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敗,是劉備戰術的失敗,更是其戰略的無奈。

#歷史有知識#

公元222年6月,劉備兵敗夷陵,狼狽逃回永安,東吳將軍李異、劉阿等追至南山,徐盛、潘璋、宋謙等將更是上表孫權稱“備必可禽,乞復攻之。”

劉備東征孫權在夷陵慘敗是不爭的事實,此戰失敗的原因是劉備在戰術的運用和對戰機的把握不如對手陸遜,從結果來看,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是錯誤的。但在戰略上,夷陵之戰真如趙雲所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夷陵之敗,是劉備戰術的失敗,更是其戰略的無奈。

對還是錯?

北伐曹魏,力不從心

公元221年4月,劉備在成都稱帝,此時的劉備有兩個選擇。其一是作為漢朝正統的名義北伐曹魏,其二是以為關羽報仇之名東征孫權。

可以說兩個選擇都是師出有名,無論是北伐還是東征,都是劉備興復漢室必須做的。最終劉備選擇了東征孫權,趙雲等一眾大臣苦諫未果,但實際上北伐曹魏真如趙雲所說的那樣容易嗎?

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三國志·趙雲傳》

01 北伐曹魏,已無地利

漢中之戰的勝利,讓劉備在失去荊州三郡後有了安慰,劉備的實力表面上也更加強大。

可實際上,劉備雖然最終贏得了漢中之戰,但得到的漢中已是大不如昔,特別是那個曾經有“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美譽的漢中郡更是一落千丈。

曹操雖然在漢中之戰敗給了劉備,但他並不是一無所獲。在佔領漢中後,為了充實長安及三輔地區,從而遷徙漢中居民數萬戶;後來又遷徙漢中八萬多口到洛陽及鄴城;漢中之戰失敗後,曹操再次遷徙武都氐族五萬多戶到扶風、天水境內。

夷陵之敗,是劉備戰術的失敗,更是其戰略的無奈。

遷民

在《三國志·張魯傳》中張魯功曹閻圃曾提到“漢川之民,戶出十萬”,也就是說張魯時期漢川人口在十萬戶左右。後來在韓遂、馬超之亂中,關西百姓從子午谷到漢中避難的有數萬家,也就是漢川共有百姓十幾萬戶,而曹操的三次遷民在十萬戶左右,可以說幾乎將漢川掏空了。

所以說劉備到手的漢中幾乎是個空地,沒有人沒有資源。而北伐曹魏,漢中又地理優勢,但現在指望從漢中出人出力是不可能了。

02 北伐曹魏,糧草運輸更困難

戰爭拼的是資源,自從劉備入川后,益州戰事不斷,劉備與劉璋的益州爭奪戰就打了三年多,三年多的戰爭消耗可以說是個天文數字。

剛剛結束的漢中之戰雖然只持續了一年多,但雙方投入的兵力卻是龐大的。曹操共投入兵力接近二十萬,劉備更是舉全益州之力在戰鬥。在這一年多的戰事中,劉備甚至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可見其消耗是巨大的。

夷陵之敗,是劉備戰術的失敗,更是其戰略的無奈。

戰爭

從曹操的糧草供給都是從關中運輸可以推斷,漢中的資源早已被雙方消耗殆盡,劉備的戰爭物資自然是從益州北部附近的地區甚至更遠的地方運輸,而經過這一年多的戰爭消耗,益州北部附近的資源也已是不充裕。

劉備若要北伐,所需的糧草等物資須從益州更遠的地方調度。北伐本就路途遙遠,且道路艱難,若再從更遠的地方運輸物資,則大大增加了運輸成本。

管子曰:“粟行三百里,則國無一年之積;粟行四百里,則國無二年之積;粟行五百里,則眾有飢色。”孫武曰:“千里饋糧,士有飢色”—《通典》

後來諸葛亮和姜維北伐時,數次失敗都是因糧草供給不足,再次印證了糧草的供給是劉備北伐的一個難題。

夷陵之敗,是劉備戰術的失敗,更是其戰略的無奈。

蜀軍用木牛運輸糧草

03 曹魏早有防備

漢中之戰,劉備依靠“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的戰略取勝,曹操耗不起,才不得已放棄漢中,所以漢中之戰曹操雖然失敗了,但損失並不是很大。

