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去东北之前,还有另外一个打算,若成功,可改写命运

1931年11月10日傍晚,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神色慌张地钻入一辆敞篷汽车的后备箱,在暮色的掩护下,缓缓驶入了位于天津的日本租界内。

而在此之前的9月18日,日本刚刚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正谋划如何坐稳这片垂涎已久的土地,溥仪正是他们物色的最佳傀儡,但他自己却全然不知。

溥仪一行人来到日本租界,换上了日本人为他准备好服装,乔装成一个日本士兵的模样,辗转又来到英租界,然后从英租界乘坐货船离开天津,前往旅顺。

溥仪去东北之前,还有另外一个打算,若成功,可改写命运

在这条船上,除了一些接应他们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之外,还堆满了钢板、沙子,以及一大桶汽油。

当船驶离天津时,溥仪在心里暗自窃喜,自己的皇帝美梦即将实现,复兴祖业又有了新的着落。但他不知道的是,从踏上日本货轮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不仅行动完全受制于日本人,就连生死也由不得自己。隐匿在溥仪座位旁边的那一大桶汽油,就是为他准备的。一旦这次行动被发现或者阻止,日本人会立刻点燃汽油,让一船人葬身火海,来个死无对证。

果不其然,溥仪一进入满洲,就被限制了自由,这种状况即使是后来当了“皇帝”之后,依然如此,甚至溥仪想要去祭祖,也需要向日本人请示。如果日本人不同意,溥仪连自己家的祖坟都不能去拜祭。

可想而知,溥仪在伪满期间的境遇如何。

溥仪去东北之前,还有另外一个打算,若成功,可改写命运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溥仪作为战犯被押往苏联。在一年后的东京审判法庭上,溥仪痛斥日本罪行,称日本人长期限制自己的人身自由和权力,甚至还让自己把日本天照大神当祖宗供奉,自己完全是日本人控制之下的一个傀儡而已。

溥仪竭力地为自己开脱,但他的辩述刚刚说完,一位在场的美国律师就对他吼道:

“你把一切罪行都推到日本人身上,可是你也是罪犯,你终究要受中国政府的裁判!”

这句话戳中了溥仪的要害,触动了他的灵魂。溥仪很清楚,自己从天津潜入东北时,是自愿的,日本人并没有挟持他。而且,在这件事情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也一直和日本人秘密勾结。仅凭这一条罪状-“勾结国外势力分裂国家”就足以让他万劫不复。

可是现如今再后悔这些又有什么用呢?事情已经做出来了。在事实面前,任何辩解都是苍白的。

溥仪去东北之前,还有另外一个打算,若成功,可改写命运

令溥仪没有想到的是,1959年,他的名字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特赦人员名单当中,溥仪于次年年初被释放,回到北京。

1961年,溥仪获得了主席的接见。在谈话期间,他数次哽咽,称自己是对国家、对人民犯过死罪的人,现在却得到宽恕,并对自己年轻时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和后悔。

随后,他还道出了隐藏在自己心里多年的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当年在去东北之前,溥仪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打算。如果这项计划成功,他的命运将会被改写。

溥仪去东北之前,还有另外一个打算,若成功,可改写命运

少年溥仪的“环球”梦

溥仪当年自己还在紫禁城时,北洋政府曾给他聘请过一位洋老师(庄士敦),教自己英语。这位老师是个地道的中国通,交流起来一点不费劲,他除了教授一些国外前沿科学和英语之外,还给溥仪讲述了许多世界各地稀奇古怪的见闻,让当时只有十几岁,而且极少走出禁宫的溥仪大开眼界,甚至一度想要去欧洲留学。但迫于自己当时依旧保留着皇帝尊号,遗老遗少坚决反对他留洋,此事也只好作罢。

后来到了1924年,溥仪等皇室成员被赶出了紫禁城,帝号、尊位都被废除,流落到天津。这一次,19岁的溥仪跌落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因为,他已经丢掉了皇帝的权力,现在就连皇帝尊号也没能保住,彻底沦为一个平民百姓。

丢掉一切溥仪意志涣散,他想起了庄士敦口中的奇妙世界,打算去欧洲旅游,去世界各地度假,消磨时光。

溥仪去东北之前,还有另外一个打算,若成功,可改写命运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计划是完全可行的,他甚至可以移居国外,做一位隐形大富豪。因为当时溥仪虽然已不复帝王家业,但却仍旧十分有钱,甚至说他富可敌国也不算过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溥仪1912年退位时,有一份《清室优待条件》中规定:大皇帝辞位之后,其皇族原有之私产,由新政府特别保护。

即使到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之后,这个这一优待条件依然没有废止: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也就是说,按照当时的规定,紫禁城里的东西基本都是属于溥仪等皇族的。当时的紫禁城,奇珍异宝多如牛毛,不知道多出现在多少倍。

