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愛老,托起幸福夕陽紅

敬老、愛老,托起幸福夕陽紅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古語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弘揚孝老敬老的社會風尚,離不開“家風”建設,需要我們身體力行傳播愛老、助老正能量。如今的年邁老者,也曾是意氣風發的奮進青年,當年他們壯志凌雲,在各自崗位上勤勤懇懇、默默奮鬥,用奉獻的家國情懷、踏實的工作態度、過硬的技術專長,成為一代代國家棟梁,為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崛起奉獻青春和熱血。可以說,沒有老一輩的辛勤付出,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現在,他們漸漸老去,成為需要全社會去照顧、去關愛的一輩人。

安度晚年老有所養

養老,一直觸動著人們的神經,如何養老,選擇怎樣的養老方式等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熱點。

我省於2009年步入老齡化社會,至今已十年之久。截至2018年底,全省60歲以上老年人72.69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2.05% 。呈現四大顯著特點,起步晚、進程快,老年人口地區分佈不均衡,未富先老,少子高齡化顯著。而西寧市有60歲以上老年人口38.9萬人,佔全省老年人口數50% ,老齡化趨勢明顯及農村老年人和貧困老年人較多,老年人飲食問題引起政府的關注。

2019年,為解決老年人吃飯難的問題,提升老年人家門口助餐送餐配餐服務質量和水平,西寧市開始建設愛老幸福食堂。 “愛老幸福食堂”作為一項持續完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重點民生工程,通過設立中央廚房、幸福食堂、幸福餐桌,打通老年人就餐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自己做一次飯要弄半天,還要經常吃剩菜。現在有這樣實惠的營養餐就方便多了。”近日,記者來到位於西寧市城中區逯家寨“愛老幸福食堂中央廚房”,遇到家住城中區南川西路街道72歲的張大爺前來就餐,他告訴記者,老伴去年去世了,平時孩子們都不在家。

他自己買菜做飯很麻煩,要麼做多了浪費,要麼總是要吃剩菜,所以平時他寧願出去吃盒飯。 “現在好了,我們有了專門的地方吃飯,乾淨又衛生,而且品質還有保證……”

午間時分,記者看到,這家最新修建的面積約1500平方米的愛老食堂十分熱鬧,趕來嚐鮮的老年人接近150多人。

“ 10塊錢就能吃到一頓豐盛、熱乎的飯,還可以提前下單,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等待著開飯的魏大爺說: “我是這裡的常客了,平時一人獨居,經常在外面飯館吃飯,但畢竟那些飯菜油大料重,常吃了會膩口味,而在這裡吃飯,味道跟家裡做的一樣,又好又衛生,價格又便宜,吃了腸胃也舒服。謝謝政府想著我們老年人,幸福食堂讓我們真正感到了幸福……”

而離西寧90公里的海晏縣民政社會福利中心,是全省首個牧區縣集敬老、養老、兒童福利、殘疾人康復託養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社會福利機構,能滿足特殊困難群體基本生活需求。

9月22日,記者在海晏縣民政社會福利中心看到,內部設居住室、灶房、餐廳、醫療室、健身房、閱覽室、洗浴房、衛生間、工作室等設施。

早飯過後, 63歲的楊玉英和丈夫馬貴章在福利中心裡休息,他們一位是社會老人,一位是五保老人,在社會福利中心結緣後,變成了一家人。

走進楊玉英的“家中”,內部乾淨整齊,有獨立的衛生間,並配有智能呼叫系統等。 “我來福利中心有4年了,老伴兒來這裡快9年了,在這裡有專職人員照顧我們,吃喝都不愁。”楊玉英笑著拍拍被褥說,連被罩、床單都是3天一換,有專人清洗。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心照顧…… ”

工作人員介紹, “這裡整合了殘疾人康復託養、敬老、養老、流浪乞討救助站四大功能,目前福利中心居住著特困集中供養老人、殘疾託養老人和社會老人,一共有43人。”十八大以來,我省先後出臺了30多個有關養老機構管理、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政府購買養老服務、農牧區代養服務、醫養融合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構架起了養老服務事業的“四梁八柱”。養老機構和服務設施覆蓋率逐年提高,截至目前,全省在建和建成各類養老設施總數為2152個,各類養老服務床位25024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33張。

