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清代古堡,訴說海絲商貿盛況

N海都記者 楊江參 文/圖

矗立於德化三班鎮三班村的大興堡,是一座由海上絲綢之路造就的獨特古堡,於2018年9月被列為第九批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堡建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前日,記者探訪古堡時,正好遇見正在搬家的鄭氏族人鄭勝利。作為最後居住在古堡裡的人家,他們一家搬走後古堡就沒人居住了,有關部門將進行全面修繕,並在不久的將來向遊客開放。


他說,對於這座飽經風霜的獨特古堡而言,也許這會是一場新生。

德化清代古堡,訴說海絲商貿盛況

大興堡佈局對稱嚴謹

德化清代古堡,訴說海絲商貿盛況

古堡佈局嚴謹 原有240間房

大興堡由當地富人鄭展樞(“大興公”)建於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鄭勝利介紹,鄭展樞深諳商術,在清朝時把德化瓷器銷往國外,是打通東南亞乃至印度洋商路的關鍵人物。

德化清代古堡,訴說海絲商貿盛況

古堡的拱門

大興堡為單簷歇山式土石木結構,平面呈長方形。全堡佔地面積約364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4036平方米,原有240間房屋,規模宏大,不過現在多數已敗壞。城牆東西最長為64.5米,南北最寬為56.96米,高10.2米,上蓋灰瓦。環繞的城牆,底部呈封閉式,壘砌溪石而成,起著防禦作用,但由於年代久遠,多處已坍塌;上部運用傳統的“大牆版”夯築三合土牆,四周開有40餘個銃眼。城牆東北、西南隅原各有角樓1座,面積約11平方米,每座角樓內均有兩方向的槍眼,合起來可監控城牆四方,可惜目前均已坍塌。

大興堡有東、西兩個大拱門,東門為正門,門楣上鐫刻“大興堡”3個端莊遒勁的楷體大字;西門為後門,略小。兩扇厚重的木門雖有了歲月風化的痕跡,但依舊堅不可摧。

德化清代古堡,訴說海絲商貿盛況

閣樓上的窗花雕工精緻

堡內建築佈局對稱嚴謹,軸線分明。以橫貫東、西門的通道為中軸線,沿中軸線有面積206平方米的寬敞天井,地面用鵝卵石砌成。天井兩側建有閣樓,兩廂格式大體對稱,北樓為尊,比南樓略高些。堡內西南、東北2處原有水井,今尚存1處。


這裡曾見證“海絲”繁榮

從建築結構看,大興堡具有非常突出的防禦功能,不過曾有專家看過古堡後作出一個判斷:大興堡可能是“商號”而非居住樓。這名專家認為,從古堡的構造、用途來看,均與居住類古堡有所不同,其建築格局是兩排商鋪式屋宅,中間有寬敞的中軸街巷,屬於典型的貿易場所。

德化清代古堡,訴說海絲商貿盛況

以前住戶留下的陶 瓷花瓶,有古樸之風

鄭氏後人老鄭介紹,史料也記載著有關“大興陶瓷商行”的商號。《碩傑鄭氏族譜》中記載,清時鄭氏父子創建“大興陶瓷商行”,在三班的洞上、桐嶺、上寮等地興建古窯,生產適合海外的精美白瓷,並以大興堡作為陶瓷集散地,除了經營自產的陶瓷,也向龍潯、潯中、蓋德等鄉鎮的瓷窯收購陶瓷,從這裡成批挑往泉州、仙遊,再從海絲之路通向國外。

“駢肩集市門,堆積群峰起。一朝海舶來,順流價倍蓰。不怕生計窮,但願通潮水。”清代德化三班詩人鄭兼才曾在《窯工》這首詩中,如此描寫大興瓷的盛景。

據史載,宋元以後,德化瓷暢銷海外,成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最主要的貿易品之一。而在大興堡周邊,就有20多處宋元至明清的古窯址遺存,從這些古窯址裡出土了很多外國來樣訂貨加工的商品。

德化清代古堡,訴說海絲商貿盛況

透過閣樓窗花看古堡,別有一番韻味

古堡最後的人家搬了

雖然曾經風光無限,但要是沒有1942年的那次重修,大興堡可能已經荒廢。

年逾八旬的老鄭介紹,民國時期,先是匪首徐飛龍侵佔大興堡為兵營,之後古堡又遭閩南匪首陳國輝破壞,1942年鄭氏族人重修大興堡,恢復了舊時原貌。

“那時古堡裡住了許多人。”51歲的鄭勝利回憶,自己從小到大都住在古堡裡,記憶中古堡里人來人往,到他10歲左右,依然有幾十戶族人一兩百人居住在此。不過之後,住戶另外建了新居,陸續遷了出去,由於居住的人越來越少,大興堡便開始走向破落,如今只剩下他們一戶。

鄭勝利介紹,原本古堡還住了兩戶人家,但前段時間,縣文旅局、消防部門對古堡進行消防安全檢查,他們居住的地方被列為危房,要求限期搬離。其中一戶在堡外有住所,先搬出去了,而鄭勝利家在三班村沒有居所,所以在鎮裡幫忙協調臨時住所後,一家子於19日上午開始搬家,預計要四五天時間才能搬完。

“住了一輩子,捨不得搬走。”鄭勝利表示,古堡裡都是自己的記憶,雖然不捨,但他心裡明白,現在的古堡已經破落,政府的介入,修舊如舊的修繕,也許能讓古堡重現雄風。

昨日,記者從德化縣三班鎮政府獲悉,目前鎮里正在做大興堡修繕的前期準備工作,會爭取儘快進行修繕,但具體方案和時間還沒確定。


編輯:悠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