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一場漂亮的反“絞殺戰”-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志願軍一場漂亮的反“絞殺戰”

志願軍高炮部隊保護鐵路運輸線

  反“絞殺戰”,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軍民協同下,於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為粉碎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以下以“美軍”指代)以摧毀朝鮮北方鐵路系統為主要目標的“絞殺戰”(又稱“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保障交通運輸而進行的鬥爭。反“絞殺戰”分3個階段:抗擊洪水災害的同時展開反“絞殺戰”(1951年8月),全面展開反“絞殺戰”(1951年9月至12月),徹底粉碎“絞殺戰”(1952年1月至6月)。美軍“絞殺戰”有兩個主要特徵:一是空襲有重點,二是空襲重點有變化。志願軍針對這些特徵並結合自身實際,推行貫穿鬥爭全程的正確行動原則,取得反“絞殺戰”鬥爭的勝利。

  集中兵力,重點防護。在志願軍反“絞殺戰”鬥爭第一階段,美軍重點轟炸朝鮮北部鐵路線即滿浦線(滿浦至順川)的價川至順川段,京義線(今首爾至新義州)的定州至宣川段、黃州至黑橋段。在第二階段,又將空中轟炸、封鎖的重點轉向位於清川江以南、平壤以北的新安州、價川、西浦鐵路“三角地區”。到第三階段,則將定點封鎖改為機動重點突擊,主要轟炸鐵路線兩端,封鎖物資運輸通道。

  志願軍針對美軍轟炸情況,集中兵力防護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區段線路和運輸設施。其中,高炮部隊第一階段重點防護被敵機轟炸的主要鐵路線和橋樑,第二階段重點防護鐵路幹線尤其是“三角地區”鐵路線,第三階段重點防護車站、橋樑、兵站、倉庫等重要設施。空軍部隊在第二階段參戰後,重點防護平壤以北主要交通線,第三階段重點防護清川江以北的運輸線。鐵道搶修部隊第一階段重點搶修大同江、清川江、沸流江上被破壞的鐵路橋樑和重點區段線路,第二階段重點搶修“三角地區”鐵路及東、西清川江和東大同江3座橋樑,第三階段重點搶修重要橋樑、車站和地段。鐵道運輸部隊第一階段重點是“搶橋”運輸,第二階段則變為“搶咽喉地區”運輸。

  集中兵力、重點防護,是志願軍各部隊在反“絞殺戰”期間普遍遵循的行動準則,在一定時間、空間內最大限度發揮了戰鬥力,使行動更具針對性,從而達成目的。例如,志願軍將高炮部隊重點部署在鐵路沿線之後,美軍執行“絞殺戰”任務的飛機被擊落、擊傷的數量明顯增加,特別是其艦載航空兵因懼怕新成川至高原鐵路沿線的高炮力量,將該地區稱為“死亡之谷”,拒絕轟炸這一地區內鐵路。

  因敵定策,策略制勝。志願軍的作戰方針根據戰況變化而變化,而且各軍兵種各有不同。空軍第二階段採取“輪番作戰”的方針,並隨戰況發展略有微調:開始僅在空軍第3、4師之間輪換作戰,隨後採取以老帶新的方式,即由已參戰的部隊帶領新部隊輪換作戰,一般每個輪換間隔有2個至3個師作戰,每個師作戰2個至3個月即進行輪換。高炮部隊第二階段實行“集中兵力、重點保衛”的作戰方針,到第三階段採取“重點保衛、高度機動”的作戰方針。鐵道搶修部隊第三階段採取“以集中對集中,以機動對機動”的方針。

  志願軍參與反“絞殺戰”的各部隊普遍遵循作戰方針因軍兵種而異、因敵情而變的原則,保證行動的科學性與針對性,為最終贏得勝利創造條件。例如,志願軍空軍在鬥爭第二階段正是採取輪番作戰的方針,使部隊不斷積累作戰經驗、新部隊得到鍛鍊,先後有5個殲擊機師參戰,擊落美機72架、擊傷25架,我方損失戰機44架、被擊傷16架,以弱勝強,取得優異戰績。

  統一部署,協同行動。一方面是鬥爭力量的協同,即軍民一體,諸軍兵種的協同。志願軍的反“絞殺戰”鬥爭,從整個過程看,是在空軍、高炮部隊、鐵道兵部隊、工程兵部隊、汽車兵部隊、後方作戰部隊、廣大民工和朝鮮人民群眾的參與下展開的,這是宏觀上的力量協同。在具體戰鬥中,部分軍兵種之間的協同最為普遍,有的是高炮部隊、空軍部隊與鐵道兵部隊協同,有的是高炮部隊、探照燈部隊、空軍部隊之間協同等等。例如,1952年4月21日,在安州地區,志願軍探照燈部隊與高炮部隊協同作戰,擊落1架B-29型轟炸機,使美空軍放棄對該地的空襲。

  另一方面是鬥爭內容的協同,即防空、搶修、搶運一體推進。高炮部隊按照統一部署,在敵機封鎖的重要路段打擊敵機,降低敵空襲命中率。搶修部隊在高炮部隊的掩護下,爭分奪秒地搶修,為突擊運輸創造條件。運輸部隊在高炮部隊掩護下,充分利用已搶修路段採取戰時運輸手段,突擊搶運。鬥爭力量、鬥爭內容的協同,可以實現優勢互補、揚長避短,整體上增強作戰力量和行動有效性,從而達成制勝目的。

  總之,志願軍採用以上策略,對反“絞殺戰”鬥爭實現了整體有效的指導,進而凝聚作戰力量,使作戰行動始終保持在正確、科學的軌道上,最終克敵制勝。可以說,策略制勝、因敵定策是志願軍反“絞殺戰”鬥爭取得勝利的重要方式。(張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