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很多用思維導圖做筆記的文章,但思維導圖和筆記不可混淆,兩者雖有相同點,區別也是巨大的。
思維導圖是樹形結構的一種表示,樹形結構是一種簡明、經濟的分類分析方法(不是唯一或最好的分類分析法),人類已用了幾千年,比如章節目錄,各種分類等。它的功用和特點是簡單明瞭,易於記憶,並沒有其它的神奇。一張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適用於局部問題的簡明分析、梳理,簡單分析記錄一下綱要,每個節點都是簡單概括,節點不能過多,一旦一張圖超過3、50個節點,再不能收縮的的話,就臃腫繚亂,喪失作用,這點很多人可能已深有體會。
而對知識來說,概要只是一個骨架,不能把它當成知識的主體。知識有血有肉有生命,是血肉形成了骨架,只有深入理解、體會他的血肉生命,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識,體會知識的根基、生命,從而從而真正認識、發展知識。把骨架當知識的主體就會陷入教條而喪失生命。知識也不是簡明的,迎合簡單、容易的慾望,對於真正的知識來說是藐視和災難。
否則作者寫個樹形導圖就夠了,一個月就可看完4年大學的樹形導圖,何苦浪費?概念和綱要只是一種簡明表述,不能代表知識,真正的知識也不可能簡化為簡明的快餐。諸位可以用兩本書做筆記實驗一下,一本做思維導圖筆記,一本做普通筆記,在讀完10天和30天再用筆記重溫,會有什麼樣的效果。
知識性的筆記可以用樹形筆記,而不能用樹形導圖來替代,思維導圖只可作為一種局部的梳理、分析的方法,作為筆記的一部分。筆記還要包含需要的、大段的豐富內容,比如重點摘錄、作者原文意味、自己的大段註解...... ,筆記是知識、思想、靈感等的記錄、備忘、梳理,筆記的重點不在於簡明。
筆記還是自己快速重溫複習、再讀再深入的工具,單單個骨架太乾巴,丟了血肉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