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新時代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伊然基金的李螢。先做預告:國慶長假之後10月12日晚上八點,我將推出系列直播的最後一期《從產業分析穿透公司本質》(下)請從抖音號liying15188登陸關注。

回顧2020年前三季度的行情走勢,年初疫情爆發期市場卻走出了核心資產和科技成長交相輝映的結構性牛市。隨著流動性邊際改善降低,全球股市進入震盪調整,A股以持續陰跌的方式走低,整個9月暗淡收場。市場風格從科技消費醫療轉向了中國優勢製造——光伏、風電、動力電池和新能源車相關。但基本上都是給予相關龍頭極高估值,前景平庸的上市公司大批進入長期調整,新上市公司超過八成掉頭向下。

從一個泡沫滑向另一個泡沫,從一個價格意外走向另一個價格意外。

由於政策性干預,市場的交易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在今年上半年的行情中,市場偏好顯示真實盈利跑不過虛擬前景,尚無盈利數據支撐的獨角獸企業可以獲得市場長期堅定的高估值;傳統價值投資逐漸被棄置,核心資產抱團取暖,消費類龍頭估值也不斷創下歷史新高。這種變化的邏輯來自各國央行幾乎無限制的干預金融和經濟。沒有規則的量化寬鬆,沒有底限的降息,直到利率成負。央行都失去了傳統的價值觀,市場偏好也更看重商業前景。

市場偏好是收益最大化的助推器,又是殺傷力最大的雙刃劍。一旦市場嫌棄、放棄,融資盤就會不計成本套現離場,泡沫又會迅速破滅……如何將市場偏好與商業前景結合起來,成為新時代投資的重大課題。也是我們直播會提到的關鍵點。

這裡可以先說結論:中期的角度,最大的變量來自政策紅利而不是技術紅利。市場會對十四五規劃指出的方向有所映射,同時也會因為美國大選的結果發生劇烈震盪;從長期的角度來看,中國優勢來自高水平的網狀系統工程——這構成了肥沃的工業化土壤,在擁有世界最多產業人口和費群體的大環境中,高端製造和新興製造業全球優勢必將獨步天下。

接下來我們先談談中期的變化,然後在直播課上我們給大家分享長期機會。

中國經濟發展毫無疑問從過去“兩頭在外”的驅動轉變成國內國外雙循環,對內尋找和創造新需求空間,才是十四五規劃的當務之急。

回頭再看看國內,要重構內循環激發新一輪增長動力。從要素市場改革、分配製度改革和區域經濟改革入手,不會是簡單地刺激國內消費。在居民部門儲蓄率持續下降、負債持續上升,貧富分化加劇的大背景下,刺激消費等於竭澤而漁。改革要素必須改革的土地政策、改革分配製度必須縮短貧富差距,而區域經濟發展則必須放寬大型和超大型城市落戶政策。

土地政策改革

9月23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優先支持鄉村振興的意見》,宣佈從“十四五”第一年開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年度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和農業。到“十四五”期末,用於農村和農業的比例將達到50%以上。這是基於新國際政治形勢下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措施——中國糧食自給率88%,要完成自給自足我們還需要至少3億畝耕地,如果清理農村閒置宅基地大約可以增加1億畝耕地。

節約糧食降低浪費,又能省出3500萬畝。再加上加大農業投入,提升育種、種植和灌溉,還能增加幾千萬畝產出。農業現代化裝備真的有可能迎來高速發展的春天,因為按照當前土地出讓收入7.5萬億測算,每年10%投入到農業,就是一個7500億的新市場。

後疫情,新時代

收入分配製度

日本上個世紀70年代提出的收入倍增計劃可以參考。除了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全民保險提高福利之外,消費稅遺產稅的推出,產生了“限高補低”的積極作用。倍增計劃裡面特別強調了要拉平階層收入差,貧富分化是阻礙經濟增長的結構性難題:因為富人的邊際消費遞減,對消費和需求拉動不大。相反窮人收入增加對消費需求的拉動巨大,十萬個窮人收入增加1000元帶來的消費增量遠遠超過一個千萬富翁增加的消費開支。

中國月收入1000元以下人口超過6億,而月收入十萬元以上超過3000萬,貧富差異基尼係數已經超過歐洲。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收入的二次分配縮小貧富差異,讓窮人收入更快上升。

如果沒有中國版的收入倍增計劃,很難進入下一個可持續發展階段。資金氾濫的環境掩蓋了很多矛盾,一場疫情造就了更多的億萬富翁和大批的窮人,相反中產階層被批量消滅。中國的未來收入信心指數自2020年以來持續下降低於50%,這是自2010年尚未看到的情形。亟待改變的居民收入狀況必須納入十四五規劃,這是未來長期投資的信心源頭,否則長期健康的“雙循環”模式難以成行。

後疫情,新時代

集聚型區域經濟

都市圈興起已經成為趨勢,中國戶籍制度改革正在有序推進。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發展的慢變量,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速,人們更願意集聚城市享受更好的醫療和生活服務。

2019年我們放開了500萬以下大中型城市的落戶政策,未來500萬以上大型城市落戶政策開放是大勢所趨。老齡化加速人口向大城市集聚,一線城市或經濟區域中心城市的房價仍然是核心資產。

集聚效應會帶來服務業的高速發展,激發各類經濟體的活力。社會服務和生活服務透過新興技術獲得更加廣闊的商業前景。滴滴、美團的崛起,貝殼在美國上市,都是深度城市化後產生的新增量市場。

“互聯網+智能”技術的整合和龐大的生活、社會服務需求,帶來非同一般的商業前景。

內循環全新增長的機理在於:核心城市收入吸引人才聚集,研發設計創新不斷激發出現,一方面成就產業升級,另外還有更多服務升級的機會。國內國際大循環向更高區位提升,中國製造從微笑曲線的低端走向高端,新的經濟增長路徑就此變得清晰。

《從產業分析穿透公司本質》(下)是本年度最後一場直播,我會和大家探討增量市場空間相關產業,這些產業必然是我們未來投資的方向。希望大家掃描下方的二維碼或者通過我的抖音號liying15188,在10月12日晚上八點進入直播間,參加交流和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