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项羽有没有对刘邦动过杀机,此人一语道破!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秦朝末年,由于秦二世继续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以致于天下群雄奋起,纷纷组织力量以抗暴秦,经过几番激烈角逐,最后只剩下两个最强的反秦势力集团——项羽和刘邦。公平起见,楚怀王就同大家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由于此前项羽一直在黄河以北作战,而刘邦在黄河以南,所以刘邦能领先一步进入关中,按照约定就该刘邦称王。然而当此时,项羽的部队有四十万,而刘邦才十万,力量对比悬殊。听说刘邦提前进入关中,还派兵拒关,准备称王,项羽非常恼怒,听从了谋士范增的建议,即将起兵攻打刘邦项伯得知,连夜告诉好友张良,张良又将之具告刘邦。刘邦也有自知之明,自知敌不过,就亲到项羽驻地鸿门谢罪。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默然不应。后又召来项庄,让其上前舞剑助兴,趁机杀掉刘邦,但由于项伯的阻拦而失败。整个宴会对于刘邦来说,凶险万分,危机重重,这件事被司马迁写入了《史记》,还选入了高中的语文课本。

在大家的印象当中,鸿门宴上的项羽似乎缺少了一根筋,性情耿直、头脑简单,不像刘邦,城府极深。的确,项羽作为英雄人物,重情重义,一直拿刘邦当兄弟看,也压根没把刘邦的那点力量放在眼里,这就是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给项羽使眼色让其杀掉刘邦,项羽依旧没有动手的原因。但是不是就此可以理解为,项羽至始至终不想杀刘邦,或没有动过杀掉刘邦的心呢,当然不是!若这样理解,我们又把项羽想的过于简单了。这从宴会上一个人的出现,说出的一句话,就能看出项羽对刘邦是动过杀心的,他就是刘邦的贴身保镖樊哙。

范增见屡次示意项羽无效,就令项庄前去舞剑,张良见势不对,急急召来了号称刚猛的虎将樊哙。樊哙一听,二话不说立即闯了进去,“披帷而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竖,连眼角都裂开了。樊哙之勇,连一向战无不胜的项羽也气势所逼,开始戒备起来。一个细微的动作就能说明项羽的紧张,“按剑而跽”。知道樊哙乃沛公贴身参乘时,项羽不仅没有怪罪,反而出于对勇士的敬意,还赏赐给樊哙以巵酒和猪腿,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项羽仁义,十分敬重忠义之人。当然樊哙在项羽面前表现得也十分豪爽,端起酒一饮而尽,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拿起剑切着就吃,还不忘趁势指责一番项羽:沛公自进入关中以后,封闭宫室,秋毫不犯,遣将调兵也仅是为了守御关卡,防备其他势力进出,刘邦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迎接项王,可谓劳苦功高。可现在,项王不仅不给沛公封赏,还听信小人之言想借机诛杀沛公,“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还欲杀有功之人”,这不过是继续亡秦的节奏罢了。言下之意,项羽赏罚不明,滥杀有功之臣,是一位暴君,与亡秦没什么两样!一席话说的项羽哑口无言,半天只吐露了一个字,“坐”。

试问,如果项羽真的没有对刘邦动过杀心,张良何须急急召入以勇武著称的樊哙?为何樊哙以语相激,而项羽一句也反驳不了?若仅仅解释成项羽不善言辞,被樊哙当时气势所慑,恐怕说不过去吧?不仅如此,宴会上,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难道项羽看不出来?看出来了还不及时制止,听其自然,在法律上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放任,即指有办法制止对方让其免于死亡而没有制止,在主观上有希望对方死亡的动机。可是,项羽终究过于看重兄弟情义,无论如何最终还是放过了刘邦,若心稍狠一点,刘邦活不过鸿门宴,也不会有后来的楚汉之争,更不会有后来刘邦建立的大汉帝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