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消費金融「悲喜錄」

2020消費金融「悲喜錄」

牌照開閘、巨頭整編與困境徘徊。

——馨金融

洪偌馨、伊蕾/文

1

2020年,資本市場的C位屬於金融科技巨頭。

10月8日,中國平安旗下陸金所控股正式向SEC(美國證監會)遞交招股書,成為繼螞蟻集團和京東數科之後,又一個衝擊二級市場的金融科技獨角獸。

雖然相比於前兩者,陸金所的業務結構相對簡單,主要分為零售信貸與財富管理兩大板塊,分別對應「平安普惠」與「陸金所」,但和前兩者不謀而合的是,零售信貸業務是絕對的增長「引擎」。

具體來看,作為支柱業務,2020年上半年,微貸科技平臺貢獻了螞蟻集團接近40%的營收;同期,京東金條和京東白條實現的科技服務收入分別為26.36億元和17.94億元,二者貢獻了京東數科超過40%的營收。

相比之下,陸金所的收入結構更加倚重信貸業務。2020年上半年,陸金所控股接近90%的營收都來自於科技平臺的收入,其中包括:零售信貸交易促成服務費以及理財交易服務費。而在這兩者中,信貸收入的佔比超過96%。

而從業務增長來看,從2017年到2019年,陸金所控股新增貸款總量從3438億元增長至4937億元,即便在疫情衝擊下的2020年上半年,新增貸款金額也高達2845億元,同比增長24.8%。

陸金所的招股書也再一次印證了貸款業務是「真·印鈔機」的神話。

回顧陸金所一波三折的上市路,可謂險象環生。最後這次衝擊上市,也差點受到P2P的拖累。所幸的是,去年末它參與籌建的消費金融公司獲批。而這張珍貴的牌照成為其IPO路上的重要籌碼,它意味著陸金所已從P2P大整治中全身而退。

事實上,可以看到,過去兩年有不少金融科技公司通過參股或發起設立等方式拿下了民營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牌照。而在此之前它們大都通過網絡小貸、融資擔保牌照來展業,這樣對比來看,監管「收編」的意味就很明顯了。

畢竟,相比小貸公司,民營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的監管規則和框架更完善。通過把金融科技公司涉及的業務納入到現有的牌照體系內,這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的合規方式了。

同樣,螞蟻集團也在上市前閃電拿下了一張消費金融牌照。對於這位互聯網信貸市場的王者來說,這張牌照的隱含價值可能更大於對其業務實質的助力。畢竟,在 IPO之前多了一張金融牌照,少了一些合規風險,總歸是加分的。

客觀來說,能從這一波大整治中脫身,拿到一張消金牌照的公司都是幸運的。但在更嚴苛的監管體系下,過去的發展方式和能力是否經得住考驗,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驗證。

2

今年趕上這趟消費金融牌照「大開閘」的公司還有不少。

9月30日,中國銀保監會官網公告了關於籌建四川省唯品富邦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下稱“唯品富邦消費金融”)和關於籌建蘇銀凱基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下稱“蘇銀凱基消費金融”)的批覆。

同一天兩家消費金融獲批實屬罕見,至此,今年已經有小米消費金融、陽光消費金融、螞蟻消費金融在內的5家消費金融公司獲批籌建。

具體來看,2020年擴編的消費金融公司可以歸納為兩類:

一是「閃電獲批組」:平安消費金融從傳出消息籌建,到發佈公告,再到監管批覆僅用了短短數月。另一家螞蟻消金也是同樣神速,從股東方首次披露發起公告到獲得批覆籌建函不過一個月。

二是「長期抗戰組」:過去兩年,消費金融牌照一度陷入「沉寂」,許多公司的申請遲遲沒有進展。比如,早在2017年,江蘇銀行就發佈了《關於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進展情況的公告》,而唯品會聯手富邦金控籌建消費金融公司則啟動於2018年,不久前獲批開業的光大消費金融也從2017年開始幾經輾轉。

無論是籌謀已久的得償所願,還是金融科技巨頭們的閃電獲批,2020年消費金融牌照的「大開閘」並非偶然,它與市場環境,以及前面提到的監管思路變化息息相關。

根據艾瑞諮詢最新發布的《2017消費金融洞察報告》顯示,短短4年,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交易規模從60億猛增到4367.1億。從2013年到2016年,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實現了70倍爆發式增長,年複合增長率達317%。