曹操在漢中失敗後,將漢中駐軍全部退守到長安,同時為防止劉備佔領武都後進取關中,在張既的策略下,成功遷徙武都氐民五萬多戶到扶風、天水地界,消除了曹操的顧慮,又將武都郡守將曹洪等撤到陳倉。

夷陵之敗,是劉備戰術的失敗,更是其戰略的無奈。

以逸待勞

曹操的這一系列舉措說明曹操已徹底放棄漢中,並且在短時間內不會再進攻蜀漢。同時為防止劉備北伐,陳倉、長安、天水等戰略要地都派有重兵把守。

東征孫權,合情合理

劉備與孫權的首次合作便在赤壁大敗曹操,但在此戰之前,由於劉備剛剛被曹操打敗,同時破曹的主要功勞是孫權的,所以孫權認為荊州應該是自己的戰利品。

但劉備在周瑜和曹仁在南郡對峙的時候,趁機佔領荊州南部四郡,雖然孫權後來又在魯肅的建議下將南郡也借給劉備,但是從他與陸遜評論此舉是魯肅一短,可以看出孫權的心裡是相當不痛快的。

於是,孫權在表面上與劉備維持聯盟關係,心裡卻一直在尋找機會奪回荊州。

夷陵之敗,是劉備戰術的失敗,更是其戰略的無奈。

孫權與劉備的關係

01 孫權第一次出兵荊州,劉備割三郡

公元214年,劉備這邊剛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奪取益州,那面孫權緊接著就向劉備討要荊州,不給劉備一點喘息的機會。

由於劉備並不想歸還荊州,孫權只好出兵強攻。面對孫權的強硬態度,劉備也不示弱,親率大軍五萬進駐公安。

但令劉備沒有想到的是,當自己抵達公安時,長沙、桂陽二郡已開城投敵,零陵太守郝普還算忠心,仍緊閉城門,但不久就被呂蒙用計騙開城門。至此,荊州南部三郡全部落入孫權之手。

劉備不甘心就這樣失去三郡,於是令關羽率三萬大軍來到益陽復奪失去的荊州諸郡,孫權也緊急召集呂蒙等支援魯肅,雙方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這時,益州北部的漢中之主張魯投降曹操打破了荊州僵局,這個消息對劉備非常不利。因為曹操非張魯可比,當初霍峻僅僅幾百人便在葭萌關抵擋張魯上萬人攻城一年。但面對曹操,劉備不敢掉以輕心,稍有不慎,益州便會被曹操所破。

夷陵之敗,是劉備戰術的失敗,更是其戰略的無奈。

霍峻守城

在這兩難的時刻,劉備非常清楚荊州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與孫權分出勝負,而益州時間越久越是不利。所以在權衡利弊後,決定和孫權請和。雙方重新以湘水為界,即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劉備,史稱湘水劃界。

夷陵之敗,是劉備戰術的失敗,更是其戰略的無奈。

湘水劃界

湘水劃界,孫權奪回荊州三郡,暫時心滿意足。而劉備因益州牽制,不得不放棄荊州一半的土地,心裡自然是不痛快的。

02 孫權第二次出兵荊州,得荊州全境

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一路勢如破竹,將曹仁重重包圍在樊城中,曹操的援軍于禁又被關羽活捉,破城只是時間問題,關羽一時風光無限。

這些孫權都看在眼裡,氣在心上。此時又正值致力維護孫劉聯盟關係的魯肅剛剛去世,新上任的都督呂蒙並不看好孫劉聯盟,認為劉備反覆無常,不可全心對待。同時認為只要東吳全據長江沿線,根本不懼曹操。