溥仪曾说过,他小时候看见一间大屋子上贴满了封条,于是就叫太监打开看看里面装的是啥。打开之后,发现里面堆满了箱子,摞到有屋梁那么高,箱子里全是古玩字画。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都是乾隆皇帝生前收藏的珍宝,他去世之后,嘉庆帝下令把这些东西全部封存起来。当时发现的这一间屋子,只是乾隆藏品的冰山一角而已。

紫禁城里有多少珍宝?别说我们不知道,就连溥仪自己也没统计出来,只得用“整库整院”这个词来形容这些宝贝的数量之巨。

溥仪去东北之前,还有另外一个打算,若成功,可改写命运

后来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流落天津之时,虽然仓促间并没有将宫里的东西带出许多,但却带走了许多珍品中的珍品。诸如:清明上河图、曹娥碑、二谢帖、田黄石三联章等等国宝级文物。

这样的极品珍宝,溥仪装了多少呢?

七八十口大木箱!

清明上河图值多少钱,我想大家心里应该有点谱。高晓松曾做过换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至少在80亿以上。

这种级别的东西,溥仪竟装了七八十箱,可想而知,溥仪有多有钱了。

拥有这样的财力,溥仪如果彻底放弃权力的欲望,选择去国外旅游度假,那么他的一生荣华富贵也是享用不尽的。

可惜,他第二次做出想要出国的举动时,日本人却又拼了命的将他拉往满洲,继续蛊惑他去重拾那个已经破碎不堪的帝王之梦。结果,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溥仪去东北之前,还有另外一个打算,若成功,可改写命运

溥仪的经历告诉我们,历史的潮流不会逆转,一个王朝的衰败不是一天两天所导致的,腐朽的制度即使是从棺木里拖出来,也只不过是行尸走肉一般的存在,不可能会重现生机。

溥仪曾想要借助日本的势力恢复祖上的基业,却轻易落入了日本人的圈套,铸成了无法挽回的重大悲剧,致使中华文明险些亡于三岛倭奴之手,令人嗟叹。

假使溥仪在天津时期就断了皇帝大梦,选择平凡人的生活,那他的人生必然是无比幸福的,甚至一点也不会比当皇帝差。只可惜,当年溥仪太过于年轻,稀里糊涂地遗老遗少和日本人半推半就地拉上了另外一条路,致使自己的整个下半生都在刀光剑影、胆战心惊中度过,蹉跎了这宝贵的一生时光。

年过半百之后的溥仪蓦然回首,说出了那句心里话:他们想方设法让我回到皇帝的宝座上,无非是想要从我这里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

古人常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一代又一代人的悲欢离合,到最后,我们蓦然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似乎并没有无限前进,而是在无限循环,就如同戏楼门前的牌坊上写的那样:当代常有前代事,座中常有剧中人。

所以,读史使人明智。

读史书,能够让大家掌握前人的智慧,从而少走弯路,规避风险。

可是,当下的历史书籍何止千万,良莠不齐,读哪一套才最合适呢?

在所有的史书中,笔者首推《资治通鉴》,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史书,成书后即被宋神宗奉为“第一必读治国教材”。该书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撰,讲述从战国到五代时期各种历史故事,史料非常全面,可以让人在为人处世和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能够得到提升,看完等于多活1300年。

也正因为如此,《资治通鉴》成为古代帝王的教科书,明朝一代明相张居正甚至专门以该书为蓝本,为万历皇帝编写教材。由此,《资治通鉴》的实用能力和影响力便可见一斑。

溥仪去东北之前,还有另外一个打算,若成功,可改写命运

但是,对于我们现代的普通大众来说,想要无障碍阅读文言文还是有些不切实际的, 所以一般人读《资治通鉴》会觉得十分枯燥,而且费力。

所以在文章的最后,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27为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的著作——《白话资治通鉴》。

溥仪去东北之前,还有另外一个打算,若成功,可改写命运

之所以说这套书好,不仅是因为这套书翻译的内容足够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这套书能够做到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让读者感受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就连号称“史学四大家”之一的钱穆看了这本书都赞不绝口。

溥仪去东北之前,还有另外一个打算,若成功,可改写命运

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如果你想要畅快地品读古代历史的话,这套书毫无疑问是值得入手的。因为它不仅内容通俗易读,而且高度还原《资治通鉴》原本,不管是收藏品读还是馈赠亲友都非常合适。

目前,因为2019岁末读书节的缘故,这套书对头条读者有很大的优惠,一套十册,原价498,现在只要208元即可包邮到家,可以说是超值了。

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点击下方商品卡购买。这套书目前已经卖出了6000多套,现在出版社又加印了一批,数量不多,有需要就下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