安度晚年老有所醫

隨著社會的發展,老齡化現象越來越突出,老年人的醫療和護理需求在新形勢下尤為顯得緊迫和重要,怎樣讓失能、弱能老人在享受養老服務的同時,就近、便利享受醫療保健,讓他們能夠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西寧市率先推進“醫養結合”,將現代醫療服務技術與養老保障模式有效結合,實現了“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養老保障模式創新。

“肩疼嗎?” “我就是頸肩不好”……在西寧香格里拉社區的康復間裡,青海恆生長者照護服務中心專業按摩師正在為老人們做康復按摩。房間盡頭的精神壓力調節床上也有老人正在治療。

為滿足老年人就近看病康復的需求,西寧市探索推出社區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社區護理站的社區“雙證雙營”服務模式,打通了社區醫養結合最後“一公里”。由政府掏錢購買醫療康復,這讓何其昌老人在親戚朋友面前讚不絕口, “這個中心對我們老年人相當好,來中心後就開始給我做理療、烤電、按摩,一個禮拜三次到四次,最主要的是來這裡一分錢都不要,還照顧得特別好。”

與何其昌老人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83歲的吳文秀老人,在變天的時候,吳文秀的關節處總是不舒服。不久前,吳文秀在南門體育場鍛鍊時,看到了新啟用的西寧市老年活動中心,走進了解後得知裡面能夠為老人提供專業的康復理療服務,還請來了專業康復理療人員為老年人提供養生、康復、心理撫慰等服務。自此以後,吳文秀便會每週在這裡的養生館裡預約按摩, “我享受到的是老年人的特享待遇。”吳文秀邊做按摩,邊笑著說。

“老人在這裡得到的不僅是生活上的照顧,而且能夠得到定期的醫療檢查,生病了也可以得到及時救治,並有專業的護理人員進行照顧,對老人進行康復評估和訓練,實現了養老與醫療的融合共贏。”該中心工作人員說。

在城北區有一個集“醫、養、康、護”為一體的養老機構,是青海省養老示範基地,是省民政廳、市民政局、城北區民政局等主導建設的公益性、福利性政府項目。

走進城北區和睦康養園,寬敞的院子,優美的綠化環境,園林式的設計風格讓人恍如走進了一座大花園。除了優美的環境,這裡專業的醫護條件更是讓眾多老人及家屬心動。

一年前, 76歲的老人劉川突發腦溢血,導致半身不遂,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能坐輪椅出行。更加不幸的是,由於摔倒在地,胳膊被摔骨折了。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老人的病情需要長期護理,兒女們只好輪番來照料他。可是因為工作太忙,兒女們也無法隨時陪伴在老人身邊。

找一個能悉心照料,並能接受專業訓練的康復場所是當務之急。費了不少功夫,兒女們得知城北區有個“醫養結合”的和睦康養園,於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就將老人送到了康養園,沒想到短短几周的時間,在護理人員全天候的照料下,老人慢慢能活動了,老人的胳膊能抬起來了,護理人員每天堅持給老人做康復訓練,現在老人能自己吃飯了。

當問及老人是否適應現在的生活時,劉川老人笑著告訴記者,在這裡,他住得很安心。 “人老了,各種各樣的毛病就找上了門,孩子們將我送到這兒時,我當時心裡也有一道坎,害怕孤單也擔心自己的身體,每天光知道在床上躺著,連飯也不想吃,心情非常鬱悶。

這時,護理人員的精心照料打動了我,他們輪番陪在我身邊,陪我聊天……不厭其煩地帶著我做各種康復訓練。你看看,現在我這隻手都能活動了,心情也敞亮多了,還交了一些朋友,康復養生交友幾不誤。”談起在康養園的日子,劉川感到很滿足。

敬老、愛老,托起幸福夕陽紅
敬老、愛老,托起幸福夕陽紅

安度晚年老有所樂

“最美不過夕陽紅”是一幅幅真實的畫面。老年秧歌隊、夕陽紅藝術團、老年曲藝團……從社區到廣場、從城市到鄉村,西寧市群眾性老年文化活動別開生面、精彩紛呈,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處處洋溢著激情與活力、快樂與溫馨。

