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半寶寶如何進行情緒管理?

紫色藍煙


你好,我是高高,很高興可以一起探討這個問題,我兒子現在也2歲出頭,明顯感覺也開始進入了叛逆期,日常生活中總感覺他在跟你對著幹,但仔細想想我們有時要求孩子某些行為往往是出於自己的目的,可是他2歲後已經有了自己的規律和想法,強迫他去做一些事情只會引發他不良的情緒,就好像要我們去順從別人的規則一樣是非常難的,所以我在學習跟孩子進行情感引導。

首先,為什麼要進行情感引導?情感引導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認知,調節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能提高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孩子不會只會耍脾氣去發洩情緒而能用語言去表達。在進行情感引導前需建立起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密程度,不要只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而忽略了親子關係,像題中讓孩子吃飯他不吃,我們可以冷靜一下分析孩子是什麼原因不吃,是因為不餓還是沉迷在玩具中,當孩子闖禍,我們不大喊大叫而是應該花幾分鐘去了解清楚孩子的真正要求。

在引導中,家長可以提供選擇,條件和規矩其實都是由父母規定,但給孩子一些選擇權利,可以訓練他們的獨立性也會增加他們的自信心。情感引導的基礎都是同情,即感受孩子的感受,引導的過程就是家長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上去感同身受,再做出反應。同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例如,因為疫情,你不讓孩子出去玩,他會因此而生你的氣,遲早會發洩出來,具有同情心的反應是控制心中的怒火對孩子說:“我知道你不能出去玩會很生氣,你也一定很難受,我很抱歉,你想玩其他遊戲麼?”這個過程中你在傳達一個信息是孩子有權利生氣,但是生氣也是可以控制的。適當的情況下同情孩子的感受,能夠讓消極情緒很快過去,輕視他的感受只會讓孩子更生氣或者困惑在自己的感受中。


當我們進行情感引導時,可以遵循以下步驟:

1. 播下種子;提前讓孩子知道,在特定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事以及你的要求是什麼。舉例:帶孩子出門吃飯,你需要提前告訴孩子:“晚上爸爸媽媽要帶你去吃飯,我們需要在餐桌前吃東西,所以你不可以大喊大叫,也不能亂跑。”類似這樣,簡單的解釋可以讓他們為接下來的活動做準備,讓他知道在餐廳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在出發的路上,我們再重複一下上面的對話,在進入餐廳前也要提醒,當進入餐廳我們需要適當的鼓勵,我們儘可能的讓孩子覺得舒服,這樣提前播種下合作的種子。

2. 觀察和判斷;這個本質就是關注,關注孩子的行為,他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煩躁,吵鬧和沮喪?瞭解孩子的個性是怎樣。觀察的目的在於體察孩子的需要,例如,他是不是餓了,渴了,累了,熱了還是過度興奮?很多不乖的行為往往是孩子表達這些基礎需求的手段,當被滿足了,他就很快恢復正常。

3. 聆聽;我們需要認真聽取孩子的意見,聆聽好像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很多家長都表示他們在聆聽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注意孩子在說什麼。

4. 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當孩子表現不好時,他最需要你去接受並回應他的感受。家長作為引導者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感受。比如,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搶了,而向你哭鼻子,作為家長應該承認並接受他的情緒:“我們知道你很生氣,你需要我的幫助嗎?”這樣孩子首先理解了他現在的行為是生氣,並且去思考去應對自己的情緒。父母也應當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別人,但不允許發情緒發洩到另一個孩子身上。

5. 同情; 當孩子經歷消極情緒時,家長需要站在他的角度思考,而不是輕視他的感受或者轉移他的注意力,上面也有提到同情的力量。

我們不僅僅是孩子的情感引導者,也是他們的榜樣。當我們表現同情時孩子也會學會同情別人,他也會明白情緒是可以控制的。但人無完人,我們也是正常人,有時候沒有控制好情緒,忍不住對孩子大叫時,我們也要學會認錯,及時終止自己的錯誤行為。比如:我有時壓力大或太忙碌會忍不住大哄:“現在就去做!”我會馬上接著說:“對不起對你大叫了,媽媽現在很累,我需要一些幫助,可以請你幫忙嗎?” 孩子天生富有同情心和寬容心,時間長了,他會明白並幫助你。

