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來歷以及對世人的影響

中國大多數朝代都是以儒家觀念為主來治理國家,而儒家觀念集中體現在“四書五經”中,在“四書五經”之中,《論語》當然是最原本、最精華的儒家思想體現。因而,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來歷以及對世人的影響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與宋代的名臣趙普有關。趙普在趙匡胤沒有做皇帝時,兩人關係就很好。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后,讓趙普做了宰相。趙普讀書不多,為了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最精要的治國思想,趙普只能精讀典籍。宋人羅大經的《鶴林玉露》記載,宋太宗與趙普聊天時問趙普:“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是這樣的嗎?”趙普說:“臣所知道的,確實都超不出《論語》中所講的。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要用半部《論語》輔佐陛下使天下太平。”《宋史》中也講趙普每次回家,都關上門從書篋中取出書來讀,第二天臨朝時處理政務總能如行雲流水一般。等趙普死後,家人翻開書篋來看,裡邊只有一部《論語》而已。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來歷以及對世人的影響

趙普熟讀《論語》,以儒家最精華的精神來處理各項國家事務,因此做出很多對後世影響很大的事情。趙匡胤建國之後,憂心仲仲,不知如何處理重臣武將的兵權問題。《五朝名臣言行錄》中記載,太祖趙匡胤問趙普:“天下從唐代末期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好幾輪,兵革不息,蒼靈塗炭,什麼原因呢?我想止息天下之兵,讓國家長治久安,怎麼做呢?”趙普說:“戰爭不止,國家不安,沒有別的原因,大臣節度使兵權太大,君弱臣強而已。要想維持統治,沒有別的竅門,只有奪其權,收其兵,天下自然安定。”話還沒說完,太祖就說:“你不用說了,我已經明白了。”此後就發生了“杯酒釋兵權”,趙匡胤解除大將兵權,讓他們頤養天年。這成為中國歷史上處理開國功臣最成功的範例,不是像朱元璋那樣殺戮功臣,而是採取溫和的方法解決了開國功臣對皇權的潛在威脅,在“杯酒釋兵權”中,君臣也開誠佈公地談論了各自的心思。

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半部《論語》治天下”只是一個誇張的說法,趙普為什麼躲在房中看書呢?《鶴林玉露》中有一條說:杜甫有句詩叫“小兒學問只《論語》,大兒結束隨商賈”,意思是《論語》那個時代只是為兒童啟蒙的讀物。趙普官至宰相,但讀書不多,再讀《論語》有悖常理,只好躲起來看。當然,這種說法只是一種推測。

其實,“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後世產生的,趙普生前及整個北宋,沒有這樣的說法,這種說法真正流傳開來是在元朝。因為元朝是蒙古人統治,對儒家學說表示了極大的蔑視。滿腹經綸的儒生,地位相當低下,基本沒有任何機會治理天下。元代高文秀的雜劇《遇上皇》中出現了這樣的話:“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才正式出現。元雜劇中的臺詞,既是地位低下的儒生們對前朝文人地位的嚮往,對自已學問的一種自負,也是向當朝執政者的一種自我推薦。由於這句話極大地誇張了《論語》的功能,得到了那些能將《論語》倒背如流的儒生們的普遍歡迎,且雜劇是一種通俗文藝形式,所以廣泛地流傳開來。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來歷以及對世人的影響

雖然“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說法有這樣具體的背景,但拋開細節問題,《論語》代表的儒家思想確實對中國的政治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曆代君臣為政的觀念基本都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上。所以,從廣泛意義上來說,認為《論語》在為君為臣時可從中借鑑政治智慧則未嘗不可。

如司馬遷在為政治的執行者酷吏作傳的時候說: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

單純依靠法令是不能讓社會安定的,只有“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才是“制治清濁之源”。

又如蔡澤勸說範睢退出秦國相位,就用《論語》中的思想來作為理論武器。範睢是秦國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本來默默無聞的蔡澤想通過辭令讓赫赫有名的秦相讓出相位,他說:“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與時變化,聖人之常道也。故‘國有道則仕,國無道則隱’。聖人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今君之怨已讎而德已報,意欲至矣,而無變計,竊為君不取也。”蔡澤先是勸告範睢物極必反,榮華顯達到了頂峰就會有淪落的危險,並且用《論語》中的話“國有道則仕,國無道則隱”與“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分析了範睢身處的環境,並應該如何行動。範睢聽後連連稱善,奉蔡澤為上客,不久向秦昭王請辭,併力推蔡澤為國相。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來歷以及對世人的影響

《史記》太史公贊張良時說:

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司馬遷在張良的傳記最後總結說,張良遇到神秘的老人授予他兵書,這樣的事情很奇怪啊。不過,劉邦數次有難,張良都在關鍵時刻解救,難道真有天意?太史公司馬遷說自己想像著張良應該是魁梧奇偉的人,但看到畫像才知道,張良原來像女子一樣文雅,不禁感嘆孔子所說的“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什麼叫“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有解釋:魯國人澹臺滅明,字子羽,相貌醜陋,孔子開始看到不太願收他作學生,後勉強收之也不是很重視,子羽離開後仍以孔子為師,發揚孔子的學說,培養弟子,孔子這才發現子羽是難得的好學生,就感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司馬遷如是說,是以孔子的話來讚揚留侯張良神偉之才。

拿《論語》是否可以治理天下,當然仍是一個值得爭論的問題。不過,《論語》對於當今的時代仍非常具有意義,當下國學熱的興盛就可見一斑,每個人都應該從《論語》中吸取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