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女兒竟勒死了深愛她的母親,心理醫生細說悲劇後面的祕密

15歲女兒竟勒死了深愛她的母親,心理醫生細說悲劇後面的秘密

5月26日,青島發生一起極端事件。15歲的女兒瑤瑤涉嫌在家裡用繩子勒死了45歲的母親張靈,並把張靈的屍體裝在行李箱中,若無其事地相處了兩天,直到張靈的同事發現異常後報警。(相關報道見鏈接)

綜合相關報道,不難發現,張靈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律師,業務能力強,待人熱情善良,曾獲青島市司法行政系統先進個人稱號。同時,她又是一位對女兒傾注了全部心血的母親,早年離異後,獨自撫養女兒,對女兒設定了很高的期望值,每年在女兒身上的花費不下20萬元。而瑤瑤看起來也很優秀,學習成績一直很好,獲得過很多的獎勵證書,還會彈鋼琴、會畫畫。

那麼,看似一位優秀的母親和一位優秀的女兒,為何卻演繹了一出令世人驚悚的人倫悲劇呢?這中間到底有什麼教訓值得所有的家長和孩子吸取呢?

為此,筆者約請心理學專家、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白漢平作了一番分析。


母親的高期望值令女兒心理窒息,分數成為女兒的一把弒母刀


張靈給女兒確定了每次考試‘必須考年級前五,最好前三’的目標,這個目標對女兒產生了什麼正面、負面心理暗示?

張靈的性格及教育理念雖然尚不構成心理病態,但的確存在一定問題。

她對女兒的教育理念、與女兒的相處模式,從正面積極意義上講,是給女兒樹立了嚴格的人生準則和標準,讓女兒更自立更自強,但同時又存在消極負面作用,即她把作為母親的自身價值和女兒的教育成功捆綁在了一起,把所有自己未實現的願望都寄託在女兒身上。

但她沒料到的是,必須做到優秀和完美的高壓,讓女兒產生了極強的被控制感和被壓迫感。

事實也是如此。從已披露的信息看,瑤瑤最近的一次考試排在了全年級十多名,可能放在別的家庭,這應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但在張靈看來,這離她的期望值顯然差得太遠,這個評價標準讓瑤瑤無法忍受,也就變成了瑤瑤弒母的導火索。


張靈對朋友、對客戶都很溫和友好,工作能力很強,業績也很突出,唯獨在女兒面前表現得很強勢,這是一種什麼心理?這與她離異後獨自養育女兒的狀態有關嗎?

這種心理源於她過度的好勝心。她既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社會承認,更渴望通過對孩子的成功塑造,獲得外界對自身的認同。

離異對她採取的教育方法是有一定影響的。有一種社會現象比較普遍:一些父母希望通過對孩子的成功塑造,獲得外界對自身的認同。這就很容易把成年人的價值觀強行灌輸到孩子身上,甚至這種灌輸可能是扭曲的。

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一定要時刻檢討自己的價值觀是否走偏,要格外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笑都很重要,笑是內在心理的一種顯現方式。但瑤瑤平常“很少笑”。這說明她的心理壓力大,父母如何讓笑這種符號長駐孩子臉上?這既需要父母的自我心理調節,也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從心理學上講有什麼簡單可行的辦法?

一個花季少女平常卻很少有笑臉,這本身就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有些女孩子可能在外人面前顯得高冷,但在包括父母、閨蜜等她信任、熟悉的人面前一定是放得開的。顯然,作為母親張靈忽視了瑤瑤的這種心理表現。

因此,家長要注意三點

一是鼓勵孩子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需要和願望;

二是要幫助孩子體會自己的感受,併為實現他們的合理需要和願望提供必要的條件;

三是及時幫助孩子消除負面情緒,引導孩子形成樂觀堅韌的性格,無懼困難與挑戰。


瑤瑤從初中開始‘不聽話’,這應是進入青春叛逆期的反應。而且,媽媽經常在公開場合指責批評她,也增加了她的逆反心理。是這樣吧?

是的。母親在公開場合的指責嚴重挫傷了孩子的自尊自信。

這個問題應特別引起家長們的注意,在我們周圍,很多家長都在犯這種同樣的錯誤。

有的父母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也要求孩子必須做到完美。雖然出發點不錯,但這樣會把自己和孩子搞得都很累,其實,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孩子,父母都要既看到優勢和長處,也要承認缺點和不足。沒有人是完美的,不苛求自己也不逼迫孩子,才能和睦共處、健康成長。


瑤瑤最終殺害了自己的母親,這讓旁人看來是難以置信的。從心理學上分析,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心理上應該是存在一個‘質變’點的,這個‘點’是什麼?如何預防?