這場大繁榮催生了一批依賴消費金融業務及利潤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成為它們日後上市的重要助力。

但繁榮之下的弊病就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到這個市場,希望從中分得一杯羹。

當家家都在放貸款的時候,行業拐點也就臨近了。華泰證券報告顯示,2017年成為中國消費貸款市場增長的一個拐點,市場同比增速從瘋狂的60%降低至2018年的不足20%,到2019年增速則只有10%左右。

2020消費金融「悲喜錄」

伴隨市場拐點出現的是監管的強力介入。從2017年開始對於現金貸的整治,到對於借貸場景、用途、流向的進一步規範,再到對P2P行業的徹底出清,都使得消費金融市場處於持續的動盪之中。

不僅如此,監管整治還不斷細化到消費金融產業鏈上的各類機構和各個環節,包括信息採集、大數據風控、催收、聯合貸款模式都經歷了嚴厲的整治,機構的展業方式和收入結構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共債風險、政策風險持續攀升,各類金融機構不斷收緊放貸策略,消費信貸市場增速進一步放緩。

關於這一點,從信用卡的數據變化上便可見一斑。自2018 年初以來,我國信用卡貸款增速持續下降,由2018年一季度的35.8%下滑至2020年一季度的4.0%。

2020消費金融「悲喜錄」

天風證券在《我國信用卡業務還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報告中直言,隨著過去十餘年高速發展,信用卡業務競爭已十分激烈,且存量信用卡貸款規模較大,增速明顯下滑。「國內信用卡業務已告別黃金時代」。

3

不過,現在隨著新一波巨頭進場,以及疫情後市場需求的復甦,消費金融必然會迎來一波新的變局。

就以消費金融公司來看,目前已獲批開業的27家中,19家消費金融公司的第一大股東為銀行(另有3家參股),其中有13家為城商行。但是從近兩年獲批的消費金融公司來看,股東結構和主發起方有了明顯的變化。

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聯網和科技公司格外活躍,除了螞蟻消費金融之外,此前度小滿、攜程、新浪等互聯網巨頭皆以參股消費金融公司,最新獲批的幾家中也可以看到唯品會、二三四五等互聯網公司的身影。

這種變化同樣與市場競爭環境、業務模式的迭代有關——自身擁有流量、場景的機構在消費金融市場上變得愈發搶手和強勢。

尤其是在疫情衝擊之下,2020 年 1-7 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例已達到 25%,若考慮網上服務商品零售額,則網上零售額佔比有望達到30%。由此帶來的消費信貸線上化趨勢只會加速向前。

可以看到,過去倚重線下渠道的消費金融公司,受到疫情的衝擊以及業務業務收縮的趨勢更為劇烈。最典型的就是第一批消費金融公司中的捷信,曾經消費金融市場上的王者,最終也難敵大環境的變遷。

根據「捷贏2020年第三期個人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說明書披露的信息,截至2020年3月末的第一季度,捷信消費金融實現營收41.57億元;淨利潤0.3億元,同比2019年第一季度的2.93億元驟降89.76%。

所以,在消費金融的「上半場」,誰線上化程度高,誰就獲得更好一些。比如,一直以線上業務為主的招聯消費金融在所有披露了上半年業績的公司中保持領先,實現營收60億,同比增長30.76%,實現淨利率5.78億元。

但到了「下半場」,大家都以線上為主,流量的重要地位再次凸顯。

經過了過去幾年金融科技的大發展,頭部公司風控能力的差距在縮小,本質上還是看大家手上的數據有多少。而資金成本也被逐漸拉平,尤其在互聯網貸款管理辦法出臺後,都是助貸模式、都是機構資金。

唯一的決定性差異就是流量。一個平臺的流量是自有,還是採購,這帶來的差距可就太大了。線上流量會越來越貴,有流量的平臺也越來越傾向於自己做,所以那些沒法生成流量的平臺都會後勁乏力。

DAU決定了LUM(負債管理規模),直白一點說,未來在消費金融市場沒有流量的平臺就沒有了競爭力。

除此之外, 民間借貸利率上限下調也是依然是懸在機構頭上的達克摩利斯之劍,眼下新規雖然未造成實質性的影響,但它到底是否會帶來變化、波及範圍有多大,都還是一個未知數。

換言之,在行業的紅利期與行業的整肅期過後,機構的競爭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道阻且長。

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你我都該珍惜原創的價值,相信優質內容的力量。

轉載請註明來源、微信號及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