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市:揭開千年塵封 重現璀璨光彩

景德鎮市:揭開千年塵封 重現璀璨光彩

景德鎮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遊人如織

景德鎮市:揭開千年塵封 重現璀璨光彩

南窯遺址

景德鎮在線訊(記者查豔文/圖)景德鎮,因陶瓷手工藝而活色生香千年,歷史遺存豐厚。隨著文化遺產保護開發意識的深入人心,那些塵封多年的記憶,又一次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展現在人們面前。景德鎮明清官窯遺址、景德鎮樂平南窯遺址便是如此,其考古成果先後列入號稱考古界“奧斯卡”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那麼,遺址是如何被發現的?它的歷史原貌究竟怎樣,又有著什麼樣的“魅力”?為了揭開這層神秘面紗,日前,記者走近這些歷史遺存,對它們的“前世今生”作了一番瞭解。

瓷國皇冠上的“明珠”

景德鎮御窯廠是明、清兩代皇家御用瓷器的專門製造場所,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歷經明清兩朝27位皇帝,為皇帝燒造御瓷長達542年,生產出無數精美的瓷器,被譽為“瓷國皇冠上的明珠”。遺址位於景德鎮市珠山中路北側老城區的中心地帶,包括龍珠閣周邊地區和市政府原辦公大院及宿舍區、居民民宅等區域,佔地面積13.1萬平方米,其中重點保護範圍5.1萬平方米,地下埋藏文物豐富。

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2003年10月至12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江西景德鎮珠山明、清御窯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788平方米,出土了一批遺蹟和一大批遺物。

“當時,出土遺蹟有牆、窯爐和清末民國時期江西瓷業公司發行所房屋建築等。窯爐遺蹟一組6座(已清理出4座),均為葫蘆形,坐東朝西,整齊有序地排列在一條直線上。皆為楔形紅磚砌成,由窯門、火膛、前室、後室和護窯牆等組成。這組窯爐遺蹟的年代為明洪武中期至永樂時期。葫蘆形窯爐是在龍窯的基礎上發展、改進而來的,在景德鎮元代民窯中已見使用,在御窯遺址中尚屬首次發現。”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出土遺物非常豐富,以瓷器為大宗。瓷器中明代早、中期的數量多,也是這次出土瓷器中的精華所在。種類較為豐富,器類也較多,胎細釉潤,紋飾豐富多彩。器物上多刻寫、書寫年款。有不少瓷器品種在以往的考古資料和傳世品中所不見,是極為珍貴的精品。還出土了其他一些重要價值的標本,均為以往所不見或罕見之御窯遺物。考古發掘為研究、探討明代早、中期御窯的範圍、燒成技術、產品特徵和管理制度等提供了新的科學資料。2004年,景德鎮御窯廠遺址發掘工作被評為“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引起國內外陶瓷考古界的極大關注。

千年遺蹟走出“深閨”

南窯遺址位於樂平市接渡鎮南窯村東北的一個小山丘上,早在1964年由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調查發現,1983年樂平縣人民政府公佈其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由於當時技術、經濟條件的限制,該處遺址始終藏於“深閨人未識”。

直到2011年11月,樂平市政府撥款30萬元,邀請了省考古所、景德鎮市陶瓷考古所、景德鎮民窯博物館、樂平市博物館等單位開始對南窯遺址進行試掘,在為期40天的試掘中,試掘成果讓所有工作人員大吃一驚:出土了大量的瓷片,在以山丘為中心的3萬平米範圍內,初步斷定有12條長短不一的龍窯遺址,同時在周邊發現了3處取土坑,在距離800米左右的樂安河發現了古碼頭等等。

2013年3月,經上報國家文物局同意,樂平市政府再斥資80萬元,邀請了省考古所、樂平市文廣新局、樂平市博物館、南開大學考古系、廈門大學考古系、西南大學考古系等單位聯合對南窯遺址開展主動性發掘。在為期8個月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清理出了一條長78.8米的龍窯遺址,出土了數十噸瓷片及一批寶貴的標本。

“考古證明,南窯始燒於中唐,興盛於中晚唐,衰落於晚唐,燒造時間集中在公元800年至900年之間,距今有1200多年的燒造歷史,是全國少見保存完好、規模宏大的唐青瓷窯址。”樂平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表示,南窯遺址是景德鎮地區目前已知最早的瓷業遺存,它將景德鎮制瓷歷史向前推進了200年,不僅填補了景德鎮地區唐代瓷窯遺存的空白,而且對探討景德鎮早期的陶瓷歷史、探索景德鎮的窯業源頭提供了重要線索,具有證史補史的作用。2014年,南窯唐代窯址成功入選“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也是我市繼2003年御窯廠遺址後,再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這些古老的窯址一度沉睡百年,甚至千年,漫長的歲月風塵仍掩不住它們昔日的燦爛,舊夢醒來,依然煥發著歷史的神韻,那星星點點的陶瓷碎片,在歷史延續的文脈中淬火重生,輕聲向後人細述著中華民族厚德載物、生生不息的古老文明。(來源:景德鎮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