女》:镜头下的歧视,她们正努力的和世界和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05.作者语

在自由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都以为可以自由生活,却不知道对于大多数人,结婚是最好的选择。

故事的结局,徐华梅去了法国念研究生,对她来说是一个好的方向,但这个并不是

她人生的一个结局,或许我可以认为她是在“逃避”国内的压力。

“逃避”在这里,笔者不是在表达一个歧义的词汇,而是对于目前国内的择偶观念、择偶梯度来说,这是一个传统文化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

反观现在大城市中的年轻人,思想开放,重视独立和个性,若不再用各种条条框框来束缚自己,扩大自己的择偶范围,脱单的几率或许会更大些。

当然,日子自己过得舒服就好。无论你最后选择的是世俗的婚姻还是高傲的单身,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得后悔。

数据参考:新华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