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過太空的植物更受歡迎,它們基因突變,年創收2000億元

眾所周知,宇宙環境十分惡劣,不僅存在極低的氣溫,還存在各種各樣的輻射,即使宇航員穿上宇航服待在飛船裡,也多少會受到太空輻射的影響。當然太空輻射也並非只有害處,上個世紀就有科學家發現太空輻射的作用原理,提出了利用太空輻射來引誘植物基因變異的想法。這種想法最終實現了,於是出現了航天育種。


上過太空的植物更受歡迎,它們基因突變,年創收2000億元


根據報道,國內的草業航天育種專題研討會在甘肅蘭州舉行,會議上一種名為“中天一號”的紫花苜蓿種子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根據介紹,這種植物種子已經經過了科研人員長達16年的選育,如今已經通過了全國草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而且試驗結果證明它長出來的苜蓿草質量優、形狀突出。


上過太空的植物更受歡迎,它們基因突變,年創收2000億元


該消息再次引起了公眾對航天育種的關注,許多人想知道航天育種的原理是什麼?我國在這方面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什麼是航天育種?

航天育種,也被稱為“航天育種”,它指的是把植物的種子或者試管種苗,通過高空氣球或者返回式衛星的方法送上太空,接受太空的“洗禮”。所謂的“太空洗禮”,指的是育種樣品經過太空環境的作用後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科學研究發現,太空環境十分複雜,其中存在著高能離子輻射、強磁場、高真空等條件,會導致植物樣品或種子發生基因突變。


上過太空的植物更受歡迎,它們基因突變,年創收2000億元


而基因突變是隨機的,無法朝著人類所希望的方向變化,因此去了太空一圈回來的植物樣品還需要經過一系列選育過程,才能投入商業種植,這就是航天育種的原理。航天育種依賴的是獨特的太空環境,這種環境是地球上任何一個實驗室都模擬不了的。航天育種會使植物樣品擁有高產、早熟、較強的抗病能力等性狀,但同時也會導致成本高、育種週期長等問題。

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進行航天育種

雖然中國的航天發展比美國、蘇聯要晚一些,但是我國的航天育種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第一批被送上太空的種子並不被寄予厚望,那時候的科研人員只希望能在去過太空的種子中發現太空環境所產生的影響。回到地球上的種子經過種植後確實表現出了與普通種子不一樣的地方,比如有的蘿蔔種子能生長出更加茁壯的幼苗,大蒜種子能長出150克重的大蒜。


上過太空的植物更受歡迎,它們基因突變,年創收2000億元


之後我國繼續開展一系列的航天育種實驗,尤其是從1999年神舟一號開始,幾乎每一次飛行都會進行航天育種的實驗。如今20年過去了,我國累計完成了超過5000份的空間搭載誘變實驗。大量上過太空的種子返回地球后經過選育和研究,最終出現了超過200種植物已通過了國家部門和省級部門的審定。

航天育種如今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果?

相信不少朋友小時候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就閱讀過關於太空育種的課文,從中我們瞭解到發生基因突變的農作物會變得異常。經過將近40年的發展,我國的航天育種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根據相關統計顯示,目前航天育種已經在超過240萬公頃土地上展開,促進糧食增產約13億公斤,換算成直接經濟價值已經超過了2000億元。


上過太空的植物更受歡迎,它們基因突變,年創收2000億元


這些數字就是我國航天育種發展的直接體現,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日常生活中我們已經能在一些超市中看到太空椒、太空番茄等食物的售賣,這說明航天育種的一些成果不僅經過了國家和省級的評審,還投入到了商業種植中。當然目前市面上所能看到的航天育種產品還是比較少,這可能與成本高、培育週期長、技術要求高等原因有關。


上過太空的植物更受歡迎,它們基因突變,年創收2000億元


相信不少朋友還是想要嘗試航天育種的產品,希望航天育種能夠給普通百姓帶來更多實惠。

資料來源

環球網 9月3日 《被搭載“上天”的作物種子,發揮了什麼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