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深圳)路璐教授在Cell子刊《Joule》上發表論文

路璐教授在Cell子刊《Joule》上發表論文:水-能源-碳關聯領域取得新進展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哈工大(深圳)教授任南琪領銜的城市水安全智慧管控團隊核心成員,哈工大(深圳)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路璐教授在水-能源-碳關聯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於9月21日以研究論文形式發表於Cell旗下能源旗艦子刊《Joule》(影響因子27.054),論文題目為“Spontaneous sola r syngas production from CO2 driven by energetically favorable wastewater microbial anodes” (Lu. et al., Joule. 2020, 4, 1-13. 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0.08.014)。

該論文報道了一種同時從汙水和太陽光中獲取能量,自發還原溫室氣體CO2和H2O,生成重要工業原料—合成氣(CO和H2混合物)並同步淨化汙水的新方法。路璐為論文第一作者,哈工大(深圳)為第一完成單位,合作單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為通訊單位,該研究得到了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計劃團隊項目的資助。

路璐介紹說,化石燃料的使用釋放出大量CO2,加劇了全球暖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將CO2轉化為可儲存、運輸的燃料或高價值化學品,不僅有助於利用光能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同時可以減少CO2排放,實現碳中和,這代表了當今可持續能源發展的最新研究方向,但由於CO2分子的熱力學穩定性和動力學惰性,如何高效地實現CO2還原(CO2RR)一直是研究的難點。近年來,光電催化CO2RR由於其高效、易於利用光能的特點,受到科學家的廣泛關注,但這一技術在實際運用中,往往需要外加電壓以克服CO2RR的能量勢壘,很難實現自發反應。另一方面,汙水處理工業每年消耗全球約3%的電能,同時,由於汙染物降解導致排放全球約1.57%的溫室氣體,而汙水中廢棄有機物蘊含的化學能為約為所消耗電能的9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在汙水處理過程中回收這部分可再生能量,將其用於還原CO2為化學燃料,便有望在一個系統內同時解決水-能源-碳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有別於傳統光電催化通過氧化水來為CO2RR提供電子,本研究提出用微生物電化學氧化(MEO)汙水中的廢棄有機物來產生電子。通過回收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可將光電催化CO2RR的能耗降低80%,實現自發反應,同時實現汙水處理、可再生能源回收與減碳。MEO為近年來環境科學領域的重要發現,其通過電活性細菌氧化汙水中的廢棄有機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纖維素、有機酸、碳氫化合物等),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如果將MEO陽極與半導體光陰極耦合,來構建新型的微生物光電化學(MPEC)系統,將大大降低氧化還原反應的總能量需求(圖1A)。以氧化廢水中的醋酸為例,利用MPEC還原CO2為CO,熱力學能耗可由1.34 V降低至0.24 V。用MEO替代水氧化反應更為重要的科學意義在於,間接降低了人工光合系統對半導體能帶的要求(圖1A),允許使用禁帶寬度較小的半導體,在可見光條件下實現自發CO2還原反應。

該研究以啤酒廠有機廢水為處理對象,Ni單原子為CO2還原催化劑,硅納米線為半導體材料,開發了新型能量管理電路,可主動收集、儲存多個MEO的能量輸出,用於克服CO2RR的能量壁壘和過電位,自發產生1.0~1.2 mA cm-2的光電流密度。還原CO2為CO的法拉第效率可達80%以上,生成合成氣的法拉第效率高於96.6%,合成氣的CO:H2比例可在0.1~6.8範圍內調節(圖2),同時廢水中有機物的去除率可達90%以上。

據悉,這是路璐教授課題組繼提出汙水處理過程中的碳捕獲和利用(Lu. et al., Nature Sustainability. 2018, 1: 750-758. 影響因子 12.08, Nature子刊)、實現人工光合自發汙水產H2(Lu. et al.,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9, 12: 1088-1099. 影響因子 30.289)後,在水-能源-碳關聯領域取得的又一項創新性研究成果,將為生態環境保護貢獻哈工大力量。(編輯 謝梁暉)

哈工大(深圳)路璐教授在Cell子刊《Joule》上發表論文

圖1. (A)半導體能帶結構示意圖;(B)MPEC系統驅動的CO2RR製備合成氣示意圖

哈工大(深圳)路璐教授在Cell子刊《Joule》上發表論文

圖2. 光電極表徵和電化學性能測試. (A~D)Ni單原子的HAADF-STEM圖片;(E~H)負載Ni單原子的硅納米線的SEM圖片; (I~J) 光陰極電化學性能測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