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用心理學觀點分析空巢老人這個時代群體的心靈“軟肋”

語言學博士薛憶溈的小說《空巢》是我近期看過最能觸動我的一本書。他在書中講述了一位年近80歲的空巢老人遭遇電信詐騙時的心理狀態和真實處境。

《空巢》:用心理學觀點分析空巢老人這個時代群體的心靈“軟肋”

小說以大恐慌、大疑惑、大懊悔、大解放為章,以兩小時為節,看似短短一日,實則運用回憶手法像電影般講述了老人“空巢”的一生。作者把心理和對話描寫發揮得淋漓盡致,以對話開頭,容易把讀者帶入情境;以對話結尾,讀完潸然淚下,意蘊悠長。


電信詐騙並非個案,隨著詐騙者詐騙方式的多樣和詐騙對象的多元,已然成為一個社會現象。


曾看過一則新聞,某地敬老院宋阿姨遭遇電信詐騙,對方告訴她中獎100萬元,但需提前交納10萬元稅款,宋阿姨對此深信不疑,並將自己一輩子積蓄翻出來準備繳納稅款,恰好民警及時趕到。民警對宋阿姨進行了勸說、實例講解、上網查詢、撥打電話等多種方式,才讓宋阿姨意識到自己被騙。


《空巢》:用心理學觀點分析空巢老人這個時代群體的心靈“軟肋”

小說《空巢》的作者選取了一個老年知識女性為詐騙對象,不僅是由於自己母親的真實經歷改編,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想借這個故事為空巢老人這個弱勢群體發聲:救救老人!

首先,文章將對“空巢”進行一下深層次解讀;

其次,運用心理學視角分析小說中空巢老人的心理成因;

最後,將以社會、子女、空巢老人自身的幾個維度來談談如何對待這類弱勢群體。

一、“空巢”解讀:不僅僅是空間或時間上的“空”,更多的是心靈上深不見底的絕望孤寂。


5月2日,東方衛視美食紀實綜藝《親愛的,來吃飯》走進了重慶。賈乃亮和孫藝洲接到劇組任務,要去輕軌穿過李子壩的那棟大樓裡找到一位獨自在家的人,陪她(他)一起吃飯。


最後他們找到了馮奶奶家。馮奶奶是位空巢老人,兒女孫女平時都在外地,只有過年才能團聚。賈乃亮和孫藝洲陪老人吃飯、做遊戲,賈乃亮還變身“外賣小哥”,為馮奶奶的孫女送上有奶奶味道的尖椒雞。


看著孫女吃了一口奶奶做的菜,我不禁落淚了,我相信,看電視的馮奶奶也落淚了。

《空巢》:用心理學觀點分析空巢老人這個時代群體的心靈“軟肋”

我母親有一個朋友,平時我都叫她白姨。上個世紀90年代,她下崗後,為了供女兒上學,去浴池給人搓澡。


女兒在上學時因為白姨的職業有些自卑,因此,她拼命學習,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名校,研究生期間又去外國做交換生,畢業後留在了那裡。


後來她與一位美國人結婚生子,因為男方不想留白姨在家裡住,女兒在美國也沒有房產,因此,白姨只得回國,成為了一名空巢老人,久而久之,積鬱成疾,得了腦血栓,孤獨度日。

空巢老人之所以如此稱謂,不是因為空間時間上的空巢,而是心靈上深不見底的絕望孤寂。這種孤寂來源於對子女的牽掛和想念、對舊日美好生活的回憶、對被時代欺騙和拋棄的自卑感。沒有生活希望、單純“等待死亡”的過程會令一位老人產生心理上的極度脆弱和對愛的極度缺乏,從而削弱老人原有的理性判斷,變得“糊塗”。

《空巢》:用心理學觀點分析空巢老人這個時代群體的心靈“軟肋”

二、用心理學觀點來分析空巢老人這一群體的心理成因


1、長期離群索居,脫離主流社會與文化

空巢老人大多喪偶或是離異,到了退休年齡,子女又在外地,日常生活如吃飯、睡覺、娛樂等等都是一個人完成。沒有工作圈子,沒有共同生活的親人,長期獨自生活,離群索居,又不主動去接觸年輕群體和主流文化,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的巨大落差和封閉,寧願守著從前的記憶過日子。


2、長期缺乏必要的關懷與愛。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人本主義科學理論,他將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空巢》:用心理學觀點分析空巢老人這個時代群體的心靈“軟肋”

小說中的空巢老人吃穿用度不愁,防盜門也基本解決了尋求安全的需要,所以她在生理和安全需求方面是能夠保證的。


其實,老人極度缺乏的是社交需求,也就是情感和歸屬的需要。縱觀主人公的一生,她都不同程度地處於空巢狀態。首先是原生家庭。她在成長過程中,父親的冷漠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一直覺得父親像陌生人。唯一一次,父親帶我吃飯,一口氣給我買了五雙襪子,都令我大感意外。