以上是我學習中的一些知識,現在也儘量運用在生活中,跟孩子做好情感引導,讓他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文有些長,希望對你有些幫助。


黃高高與小伊恩


你好,我是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你家寶寶恰逢兩歲左右時期的叛逆期,這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在這個時候,孩子經常說“不”,總是跟大人對著幹,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思維意識也在增強,有了自己自主的意願和想法,但又還是離不開成人的關照和陪伴,所以就會出現叛逆的情緒。

不過,你也不必驚慌,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表現。只要正確引導,陪孩子順利度過就可以了。以下是陌陌的幾點建議:

1、不命令 不要總是以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說話,可以這麼做,不可以那麼做。儘量用商量的口吻,孩子會很容易接受。

2、讓孩子做選擇 需要孩子完成的事情,自己先定下兩個可以接受的、可行的結果,讓孩子做選擇,不在範圍的不答應,這樣也可以讓孩子知道凡事是有原則的。

3、給足時間 孩子要完成事情之前,給足孩子時間思考和準備,成人要有等待的耐性。

4、多陪伴 孩子有情緒,或是因為沒被關注到而心生怨氣,導致叛逆。多陪伴,高質量的陪伴,可以減少孩子的陪伴焦慮,避免叛逆。

5、讓更多的人參與孩子的成長 陪伴孩子,不僅僅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是全家人的事。爸爸的陪伴,更可以讓孩子吸收到諸如豁達、堅毅、勇敢、膽大等良好品質。

希望這些建議能幫到你!





陌陌育兒堂


你好。我是心理諮詢師龍龍,能夠感受到你是一位非常細心的媽媽,而且比較瞭解孩子所處發展階段的一些表現。這種看問題的角度,無論對於孩子還是你自己,以及整個家庭來說都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三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也開始有自己的意識和想法,他們特別希望自己的本領被家長或周圍的人所發現和認可,他們想要嘗試自己去掌控生活,那麼“說不”就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方式,隱含的意思是“我長大了,我可以做主。”

但是很多家長不理解孩子的這個心理,經常會因為他們總跟自己對著幹的行為惱火而感到惱火,輕則一番說教,重則一頓揍,希望他們能夠改正這些所謂的壞毛病。犇犇的媽媽原來就是這樣的。

那個時候犇犇是兩歲十個月,從某一天突然開始總說不。比如出門穿衣服,以前都是媽媽拿哪件穿哪件,但那段時間就是隻要拿哪件,就不穿哪件。開始媽媽也苦口婆心的勸說:“這個藍色超人的多帥呀,你穿著就變成超人了。”、“這件灰色的最酷,還是你自己選的呢!”、“這個不是大姨給你買的那件嗎,你還總說這是你的最愛呢。”等等,但無論說什麼,孩子總會用一個字“不”、或者兩個字“不穿”來應付媽媽。脾氣好的時候吧,媽媽就多哄哄,多勸勸,起急了一個巴掌就拍到後背,還得訓斥:“一個男孩子,穿個衣服這麼挑剔幹嘛?要去選美嗎?”

好不容易穿上了衣服,準備出門,犇犇又開始“鬧”。媽媽說:“咱們坐電梯快,樓下還有小夥伴等著呢。”但是犇犇就不,非要走樓梯。他們家住10樓,坐電梯也就是2分鐘,但走樓梯可就完全不是事了。本來走路就還不是很穩,下樓梯還不讓扶,這一路說不準會遇到什麼小紙屑呀、小廣告呀、小螞蟻什麼的。下一趟樓,半個小時都不夠。犇犇媽媽那個著急呀,實在憋不住了,肯定又是嗷嗷一頓訓。

好不容易到了樓下,碰到了小夥伴。人家滿臉熱情的跑來跟他到招呼,他倒好,一臉警惕的把玩具飛機抱在懷裡,說:“這是我的,不給你玩。”小夥伴一聽傷心了,哇哇哇的哭著去找奶奶,犇犇媽媽也是一臉尷尬。他可倒好,跟沒事人一樣,自己一邊玩的樂著呢。這個時候,犇犇媽自然是不會同意的,跑上前去威脅他:“下來就是跟小夥伴一起玩的,你要是不給他玩飛機,我以後也不帶你下來。”犇犇依然不當回事,甚至連頭也不抬。媽媽著急了,上去一把把飛機搶過來,給小夥伴拿過去。這下犇犇不幹了,躺在地上邊打滾邊哭,這種做法,自然又是一頓揍。

