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菜根谭》宁受一时之寂寞 勿取万古之凄凉

阳明心学:《菜根谭》宁受一时之寂寞 勿取万古之凄凉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勿取万古之凄凉。”

这是《菜根谭》开篇的第一句语录,可谓开宗明义,旗帜鲜明的点出本书立论的宗旨,执守仁义道德乃是立身的根基。

何谓道德?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在人与人之间,儒家提倡仁义。那么,什么是仁义?

孔子说:“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啊。这个爱发之于父母,就是孝;发之于弟兄,就是悌;发之于朋友,就是信;为人谋事,就是忠;用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礼

对人之爱本是人人具有的朴素的情感,就像孟子所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小孩要掉到井里面去了,任何人看见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

有这样的心,不是因为想要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想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声才产生这种同情心理的。

孟子的结论,这种同情心与生俱来,如果没有这种同情心,就简直不是人。而人间一切的善良风俗,美好政令,莫不是由此“不忍人之心”存养扩充而来。

但爱并不一定能够显现和发扬光大。孟子曾说:“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仁爱要经常走,才能由小径走成路,如果不走,就被“茅草堵塞了”。

阳明心学:《菜根谭》宁受一时之寂寞 勿取万古之凄凉

名利、权势、物欲就是堵塞仁义之路的茅草

儒家没有轮回的观念,也没有天堂和净土之类的追求,儒家念兹在兹的,是生前的作为和后世子孙要有出息,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仁义道德的基础上。

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没有仁德,能有什么好名声呢?

在一个上轨道的社会,越有仁义道德的人,也就越容易成功。谁不愿意和有仁义道德的人相处?谁不愿意和有仁义道德的人共事?谁不愿意和有仁义道德的人做生意?所以,越有道德,越有机会。

但在社会偏离正常轨道的时候,恰恰相反,越是谄媚阿谀,投机取巧,尔虞我诈的人反而越容易成功。但历史证明了,这样的人虽然能够取得一时的成功,但会被历史永远的钉在耻辱柱上

严嵩、刘瑾、魏忠贤、和坤之徒,无不利用帝王的宠信,权倾朝野,擅作威福,无法无天。

但一旦东窗事发,半生的荣华富贵立刻付水东流,千年万年被人唾骂。一些读书人,为了利禄功名,放弃节操,趋炎附势,自甘堕落,为虎作伥,令人嗟叹。

也有一些人,世道不好,洁身自好,虽然一时寂寞,却青史留名,千年万年受人敬仰

孔子最有名的弟子颜回,住在一个破旧的巷子里面,饮食粗陋,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

阳明心学:《菜根谭》宁受一时之寂寞 勿取万古之凄凉

《庄子》记载了师徒二人的对话

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我问你,你家境贫苦,住处简陋,为什么不去做官呢?”

颜回回答说:“我不愿意做官。我在城外有五十亩地,足以供应我要吃的稀饭;在城内有十亩地,足够生产我要穿的衣服;弹琴足够自己消遣,向您学的道足够快乐。我不愿意做官。”

孔子改变了面容,说:“你的心思很好。我听说:‘知足的人,不为利禄劳苦自己;自在的人,遇到损失不会忧惧;修养内心的人,没有官位也不会惭愧。’我诵读这些话已经很久了,如今在你身上才见到……”

颜回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官,没发过什么大财,但他内心的丰满程度,是帝王将相、富商巨贾也是难以企及的。他被尊为“复圣”,在孔庙中陪伴在孔子左右,千百年来,被人所敬仰和怀念。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一时的寂寞,而有长久的荣耀好呢,还是辉煌一时,下台后被人指着脊梁骨骂,甚至祸及子孙好呢?

再笨的人都不难做出正确的回答!但为什么最笨的人都知道的答案,那么多聪明绝顶的人却走向了错误的道路呢?名利权色,真如洪水猛兽,不可不慎,不可不防。

“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勿取万古之凄凉。”豁达的人关注的是物欲之外的仁义,思考的是身死之后的名节

阳明心学:《菜根谭》宁受一时之寂寞 勿取万古之凄凉

因此,他们宁可忍受暂时的失意与寂寞,也不愿意遭受被后世耻笑的万古凄凉

得与失,成与败,荣耀与耻辱,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人生完全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