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裝的事少了,能做成的事就多了

心裡裝的事少了,能做成的事就多了

一,

很多時候,讓我們心神不寧的,不是無所事事,而是心裡裝的事兒太多了。

當你下班回到家,陪家人一起娛樂的時候,心裡又會時不時想著工作上的困擾。

當你準備靜下心來好好看會書的時候,忽然又會想去朋友圈刷刷大家的近況。

當你打算好好地思考一下這周計劃的時候,思緒卻又飄到了最近突發的熱點事件。

我們往往不是想得太少,而是想得太多。

各種念頭,就像沸騰的水泡,不斷浮起,爆破,來去無蹤,卻甚是擾心。

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根本無需打個招呼,各種念頭就會紛紛不請自來。

開頭是不是要非常有趣才行?表達的主題會不會不夠政治正確?別人會不會反感我的表達?如果人家反駁我的觀點我該怎麼辦?我的遣詞造句是不是不太高級?被別的編輯看到這種膚淺的文字應該會很尷尬吧…...

我們的想象力總是不大願意用在重要的地方,反而是在真正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過分活躍,以至於雜念發揮的空間突然就大了許多,各種人設,場景,臺詞一一登場,在腦中此起彼伏,一個人同時擔任了主角,配角,編劇,導演,內心戲多到可以拍出一部電影。

雜念叢生,不安漸起,好不容易打出的幾個字符,又被自己硬生生地一個個刪掉,來來回回,毫無進展。

時間從來不去理會我們在想什麼,只會自顧自地流逝,消失,等內心掙扎一番過後,卻發現自己什麼事都沒做成,反而平添了幾分焦躁和煩悶。

這時候,我們卻依然不得要領,偏偏還要胡思亂想,後來乾脆就草草了事,原本打算要做的事情,也就此擱置。

而反觀那些真正做成過什麼事的人,他們很少糾結能不能做成,很少擔心會遇到什麼問題,他們其實並不比我們聰明多少,也不比我們更有天賦,但他們唯一的厲害之處,就是能夠毫不費力地進入到心無旁騖的狀態,然後心安理得地去把該做的事情做好。

拿到了奇葩說第五季最優秀辯手的陳銘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他小時候容易開小差,他媽媽硬給他擰過來,要求他必須得坐得下來,鑽的進去,保證絕對的專注。這個習慣他一直保持到現在,任何時候不論坐飛機或是趕火車,只要他打開一本書,身邊人說話他就完全聽不見了,而這種心無旁騖的專注,他認為是高效的前提。

心裡裝的事少了,能做成的事就多了


二,

心無旁騖,其實就是一種心靜的狀態,心裡裝的事情很少,甚至心裡只有當下要做的那件事。

這時候,因為眼裡只有那件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會聚焦於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其中。一旦注意力聚焦了,那我們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概率就變大了。

就像陽光灑在一張白紙上,並不會有什麼變化,但是如果你用凹凸鏡把陽光聚焦於白紙的一個點上,那過不了太長時間,白紙就會燃燒起來。

這就是注意力聚焦的威力,當把所有的能量都集中在一個點上,那就能夠讓事物發生質的變化。

比起時間,注意力才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每個人都有同樣多的時間,但是每個人聚焦注意力的能力卻千差萬別。

有的人把注意力都花在了日常的瑣事上,看看這個,瞧瞧那個,完全無法聚焦於做那些對人生來說更有意義的事情,結果就是一事無成。

如果你仔細觀察過各種動物就會發現,幾乎所有低等動物的雙眼都是長在頭部的兩側,它們沒有視覺盲區,可以看到上,下,左,右,前方,後方的所有東西,能夠時刻觀察到周圍的所有動靜,這樣看起來會很有安全感,因為可以隨時發現危險。

可同時,這也是它們的侷限。

它們無法把目光聚焦於一處,沒有辦法長期深入地觀察任何一個點,進一步它們根本沒有辦法聚焦深入地去思考去行動,它們的注意力消耗在身邊發生的一切瑣碎之中,所以它們最終沒有辦法進化成高等動物,也沒有辦法發展出更高級的大腦皮層。