她也曾經深深傷害過父母,為了丈夫和家庭,在那個特殊的時代,不得已給父母寫絕交信,後來,父親因為此信大哭,並一直不肯在晚年去她家裡。她所受的關懷大部分都來自於她幻覺中已過世的母親和在不同城市經常通話的妹妹。

《空巢》:用心理學觀點分析空巢老人這個時代群體的心靈“軟肋”

再是與丈夫組建家庭,與丈夫三觀不合,感情一直不好。在丈夫有外遇後,本想離婚成全對方,可丈夫為了官職放棄了離婚想法,夫妻倆一直是有名無實。


愛情的長期缺失勢必會導致自己心中對於情感的強烈渴求感和孤獨感。再加上已夭折兒子的喪子之痛和成年兒女關係的淡漠、不和。這種種因素都在加劇主人公空巢的過程。


她之所以把銷售騙子小雷、小於幾乎視為自己最親近的人,是因為她長期缺乏必要的關懷和子女的愛,她對事物判斷的感性因素已經勝過了理性因素,甚至她覺得,即便被騙,也是心甘情願的。


小雷這類銷售人員牢牢把握住了空巢老人的心理,給予他們子女般的關懷,缺什麼給什麼,哪有不會“得逞”的道理?


3、老一輩知識分子的特質

在《空巢》開篇就提到了,主人公是個一輩子沒有什麼汙點、苦日子過過來的知識女性,一生清清白白,對得起自己教師的職業。


在犯罪分子慌說她捲入了一場經濟詐騙中時,她的善良、守信、淳樸的人生信條促使她去輕信這樣的話,以致於刺痛她內心的理念原則,急於向他人證明自己的為人操守。

《空巢》:用心理學觀點分析空巢老人這個時代群體的心靈“軟肋”

三、解決空巢老人群體的心理問題需社會、子女、個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空巢老人不僅是個人現象,更是社會運行機制的一種悲哀。

如今這個時代,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的計劃生育國策的規定下,每個家庭大多都有一個子女。


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劇,就業的地域性限制被打破,這一年代出生的孩子以及大量農民工都離開家鄉,到更遠的地方去學習和工作。可父母卻因為不願離開故土等各種因素而導致與子女的分離,大部分子女只有過年才能回來,空巢老人的帽子就漸漸戴到了他們的頭上。


現在,父母輩的養老問題漸漸成了嚴重的社會現象,國家也逐漸引起重視。現在很多城市都建立了醫養結合項目,集醫療、養老、健身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項目。


老人去了那裡之後,會有專人陪伴,也會有很多同伴一起娛樂玩耍,在身體有任何不適時,也能儘快就醫,這體現了國家、社會關於養老運行機制的一種改善。

《空巢》:用心理學觀點分析空巢老人這個時代群體的心靈“軟肋”

2、子女要儘可能多地陪伴父母,用心去孝順。

小說《空巢》中老人的子女都沒有做到子女應有的孝順。


老人的兒子在結婚前還算是善解人意,而結婚後,在兒媳的勸說下到英國留學工作,對老人漸漸變得淡漠;


老人女兒的性格從小到大一直不討喜,尖酸刻薄,不懂得為他人考慮,讓老人很是傷心。


孝順不是僅僅給錢而已,就算不在一個城市,也要真正發自內心地關懷,講究與父母說話的方式,讓老人心裡感到著實的暖和,這才是子女孝順正確的打開方式。

《空巢》:用心理學觀點分析空巢老人這個時代群體的心靈“軟肋”

3、老人自身也要有正能量的價值觀,活到老學到老,努力和社會接軌

前段時間,有四位白髮老太太在抖音裡火了,她們身著旗袍、打扮時尚,活脫脫時尚的弄潮兒,令人們羨慕不已。我認為,這才是老年人該有的模樣。

《空巢》:用心理學觀點分析空巢老人這個時代群體的心靈“軟肋”

時尚不是年輕人的專屬,老年人也可以擁有自己的精彩天空,誰說,正青春就一定是年輕人的代名詞?

空巢老人與其在家裡孤獨、悲觀、失望、沮喪,倒不如走出去,去積極融入社會,多學習

新知識和新技能,有位重慶的文淑芳老奶奶86歲正式學畫畫,91歲開畫展呢!

在當今利慾薰心的浮躁世界下,空巢老人問題不僅要靠國家、社會和子女的多元保護機制,還需要老人自身的上進心。空巢老人的“軟肋”關乎關懷與愛,那我們就多創造關懷與愛,讓老人的被愛感十足,幸福感上升,上當受騙的概率也會小很多,真正進入老有所養的良性循環中。

《空巢》:用心理學觀點分析空巢老人這個時代群體的心靈“軟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