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B站2020年五四青年節短片《後浪》?

職場HaoRen


我是前浪,但是我看了三遍。

第一遍:畫面很精彩,場景跨度足夠大,境頭感十足,確實抓人眼球!

第二遍:內容催人奮進,青年裡有“許可馨”之流,更有奮發向上的有志青年!

第三遍:喔,其實裡面70%內容與80%的人無緣!東西好吃,奈何大部分人消費不起!

短片確實很優秀,但看完這部短片之後,總感覺,猶如霧裡看花,一戳就破,這個片子更像是講述那些物質和精神資源同時處於社會中上層的父母與他們的子女達成的和解。


“不惑”與“選擇”與其他階層沒有多大關係!“前浪”的一個培訓班就可以讓大部分“後浪”勒緊褲腰帶,即使不惑了,哪裡有選擇的權利?

所以,億萬觀眾中,分成了四個層次:

  1. 30歲以上的準中年和中年男人看完痛哭流涕;
  2. 剛踏入社會的青年男人看完嗤之以鼻;
  3. 沒工作的大學們看完信心百倍,興奮不已;
  4. 未成年人看完歡呼雀躍,充滿動力;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濟南今天下雨了,天氣真涼……還是辛棄疾看的明白!


拿我故事換你酒


B站播放的2020年五四青年節短片《後浪》,看完了。

作為一個老青年,心情很激動。因為,這個短片,是在五四青年節之際,獻給新一代年輕人的話。是上一代人想對下一代說的話。

B站的這個短片,播放的正是時候。何冰老師負責代言。他以深情的口吻,激勵的聲音,所說的一番話,就是我想說的。

“我看著你們,滿懷羨慕”。是啊,我真的很羨慕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時代給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有能力,你就盡情地展示,有智慧,你就盡情地發揮。

2020年1月,我加入了今日頭條寫作平臺。激發了我這個一直堅持寫作,熱愛寫作的人。新媒體寫作,對於我這個熟悉傳統寫作的人來說,是個挑戰。在探索,在學習,在思考的時候,常常感覺精力不濟,感嘆,年輕真好啊!

B站的這個短片,題目為《後浪》,意味深長啊。

現實中也正是如此。疫情發生後,那些奔赴在各個忙碌艱苦的崗位上的勇敢逆行者,不就是年輕人嗎?那些在各行各業打拼並且嶄露頭角的不就是年輕人嗎?

是的。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正如何冰老師深情吟誦的那樣:“我看著你們,滿懷感激。因為你們,這個世界會更喜歡中國,因為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因為你們,這世上的小說,電影,音樂中表現的青春,不再是憂傷,迷茫;而是善良,勇敢,無私,無所畏懼,是心裡有火,眼裡有光。”

我想和《後浪》中何冰老師一起祝福:奔湧吧,後浪,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如今我們的祖國,經歷著來自各個方面考驗,我們的祖國,需要釋放建國以來一直傳承的“五四精神”。B站播放的這個短片《後浪》,就是風,吹起那青春的火焰,讓它們更加猛烈的燃燒,就是風,推送那青春的浪花,讓它們激情四射的奔湧!

助力五四精神發揚光大,助力祖國平穩發展,這部短片,起了很好的作用。

【我是王莉。一個喜歡讀書寫作的女子,祝你享受閱讀的快樂,獲得喜歡的知識,天天好心情。若喜歡,請關注,轉發哦】


王莉de語文時光


B站聯合中央臺以及官媒出了一個宣傳片《後浪》,何冰作為演講人,在三分鐘的時間裡,講述了一個長者對於當今青年的看法。視頻播出後,有不少人有一個疑問,《後浪》是對年輕人的鼓勵還是捧殺?

一石激起千層浪,千層浪裡有不少頹廢的“後浪”,所以才有了這部宣傳片到底是“鼓勵”還是“捧殺”一說。

坦白說,我看完後是很激動的。

激動的倒不是《後浪》裡振奮人心的言論,而是他描繪的一種自由和個性的社會。

在物質極大發展的今天,人們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歡的事依然令人憧憬。裡面說“心中有火,眼裡有光”,裡面說“奔湧吧,後浪”,裡面說“我們同在一條奔湧的河流”。

去看了看知乎和微博的各路言論,有點震驚也有點不理解。

知乎最高讚的回答提到了所謂“資本性收益”,然後收穫一千五百贊。微博上有人說“(何冰的)言辭裡赤裸裸地包含了用權威視角進行宇宙價值定義的優越感。”

我是有些不明白了,為什麼這些人會以如此之心態去揣度僅僅一段視頻?

誠然,當今這個社會,大部分人可能做的不是自己最喜歡的事情。但是,那只是生存的一種方式,或者說你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足以維持你生存而做的妥協。

這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也沒有什麼可丟人的。但這不是這個社會沒有提供給你選擇的權利,你只是又想要安穩的生活,又想要危險的理想罷了。

你可以找一份三五千薪水的工作,然後追求理想;你也可以找一份三五萬的工作,然後加班到吐。

但你不能拿著三五萬的薪水然後說“哎呀,這個社會扼殺了我的理想。”這未免有些“既當又立”的心態了吧。

我不認為這段視頻是一種“捧殺”,也不認為是一種“鼓勵”。因為青年人不會被“捧殺”,也並不需要“鼓勵”。我更看作是一種“接納”,是60-70年代的人在後輩做出一番成績之後的“接納”,是不必擔心我們活不下去的“接納”,是不必擔心我們是垮掉的一代的“接納”。

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懷疑他們出發的本心,不是去挑剔他們做的毛刺,而是身懷感謝,接過那一份期望和讚許,做出我們這一代的事業。

你將這看作“捧殺”,而我把這看作“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