而人類卻因為能夠長期深入地思考聚焦而走到了食物鏈的頂端,成為了世界的霸主。

雖然我們有了聚焦的能力,但是如果內心太亂,雜念叢生,心理裝的東西太多了,那我們的注意力就會無法集中,思考也無法聚焦,而最終的結果就是碌碌無為。

想要做成一件事情,最大的阻礙就是你的雜念。

就像小時候,大人常常會教導我們說,該玩的時候好好玩,該學習的時候好好學習,但是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卻並不多。

我們大部分人,誰不是看著書的時候,還要聊著天,跑著步的時候,還要聽著歌,我們內心有太多想要的東西,以至於根本沒辦法專注地去把當下的那件事情做好。

把心清空的人,才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就像在奧運賽場上,大多數選手的技能水平是旗鼓相當的,所以他們最後比拼的往往只是心態。

如果有人把內心的雜念都清除了,那他就擁有了一個好的心態,頭腦能夠冷靜思考,身體可以集中精力,盡己所能,那麼發揮出自己的水平只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心裡裝的事少了,能做成的事就多了


三,

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進入到實踐中,往往就會發現並不容易。

知道是一回事,真正去做又是另外一回事,知易行難,始終是生活的一道門檻。

而也正是因為難,所以那些能夠掃除內心雜念,迴歸內心平靜的人,總是可以更高效地把當下的事情做好,也總是能夠抓住身邊的每一個機遇。

想要清空雜念,把精力放在當下,一方面你需要刻意地調整自己雜念叢生,心浮氣躁的狀態,讓心靜下來。

NPP公益夥伴創始人陳宇廷在一個採訪中說,讓自己靜下來,有一個方法很容易——

每天最好早中晚各一次,你可以先花三四分鐘聽一些安靜的音樂,讓自己靜下來,也可以進行深度的腹式呼吸,深吸一口氣然後慢慢吐出去,每次呼氣或者吸氣的時候,都在心裡數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這樣來個十次人就靜下來了。

最後還要告訴自己:“今天我最重要的任務是開心和快樂,今天無論任何事情發生,我都要保持一個開心的心態”。

這其實就是運用了心理學裡的一個概念——「自證預言」,說的是一個人會不自覺地根據自己的言行舉止來印證自己,就像有人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料,所以他就算有時間也不會好好學習,結果他讀書就真的不行,一如他自己所預期的那樣。

但是,如果你總是給自己正面的暗示,讓自己靜下來,這往往就會轉變我們當前焦躁不安的狀態,從而可以更好地投入到當下要做的事情上。

另一方面,你要先著眼於完成一件件的小事,通過持續的成就感來逐步養成專注的習慣。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想要做大事,幹一票大的,但對於那些小事往往卻不屑一顧。

可是,如果你連小事都敷衍了事,那怎麼可能把一件大事做好呢?

其實,完成一件件小事,就是一個建立信心的過程。

小到洗碗拖地,洗衣晾曬,步行健走,它們其實都帶有一點點困難,都需要你克服一點點惰性,但是一旦你心平氣和,集中注意力完成它們,你就獲得了一個完整的專注體驗,而在這個過程中,你刻意訓練了自己的覺察力,同時也體會到了內心清空之後的耐心。

這種持續的專注體驗和刻意練習,會讓我們聚焦注意力變成一件越來越可控越來越容易的事情。當我們一次次地專注,一次次地達成所求,最終也就能把“耐心地做好一件事情”養成一個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當你的大腦神經已經形成了耐心做好一件事情的閉合迴路,那你做成一件事情的概率往往會提高很多。

心裡裝的事少了,能做成的事就多了


四,

如果把一個人想象成一部手機,那你的心境就是這臺手機的操作系統,內心不安,雜念叢生,其實就是這個手機的操作系統垃圾太多,內存不夠,裡面安裝的各種應用自然無法順暢運轉,隨便打開一個APP,反應都極其遲鈍。

即使你學到的知識,技能再多再厲害,如果內心裝的東西太多,其實也無濟於事。

《大學》有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只有心靈達到寧靜、安穩的境界後,人才能夠洞察萬物之規律,這時考慮問題才能周詳,處理事情才能完善。而內心平靜,思想清晰,智慧也必有所增。

內心清淨了,你就可以集中十二分的精力,把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做好。

而人生不就是這樣麼,一個個的里程碑走過,待你回過頭一看,做成的事情也越來越多,由此,內心又多了一份寧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