“我們團隊有20人,都是退休的老年人,以前我們在公園廣場跳舞,一直期望有這樣的場所,現在都很珍惜這個舞蹈教室,它讓我們的老年退休生活更加有味道。”正在通海路街道文成路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內的舞蹈室裡排練節目的練永紅老人告訴記者。

“我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參加社區組織的活動,手工編織、爬山、合唱、跳舞我都參加著呢!社區的活動相當豐富,有啥活動都會及時通知大家。來到社區後,大家能夠一起學習、交流,互相幫助,不僅學到了很多東西,還交到了很多朋友,每一天都過得充實快樂,經常參加這些活動,身體鍛鍊好了,心態也感覺年輕了,多有意義的事兒啊!”南山西社區的居民王萬珍興奮地說。

敬老、愛老,托起幸福夕陽紅

不僅如此,西寧市還通過新建、改建和整合等途徑,增加老年活動設施和場所;繼續推動各級各類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 、體育館等公共服務設施和資源,向老年人免費或優惠開放;加強老年大學硬件和網絡建設,不斷擴大老年教育覆蓋面;積極創作老年人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增加老年公共文化產品供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發展老年文體教育事業;根據實際開展全市性及地方性老年體育運動會和老年文藝演出活動,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處長王軍說, “我省每年為近32萬名70歲以上老年人發放高齡補貼超4億元。下撥政府購買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補貼資金678萬元,截至8月底累計為全省43.8萬人(含特困老年人77417人)提供109.5億元的意外風險保障。同時,進一步完善農村老年人關愛體系,全面摸排全省留守老年人基礎信息數據,推進獨居、空巢、留守、失能和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老年人定期巡訪工作,開展精準關愛服務,目前,納入系統監管的留守老人近4000人。”

“咱們趕上了好日子啦!”鍋碗交錯間, 30多名老人暢談著生活的喜人變化— —自從村裡有了“老年之家”,他們每天上午忙完家裡的活兒,總會來到這裡,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飯,大家在一起還能聊聊天、打打牌、下下象棋、跳跳秧歌,老人們的心裡別提多美了。

這是西寧市湟中區多巴鎮年家莊村的一箇中午的日常。

年家莊村屬淺山地區,耕作土地多為旱地。全村共有2個自然村, 2019年末,共有常住人口174戶641人,其中,全村60週歲及以上人口115人。村“老年之家”於2017年3月開始建設,於2018年8月投入運行。 “老年之家”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它以老有所樂、空巢變暖巢的特點,托起了養老幸福夢,助推精準扶貧。

年家莊村“老年之家”的建成運行,不僅讓村裡的老年人吃上飯、休息娛樂,而且還通過設立“老年協會” “文藝隊” “愛心超市”等載體,讓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老年協會”是由村“兩委”發起成立的,老人們自發成立了曲藝隊、歌舞隊等演出小分隊,在春節、三八婦女節、重陽節等重點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和“好婆婆好媳婦”評選表彰活動,進一步豐富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營造了孝老愛老敬老的濃厚社會氛圍。

同時,老年協會部分成員發揮自身在村裡閱歷廣威望高的優勢,積極參與村移風易俗工作,建言獻策村級事務,努力彰顯了新時代新農村群眾的精神面貌。

“在今後的工作中,年家莊村將持續秉承敬老、愛老、孝老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積極致力於解決老年人的後顧之憂,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補齊民生短板,推動村級事業高質量發展。”年家莊村第一書記羅永東話語鏗鏘。

老年健康知識

老年人要正確認識衰老,樹立積極的老齡觀,通過科學、權威的渠道獲取健康知識和技能,慎重選用保健品和家用醫療器械。同時,要不斷強化自我保健意識,學習自我監護知識,掌握自我管理技能,早期發現和規範治療疾病,對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的照護負擔具有重要意義。

●合理膳食,均衡營養。老年人飲食要定時、定量,每日食物品種應包含糧穀類、雜豆類及薯類(粗細搭配),動物性食物,蔬菜、水果,奶類及奶製品,以及堅果類等,控制烹調油和食鹽攝入量。建議老年人三餐兩點,一日三餐能量分配為早餐約30% ,午餐約40% ,晚餐約30% ,上下午各加一次零食或水果。

