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哭,大人就沒轍了:立刻停止,否則孩子更暴力!

哭是孩子一出生就會使用的表達情緒、需求的方法。

孩子還是新生兒的時候,就用哭的方式告訴大人,他餓了、渴了、尿了、拉了、想抱抱了。

哭也是人類發洩情緒的一種方式,可以讓人平復內心的悲傷。

可是哭的多了,竟就成了武器,豆豆就是這樣一個把哭當成了武器的孩子。

孩子一哭,大人就沒轍了:立刻停止,否則孩子更暴力!

她媽媽說,豆豆一哭就聲音特別大,還伴隨著打滾、踢腿,而且一哭就二三十分鐘,雖然已經五六歲了,還沒事就用大哭來表達自己的抗議,但凡達不到目的,就哭鬧不止,直到爸爸媽媽妥協為止。

豆豆媽意識到自己被孩子的哭威脅,也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繼續妥協下去了,決定不再因豆豆的哭而妥協。

可是沒想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豆豆愈演愈烈,竟然哭了四十分鐘,眼看著嗓子越來越啞,小臉憋通紅,就是不停止哭鬧,豆豆媽擔心孩子哭壞了,也擔心哭得太厲害,孩子晚上睡覺做惡夢,最終還是放棄了掙扎,又一次妥協在了豆豆的哭聲下。

面對這種局面,豆媽該怎麼辦呢?

孩子是非常聰明的實驗員,豆豆發現了只要自己哭,媽媽就會同意自己的要求,如果還沒同意,那一定是哭得還不夠,還得再哭,可以說豆豆已經用數千次的親身經歷得出了這個定理。

並且每一次豆豆的成功都在再一次地確定了這個定理的有效性,加強了豆豆內心的信念!

既然這個定理這麼有用,屢試不爽,為什麼不多次使用呢?

所以對於豆豆來說,他絕對不會放棄哭這個武器,除非這個定理出現了問題。

而豆豆媽如果想要讓這個定理不成立,唯一的方式,就是用多次的實踐向豆豆證明,哭不再等於媽媽的妥協。也就是說,無論豆豆怎麼哭,媽媽都不妥協。

很多家長會說,在豆豆哭40分鐘那一次,真的非常可惜,如果豆豆媽媽再堅持一會兒,也許豆豆自己就不哭了。

這和網絡上流傳的“哭聲免疫法”很像,這種方法以行為主義為理論依據,就是無論孩子怎麼哭,我們都不理踩,任由孩子哭下去,直到他自己哭累了,他也就不哭了。

孩子通過自己的多次實驗後,發現哭是沒有用的,就會很少哭。

這種方法本身所能取得的結果:孩子不再哭,這個結果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哭聲免疫法卻可能給孩子帶來極大的負作用。

哭是人和某些動物在哀傷時的一種正常反應,當我們哀傷時,往往會得到同伴的包容、關懷、同情,哀傷本身也在釋放一種信號就是“我已經很難過、很慘了”。

因此即便是哀傷者的敵人,也會在這時候一定程度上減少對他的攻擊。

哀傷者也可以在這個時候舔舐傷口,恢復身心。

假如我們無論怎麼哭都沒有人理踩,沒有人關懷,那麼哀傷時的所有痛苦都需要自己療愈,既感受不到別人的關愛,也很難看到希望。

因此哭聲免疫法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會對自己和他人更冷漠,情緒管理能力混亂。

因此豆豆媽媽放任孩子哭到40分鐘的做法並不對。

豆豆媽媽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安撫豆豆傷心的情緒,但是不同意豆豆的要求。

她可以選擇抱著豆豆,看著豆豆的眼睛,表達自己的心疼,跟豆豆說:“寶貝,媽媽知道,你很傷心,你現在特別難受,因為你很想要那個玩具,媽媽也很喜歡那個玩具,只是我確實不能再給你買它了。”

孩子一哭,大人就沒轍了:立刻停止,否則孩子更暴力!

用更簡單的詞語來描述上面的這段話就是:“寶貝,媽媽很愛你,但是答案是不!”

對孩子哭鬧的情緒,我們同情、理解、關懷,但是原則無法妥協。

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需要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可以默默陪伴著孩子,一言不發,也可以跟孩子共情,但是千萬不能對孩子的情緒無動於衷,甚至漠視!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告訴孩子一個事實,那就是發怒、哭泣是交流的一種形態,而且不使用發怒、哭泣這種方式也可以交流。

我們即使有怒氣,也可以進行溝通以及取得別人的認同。

如果孩子能明白這一點,自然怒氣就會少很多。

不是不能發怒,人是可以生氣,也可以發怒,可以哭,可以難過的,但是我們沒有必要依賴發怒這一工具。

我們有語言,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要相信語言的力量,它比怒氣更有邏輯性。

豆豆媽一直訓練豆豆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所需,用合理的方式取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樣的訓練從孩子會講話時,就可以進行了,每次豆豆哭或者打算髮火時,除了安撫孩子的情緒外,豆豆媽還讓豆豆用一句話表達自己的需要。

比如,豆豆媽媽每次與豆豆玩遊戲的時候,豆豆都特別不喜歡被束縛住,豆豆一旦被束縛,就小臉變天開始哭,媽媽就會告訴他:‘你大聲說出“媽媽請鬆開”,媽媽就不抱你了!’等豆豆再大一點,媽媽會跟豆豆說:“用一句話,說出你想要媽媽做的事情。”

豆豆就會主動用一句話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媽媽,你溫柔一點,你對我發脾氣了”,“媽媽,你抱抱我”,“媽媽,請放下我的東西”,“請不要動我的車”……

這些看似簡單的話,卻能幫助孩子用直接的方式去獲得自己要的東西,而不是用情緒表達自己的需求。

既減少了父母的猜測,也讓孩子更明白如何與人溝通方能成功。

很多成人喜歡把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隱藏起來,讓他人去猜,或者用情緒表達。

如果猜中了,自己固然高興,如果猜不中,則又氣又惱,可以說是徒增煩惱。

孩子一哭,大人就沒轍了:立刻停止,否則孩子更暴力!

與其如此,還不如直白地表達自己希望對方做的事情。

因此,鍛鍊孩子用一句話表達自己的需要,不僅能減少孩子的情緒發洩,也能讓孩子在長大以後有良好的溝通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