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管住自己這3點,再愛孩子也沒用 -CasperMamiClub

孩子永遠都是父母眼裡長不大的孩子,有些父母甚至把他們當成掌中寶,生怕他們受到一點風吹草動。即使這樣,家長們還是會給孩子造成一些傷害,這是為什麼呢?

父母不管住自己這3點,再愛孩子也沒用 -CasperMamiClub

1、逼孩子向他人打招呼,傷害他的自尊

假期間,一位媽媽帶女兒回老家,出門前就跟女兒說見到長輩們要大聲問好。可到了老家,女兒怎麼都不開口,羞澀地躲在媽媽背後,犟著不叫人。

媽媽急了,為了緩解尷尬場面,只得無奈地說,“不好意思,我家孩子太內向了。”

見人打招呼,見了親戚長輩問好,這是基本禮貌,是孩子為人處世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但若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基本禮儀,而“逼”孩子打招呼,往往效果會事與願違。

這位媽媽為了緩解尷尬,隨口給孩子“貼標籤”,說孩子“內向”,反而會破壞孩子的自尊心。這種被大人說“沒禮貌”的感覺,是一種羞愧,也是一種挫敗。

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敗的是自己做不好,讓父母大人失望。而這種種的感覺,都得同時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揪出來。

將心比心,沒有哪一個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廣眾下被羞辱,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應該承受呢?或許這其中的重要關鍵就是,我們忽視了孩子的成長需求。

每個小孩對不熟悉的人都存在警戒心,這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正是通過這些能力,他們逐漸學會觀察、分辨和信任他人。

實際上,要培養孩子“見面問好”的禮貌習慣,並不需要強迫,大人做好榜樣就好。如果爸媽總能熱情地與別人打招呼,那麼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養成好習慣。

最關鍵的,仍是尊重。如果帶孩子去朋友聚會,可以先告訴孩子會遇到哪些人,這麼做可以讓孩子先有個心理準備,尤其是對於“慢熱”的孩子。

父母不管住自己這3點,再愛孩子也沒用 -CasperMamiClub

2、拒絕別人對孩子的誇獎,傷害他的自信

有位媽媽陪女兒在小區公園練習小提琴,一位阿姨看到了,誇獎說:“哇,你家孩子小提琴拉得真好聽。”

得到別人的誇獎後,媽媽很得意卻“謙虛”地對別人說:“哪裡哪裡,比她厲害的小朋友還有很多。” 小女孩聽了,一臉黯然。

小女孩一天天長大,不知什麼時候起,她開始討厭小提琴。很多時候,對別人的話語也很敏感,總害怕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別人會如何看待她。

而這一切都源於父母的過分謙虛。當別人表揚孩子的時候,父母完全沒注意到孩子內心的活動,也沒有顧及孩子的面子,更別提保護孩子的自信。

如果家長經常這樣“拒絕”別人對孩子的誇獎,孩子很可能會認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足。這樣一來,很可能會出現自卑情緒,並且懶於付出努力。

人性最深層都會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讚美。父母的賞識和鼓勵尤為重要,會讓孩子更好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所以,家長們,對待孩子請別吝嗇你的讚揚。

真正的自律,是從管住嘴開始。家長誇讚孩子的時候,需要學會“適度”的分寸:誇具體不誇全部、誇事實不夸人格、誇努力不誇聰明。

比起籠統的“你真棒” “你真聰明”,不如告訴他“我很喜歡你的繪畫,很漂亮,也很風趣。” 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並且知道今後應該怎麼做,如何努力。

父母不管住自己這3點,再愛孩子也沒用 -CasperMamiClub

3、強迫孩子分享,傷害他的自我認同感

我們身邊總有一些大人看到小孩吃什麼東西時,總愛假裝問問:“可以讓我吃一口嗎?”小孩如果回答不可以,就會被大人開玩笑說小氣之類的話。

如果孩子答應,大人就會誇孩子懂事,然後說:“你自己吃,我不要。”

分享,是在不損害孩子的“利.益”的前提下,你情我願共享某一樣東西,而不是憋著自己的不滿意換他人誇讚,強迫孩子放棄保護自己心愛東西的權利。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過:“兒童只有形成並體會到自己對物體的所有權後,才能逐漸瞭解物品的所有權。”他們不是不願意分享,而是不會分享,他還不具備分享的概念和能力。

作為成人,獨佔和利己是孩子的一種社會化屬性,我們沒有必要總是試圖通過外在誘使等手段讓孩子去分享,而逼著孩子漸漸學會討好。

同樣,面對別人的分享,孩子也要知道:如果這個分享是你不需要的,對你有害的,那還是禮貌而堅定地拒絕比較好。

總的來說,孩子的心靈很敏感,父母看似無意的言行都會帶來無形的傷害。不管是吵架也好,還是指責孩子也好,這些行為都需要避免。

家長只有管好自己,正確處理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