那段時間差不多每天都是這樣的,一天下來,犇犇媽媽覺得又疲憊又狼狽。更要命的是,孩子的情況也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干預而變好,反而越來越擰,脾氣也越來越暴躁。犇犇媽媽覺得這樣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於是來找我求助,希望能夠幫助她。

其實犇犇當時的情況,跟題主孩子的情況是比較類似的,他們到了一個叛逆期,想要追求掌控感,想要去用“說不”來證明自己長大了。不是他們不想聽話,不是他們不愛分享,只是他們需要用這種方式來確認自己的成長。明白了這一點,犇犇媽媽就不那麼焦慮了,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不僅不需要擔心他的這個表現,反而應該感到高興和欣慰,因為小傢伙在開始把自己和周圍的世界進行區分,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力量。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需要怎麼做,才能幫助他更好的發展這種掌控感,幫助他自我意識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呢,我們給犇犇媽媽提了一些建議,顯然她做的很好。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因為了解,便不會焦慮,更不會想要用控制的方式去幫助他,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我們需要故意創造一些機會去讓孩子的這種控制感得到滿足,這會讓他明白,不用說“不”也可以做得到。比如我們建議犇犇媽媽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機會,比如出門穿衣服的時候,不再是直接要求他穿哪一件,而是尊重他的個人選擇:“今天你想穿哪一件衣服?”為了避免選擇困難,可以巧妙的控制一下選擇範圍,比如“今天你想穿哪一件呢,藍色的和紅色的任意選擇。”孩子能夠感受到他被尊重、被認真對待,就會很痛快的選一件穿好。再比如下樓的問題,我們依然可以主動詢問:“咱們坐電梯還是爬樓梯。”如果孩子選擇了爬樓梯,你可以告訴他這個時間會比較長,我們需要跟小夥伴提前說一下,請他多等一會兒,千萬彆著急。那麼孩子就會慢慢的學會評估各種情況。如果他更想和小夥伴玩,他就會選擇電梯,避免對方不等他的結果;如果樓梯對他的興趣更大,那麼他願意冒這個險的選擇也得到了媽媽的尊重。同時,媽媽還給他示範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想要對方多等一會兒,應該跟他提前說明,並主動爭取。所以犇犇只是自己下樓梯走了兩次,後來就沒有因為這個問題出現分歧了。

第三,我們可以主動求助和示弱,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量和力量。比如在家的時候,媽媽會故意假裝自己找不到什麼東西,然後請犇犇幫忙,犇犇每次都非常樂意,而且找到之後會說:“媽媽,我是找東西高手,我的眼睛最敏銳了。”媽媽知道了孩子需要通過這些事情的成功,來完成對自己的認可和肯定,就會很認真的回答:“你說的很對,真的好棒,每次媽媽都需要你幫忙,你每次都做的很好。”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這種證明自己的機會,當他的需求被滿足時,就沒必要一定跟大人對著幹了。

回想起那段時間,犇犇媽媽也是感慨萬千。開始的時候不得章法,總想矯正孩子,指出他的毛病,甚至威脅、批評和體罰,但後來發現這些方式不僅沒有幫孩子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問題,沒有幫他學會如何收斂脾氣,反而愈加變本加厲,變得越來越愛說不。但是當她瞭解了孩子這個階段的需求,並且真正的理解他的想法時,兩個人就不再對立,媽媽也從拒絕和排斥轉變為如何幫他去獲得滿足,那這個叛逆的階段反而過渡的很快很順利了。現在犇犇四歲半了,是一個非常有主見、有力量、活潑開朗、人見人愛的小男子漢,這一切都跟媽媽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犇犇媽媽的故事,希望能夠對題主有所啟發。叛逆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可怕,只要你願意看見孩子原本的樣子,願意尊重他的需求,並且願意儘可能的去幫他獲得滿足和成長,相信孩子也會很快完成他這個階段的成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