令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三國志·呂蒙傳》

於是呂蒙提出了襲取荊州的想法,孫權對於呂蒙的建議還是比較慎重的,並沒有馬上實施。而是拿出了奪取徐州的戰略,但呂蒙以徐州易得不易守的理由說服孫權放棄了這個計劃。

這時,關羽又因糧草不足,擅自收取孫權的湘關米,這是完全不把孫權放在眼裡。孫權又聯想到關羽侮辱自己為兒子向關羽女兒提親的事,於是下定了襲取荊州的決心。

夷陵之敗,是劉備戰術的失敗,更是其戰略的無奈。

呂蒙白衣渡江

孫權第二次出兵荊州,劉備失荊州全境,同時大將關羽也被孫權擒殺,這是劉備伐吳的最直接原因。

03 劉備清楚,孫權對益州早已垂涎已久

孫權早在赤壁之戰後就已經惦記益州了,當時周瑜為孫權提出了“西取蜀後並張魯、結馬超,再從襄陽及漢中進圖北方”的戰略,得到了孫權的讚賞和肯定。

孫權本想利用劉備一起取蜀,但周瑜的戰略構想與諸葛亮為劉備策劃的《隆中對》不謀而合,劉備想著自己取益州,自然是拒絕了孫權的邀請。

在《三國志》中劉備態度還是比較委婉的,只是以新據諸郡,未可興動拒絕了孫權的邀請。

但根據《獻帝春秋》中的記載,劉備的態度就強硬多了。由於周瑜已經病故,孫瑜領命率領水軍屯夏口。劉備不同意孫瑜軍隊從荊州過,並對孫瑜說:"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

同時擺出與孫瑜拼命的架勢,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劉備自住孱陵,他的這波操作可以說將孫瑜的進軍路線封的死死地。

夷陵之敗,是劉備戰術的失敗,更是其戰略的無奈。

孫劉雙方形勢

面對劉備強硬的態度,孫權非常無奈,誰叫荊州借給劉備了,又因此戰略提出者周瑜已去世,目前東吳還沒有人能代替他,所以孫權才不得已暫時放棄了這個計劃。

04 東征孫權,劉備更有群眾基礎

劉備自公元201年依附劉表,在荊州的十幾年裡,還是很受荊州百姓歡迎的,他要在孫權贏得民心前奪回荊州。

劉備依附劉表後,荊州豪傑歸附劉備的人日益增多,多到什麼程度呢?劉表知道後都嫉妒,以此懷疑劉備有異心,並在暗地裡提防著他。

水鏡先生司馬徽在荊州避難多年,劉表曾慕名拜訪,但水鏡先生知劉表性暗,必害善人,於是在和劉表交談時緘口不言,不談論時勢,讓劉表誤認為他只是一般人。但當劉備去拜訪他時,不僅和劉備談論很多,還將龐統及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可見其對劉備的認可。

夷陵之敗,是劉備戰術的失敗,更是其戰略的無奈。

司安徽與劉備

曹操徵荊州,劉琮投降,劉備不得已向江陵撤退,這時荊州官員及百姓跟隨劉備撤退的有十餘萬,每日行軍幾十裡,但面對後面緊追的曹操,劉備並沒有拋棄他們,此舉讓他更受荊州百姓信任。後來曹操赤壁戰敗,劉表的故吏紛紛來投靠劉備。

孫權襲取荊州時,雖然傅士仁、糜芳等投降,但荊州有很多人士如詹晏、陳鳳、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秭歸大姓文布、鄧凱、武陵部從事樊伷等等都進行了抵抗,說明荊州百姓有很大一部分人心中只有劉備。

結語

夷陵之戰劉備雖然敗了,但我們不應以結果而認為他是錯誤的。相對於北伐曹魏,東征孫權更有說服力。

孫權的兩次背盟事件令劉備損失慘重,劉備清楚孫權一直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如果不做個了斷,很難保證孫權不會在自己北伐時再次在背後捅刀子,這樣自己會更加被動了。當諸葛亮去世時,東吳立刻在吳蜀邊境集結大量軍隊,頗有大舉進攻蜀漢的架勢,也說明了劉備伐吳的必要性。

關羽之死為劉備伐吳創造了一個完美的藉口,不僅師讓他出有名而且激勵士氣,所以說小編認為劉備伐吳沒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