●適度運動,循序漸進。老年人最好根據自身情況和愛好選擇輕中度運動項目,如快走、慢跑、游泳、舞蹈、太極拳等。上午10 ~ 11時和下午3 ~ 5時為最佳運動時間,每次運動時間30 ~ 60分鐘為宜。

●及早戒菸,限量飲酒。戒菸越早越好。如飲酒,應當限量,避免飲用45度以上烈性酒,切忌酗酒。

●保持良好睡眠。每天最好午休1小時左右。

如果長期入睡困難或有嚴重的打鼾並呼吸暫停者,應當及時就醫。

●定期自我監測血壓。測前應當休息5分鐘,避免情緒激動、勞累、吸菸、憋尿。每次測量兩遍,間隔1分鐘,取兩次的平均值。高血壓患者每天至少自測血壓3次(早、中、晚各1次)。警惕血壓晨峰現象,防止心肌梗死和腦卒中;同時應當避免血壓過低,特別是由於用藥不當所致的低血壓。

●定期監測血糖。老年人應該每1 ~ 2個月監測血糖一次,不僅要監測空腹血糖,還要監測餐後2小時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穩定時,每週至少監測1 ~2次血糖。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老年人應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如控制油脂、鹽分的過量攝入,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睡眠,定期體檢,及早發現冠心病和腦卒中的早期症狀,及時治療。

●關注腦卒中早期症狀,及早送醫。一旦發覺老年人突然出現一側面部或肢體無力或麻木,偏盲,語言不利,眩暈伴噁心、嘔吐,複視等症狀,必須撥打“ 120 ”,緊急送到有條件的醫院救治。

●重視視聽功能下降。避免隨便挖耳;少喝濃茶、咖啡;嚴格掌握應用耳毒性藥物(如慶大黴素、鏈黴素等)的適應證;力求相對安靜的生活環境。定期檢查視力,發現視力下降及時就診。

●重視口腔保健。堅持飯後漱口、早晚刷牙,合理使用牙線或牙籤;每隔半年進行1次口腔檢查,及時修補齲齒孔洞;及時鑲補缺失牙齒,儘早恢復咀嚼功能。

●預防跌倒。老年人90%以上的骨折由跌倒引起。平時應當保持適度運動,佩戴適當的眼鏡以改善視力,避免單獨外出和擁擠環境,室內規則擺放物品,增加照明,保持地面乾燥及平整。

●預防骨關節疾病和預防骨質疏鬆症。注意膝關節保暖,避免過量體育鍛煉,儘量少下樓梯,控制體重以減輕下肢關節壓力。增加日曬時間。提倡富含鈣、低鹽和適量蛋白質的均衡飲食,通過步行或跑步等適度運動提高骨強度。

●預防壓力性尿失禁。注意改變使腹壓增高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如長期站立、蹲位、負重、長期慢性咳嗽、便秘等。

●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發展。阿爾茨海默病多數起病於65歲以後,主要表現為持續進行性的記憶、語言、視空間障礙及人格改變等。老年人一旦出現記憶力明顯下降、近事遺忘突出等早期症狀,要及早就診,預防或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發展。

●合理用藥。用藥需嚴格遵守醫囑,掌握適應證、禁忌證,避免重複用藥、多重用藥。不濫用抗生素、鎮靜睡眠藥、麻醉藥、消炎止痛藥、抗心律失常藥、強心藥等。不輕易採用“秘方”、 “偏方”、 “驗方”、 “新藥”、 “洋藥”等。

●定期體檢。老年人積極參與由政府和大型醫院等組織的普查,高度重視異常腫塊、腸腔出血、體重減輕等癌症早期危險信號,一旦發現異常應當去腫瘤專科醫院就診。早發現、早干預慢性疾病,採取有效干預措施,降低疾病風險。保存完整病歷資料。

●外出隨身攜帶健康應急卡。卡上註明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單位、家屬聯繫方式等基本信息,患有哪些疾病,可能會發生何種情況及就地進行簡單急救要點,必要時註明請求聯繫車輛、護送醫院等事項。

(省衛生健康委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