這一起案例是一件人間悲劇。原因就在於日積月累的高壓式教導之下,孩子完美的背後是積攢了極其壓抑的情緒,日積月累的情緒“量變”肯定會導致情緒“質變”,當情緒承受不住壓力,卻又恰恰出現一個引爆點時,最終就會釀成聳人聽聞的悲劇。

這既是一個個體、一個家庭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我們身邊有很多類似的事例,只不過“井噴”的方式、程度不同而已。

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父母、每一個孩子進行反思反省的。

至少通過這個案件,廣大的父母們要深刻認識到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孩子的身心健康,引導孩子全面健康地發展。考試分數很重要,但分數絕不是生活的全部。


單親家庭的孩子心理負擔更重,離異父母不可把自己的錯轉嫁到孩子身上


我注意到這起悲劇發生在一個單親家庭。單親家庭對孩子的成長負面影響更大嗎?離異父母如何對待處於中學階段的孩子?在心理上要特別注意哪些問題?

中學生處在人格形成的青春期,他們很敏感、很脆弱,父母的離異對他們的影響會更大。

很多孩子因父母離異容易產生被忽視、被拋棄的情緒,而且在人際交往中產生自卑心理。

因此,單親父母首先應該自我調整、控制因離婚帶來的負面情緒。

很多離異父母尤其是女性很容易產生遇人不淑、自怨自艾的情緒,並把這種負面情緒傳染、轉嫁給孩子。其實,婚姻關係不良甚至破裂,父母要看到雙方都有責任,必須理性對待,不要把所有的責任都歸結於對方,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責對方,也不要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施以高壓。

其次,離異父母要主動與孩子交心,做好心理疏導。

父母離婚,影響最大的當然是孩子,但是也不要低估孩子的承受能力。要明確告知孩子並讓孩子切身體會到父母對他(她)的關愛不會因婚姻變化而改變,緩解和消除孩子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避免孤獨感。


有一種觀點:有子女的夫妻最好不要選擇離異,因為離異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太大。您以為呢?如果離異對孩子的傷害的確存在,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如果婚姻實在無法維持,選擇離婚對於孩子而言未必是最壞的結果。

我個人認為,每個人的家庭環境是不一樣的,如果非要得到單親家庭比完整家庭有很大的問題的結論,我個人覺得這對離異家庭的孩子不公平,對離異家庭的父母也帶來了巨大壓力。

離婚只是家庭關係的改變,是兩個成年人為自己親密關係做選擇、為自己未來負責的事情。即使離婚了,父母如果能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對孩子負責,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和愛護,也會比貌似完整實則不睦的家庭更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但是,對完整家庭和離異家庭的對比研究表明,離異家庭的孩子確實需要被更多地關注同,這主要就是體現在心理疏導。


這個媽媽本來有一手好牌,卻打得稀亂。從心理學上講,張靈最大的錯是什麼?

張靈過於強勢,好勝心強,且有極強的控制慾和得失心,她把孩子當成了沒有生命和個性的作品看待,忽視了孩子的心理成長與自我意識。

比如,她不讓孩子與父親見面,人為地割裂了父女關係,這肯定是不對的。要知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親、母親具有不同的角色意義,這種意義不能因為父母離異而改變、缺失,否則,對孩子的心理發育是有害的。


作為心理醫生,您認為家長們應從這個案例中吸取什麼教訓?同時,給孩子們什麼提醒?

家長一定要注意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儘量以平和、平等的心態,建立最合適的深入高效的溝通方式。

同時,家長要格外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幫助孩子緩解異常情緒,尤為重要的是,需要將孩子視為獨立個體去尊重,切忌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孩子身上。

還需要再強調一下:對中學生而言,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分數不是唯一的考核指標,所以,切不可苛求分數。與其看分數多少,不如看是否進步。

就孩子而言,希望孩子們能信任父母,主動與父母溝通,敞開心扉,因為父母一定是最值得是信賴、依靠的人。

最後一點提醒是,無論父母還是孩子,如果相互溝通不暢,不要讓矛盾淤積,應主動尋求專業人士進行輔助和疏導。

15歲女兒竟勒死了深愛她的母親,心理醫生細說悲劇後面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