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高銷量外賣店是如何慢慢消失?

不知道你是否有觀察到,有些高銷量的外賣店鋪,上一次你看到的時候還是月銷7000+,過幾個月你看到的時候就已經降到2000+單了,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這些老用戶被轉移了。

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個原理:“轉移概率”

什麼叫轉移概率?

假設:

在同一商圈有A飯店和B飯店是同類競對。兩個店內產品大部分都是一樣的,不同的地方是:B比A的種類更多樣,口味穩定。

A的顧客,消費一次後,有70%的人會繼續選擇該店,有30%會選擇去B店;

B店的顧客,在消費一次後,有90%的人會繼續選擇該店,有10%會選擇去A店。

假如一開始的時候,A和B的顧客是一樣多的,例如都是500個,請問經過一段時間後,兩家的顧客分別是多少?

答案是:A店有250個顧客,B店有750個顧客。

我們變換一下條件。假如一開始的時候,這條街只有A店,1000個顧客全是A的。而B剛剛開張,1個顧客都沒有。請問經過一段時間後,兩家的顧客分別是多少?

答案還是:A店有250個顧客,B店有750個顧客。

那些高銷量外賣店是如何慢慢消失?

(圖和理論參考自公眾號:孤獨大腦,老喻在加的原創文章《錢追人容易,人追錢難》)

只要這個轉移的概率不變,最後經過一段時間,這個顧客比例最終是恆定的。也就是你的店鋪復購率越高,轉移率越低,最終你會保持更多的用戶。

相反,如果你不能做好復購,每天來你店裡的用戶都在不斷流失,區域內用戶數量就那麼多,吸引新客的能力再強,也有耗完的那一天。

那些對“保持品質”這件事嗤之以鼻的外賣商家,說到底還是店開的不夠久。

事實上,市場上沒有“顧客忠誠度”這一回事的。

顧客只會根據最近一次的消費印象來決定下一次是否重複消費。只要某一次的消費體驗不好,或者其它商家提供了更好的產品體驗,用戶馬上就會掉頭去選擇其它的店鋪。說白了,用戶經常來你的店裡下單,可不是因為對品牌產生了什麼感情,而是因為你目前值得並且沒有更好的選擇。

所以,想要長久的保持高銷量,在餐飲行業還是要回歸本質:保證出品質量。

之前我們公司有一個客戶屬於大酒店類型的,我們給店鋪設計的運營方案是中高端路線。外賣雖然定價高,優惠低,但是出菜的口味好、份量大,而且菜品種類多有特色,幾個人拼單點餐的話價格不高,多次復購菜品也不會重複。

這個菜品出品有多好呢,就拿簡單的米飯來說,雖然用戶前端看上去平平無奇,收到後卻是這樣的:

那些高銷量外賣店是如何慢慢消失?

可以說,僅米飯的這個操作就拉了無數好感,那時候這個店的好評率很高。眼看著這個大酒店從新店變成月銷2100+的高銷量外賣店,而且美團顯示的客單價在50以上。我們公司同事也是回購無數。如果這個勢頭保持下去,估計疫情後銷量應該會更上一層樓。

不過,後來因為商家自己的後廚管理、店內人員流失,後面對外賣業務的出品沒有開始時那麼嚴格了。所有葷菜的肉類都明顯減少,米飯變成了普通的米飯,口味經常會太鹹或者太淡。後臺收到的差評是好評的兩倍,評分從4.6跌到4.1。

那些高銷量外賣店是如何慢慢消失?

如今這個店鋪積累了大量的差評,商圈內也得罪了太多的客戶,在這麼多優質商家的區域內,店鋪想回到以前的銷量,應該說難度非常大。

除了出品不穩定以外,商家粗暴漲價也是單量下滑的重要原因。單量下滑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你的店內用戶結構正在改變。

再跟大家說一個真實的案例,我們有一個做東北菜的商家,因為今年疫情嚴重堂食生意幾乎沒有了,所以過於急切的想在外賣這塊把利潤彌補過來。覺得我們的定價偏低,在沒有跟我們商量的情況下,就把原本5檔的滿減活動刪減成3檔,並且把大部分商品都進行了提價。

但沒想到,最後不僅單量下滑,客單價也降低了十幾塊錢。因為正是老闆的提價,店內第一檔滿減23減8,原本需要一份主食加一份小食才能湊夠,漲價後一個單品(比如:韭菜盒子)就可以享受滿減或者達到起送價了。

大家都知道第一檔滿減為了吸引消費者活動比較大,如果一個單品剛好就能湊夠滿減的話,那麼這個訂單商家收到的金額不會超過10元。這樣的

小額訂單一多,客單價、利潤自然就少了,系統也會根據大數據算法把你的店推送給那些愛佔便宜的“垃圾”用戶。

同時,已經習慣過去價格的優質老客也因為定價的上漲不滿,而轉移目標尋找新的店家。店鋪短時間老客流失嚴重,必然導致店內的銷量、進店&下單轉化率都開始下滑。銷量當然也再難恢復。

其實縱觀所有能夠屹立不倒的高銷量外賣店鋪,一方面要保持其曝光量足夠不斷吸引新用戶進店,另一方面留存用戶多進行復購更是至關重要的。

關於2020年美團、餓了麼平臺最新的排名規則,如何快速提高單量等外賣運營技巧,最新最全的乾貨文章盡在公眾號:外賣玩家,回覆“頭條”獲得獨家外賣操作指南。讓我們共度難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